秦趙萍
新課標呼喚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喚充滿生命溫暖的課堂,呼喚充滿人性的對話。所以語文是有生命的,語文的生命融入主體參與下的持續生成的語境和語流中,語文的學習應該是在這樣活生生的動態的語言環境中實行的。所以,我認為一堂優秀的語文課理應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協助他們找尋自己的精神家園,使他們一起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與成長。
一、有情感
(一)可利用教材本身來調動學生的情感
語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知識背景。這個獨特的優勢,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如《再見了,親人》一課,這篇課文感情真摯強烈,要讓學生反復朗讀,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不但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是讓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教學第二段課文時,學生在理解小金花失去媽媽的心情過程中,總傾向于小金花對敵人的恨,而忽略了她失去媽媽的悲痛。所以朗讀這段課文時,要先讓學生找出最能表現剛強的詞語“腳一跺”“抽動兩下”,再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詞語中流露出的情感。通過分析,使學生體會到小金花是把失去媽媽的悲痛深埋在心底,更把滿腔的仇恨對準了敵人,化悲痛為力量,發誓要為媽媽報仇。學生理解了課文,也就把握了朗讀的情感基調,進一步體會情感。
(二)要利用教師的情感來調動學生的情感
以情動情是教育的共同規律,教師的情感對學生來說是導體,是火種。教師要擅長將自己對教材的感受及情感體驗傳導給學生。如我在教《長城》一課時,先讓學生說出祖國大地上的名勝古跡,學生們興致很高。隨即我告訴他們,有許多外國友人,不遠萬里來參觀游覽我國的長城。站在長城上,會想起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帶著對長城的向往進入課文情境,積極主動地學習課文。
二、有生氣
于瀾老師率先在教育界發出了這樣的呼喚: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要達到這個境地,教師要勇于放手。
(一)書,讓學生自己讀
讀能夠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我們做教師的要力求成為親切而睿智的點化者、組織者,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去體味,去感悟,以讀激趣,以讀顯形,以讀啟智,以讀育人。如《再見了,親人》一課,我采用了“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并配合采用“導語撥動情思”“范讀誘發情思”“多讀激發情思”等方法,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這份情感進行品詞品句,理解課文內容,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問,讓學生自己提
學貴有疑,讀而能問,這既是學生理解的突進,也是學生思維的聚焦,進而推動閱讀持續向縱深發展。在自讀的基礎上,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充分思考,這樣,學生的小腦袋里就會產生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許他的想法是還不成熟,也許他的想法是膚淺幼稚的,但是,提出來就是學會了思考,敢于提出來,勇氣可嘉。我班學生就很喜歡提問題,學《威尼斯的小艇》時問“輕快”“靈活”之間為什么不用頓號而用逗號,學《燕子》時問寫燕子的外形為什么用“湊”字等等。問題提出后,教師不要急于作答,應讓學生去思考,遇到有價值的問題還應組織學生討論。
(三)話,讓學生自己說
一節課40分鐘,老師要結合教材,著力發掘學生說話的材料,創設說話的氣氛,充分賦予學生說的權力,讓學生想說就說,學生的說才會個性化,也只有面向全體,人人參與,學生的說才會落實全員化。如在教《晏子使楚》一課時,學文成熟之際,教師創設情境:晏子凱旋歸來,齊王會說什么?齊國的大臣會說什么?齊國的百姓會說什么?學生經過思考,各抒己見,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于是,他們的語言水平、思維水平,辨別是非水平在表達中得到發展與提升。
三、有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使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學生天天來學校上課,歸根結底,就是為了求發展,并且是一種持續發展,包括認知水平的提升,學習技能的掌握與熟練,思維水平的形成與發展等等。因而,每一節課教師都要想好要教給學生些什么,一點知識、一些方法、一些啟迪,還是一些積累。所以,提倡人文性的同時,我們不能否認工具性,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才是語文教學的完美境界。
實踐證明,適度的語言文字訓練對于語文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對于學生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情感的萌發均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所以,一節課的語言文字訓練目標必須明確、適度、集中,既要突出教材的特點,又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教師要擅長選擇、取舍和重組,如學完《威尼斯的小艇》和《燕子》二文獨特的外形描寫,《桂林山水》非常富有節奏感的排比句等,都應適時地對學生實行語言文字的訓練。
四、有創新
教師應充分挖掘語文教材蘊涵的創新教育因素,積極引導學生實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抓住課文中的語言凝練處、空白處、省略處,讓學生對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結局等展開想象。
如《小珊迪》一文,小珊迪為誠實與守信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死了,小利比的命運又如何呢?課文沒有交代,也無需交代。學生對此卻十分關心。我想作者留下空白也許就希望讀者去大膽暢想。還有如《小攝影師》一文,高爾基第二次接待小男孩,會有什么故事發生呢?在教學中,對于這樣的空白處,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因勢利導,組織學生續寫故事。
(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兒童樂于表現得與眾不同。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展開不同意見的爭論,打破盲目順從、迷信書本、被動聽講、被動回答問題的局面,使學生的思維突破常規和經驗的禁錮,持續產生新的答案,真正進入到“創造”的世界。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等教材對學生進行求異思維的訓練與培養。
我想,只要努力,大膽地實踐,持續地總結,在總結中追求更大的創新,就能夠讓語文課充滿活力,把它變成學生樂學、好學的場所,讓學生真正在課堂上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語文課永遠充滿生命的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