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閱讀教學是指導學生從獲得對文章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對文章各要素組成的理性認識,再在這種認識下反復實踐,形成讀寫的技能技巧的過程。基于以上認識,我在教學中不但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正確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而且注重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使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并正確使用祖國語言文字。
一、提高認識,熟讀成誦
小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方法和途徑是誦讀。讀的體裁不限,形式多樣,那么讀的意義就越大。學生從直觀的識讀字、詞、句開始,到段、篇的理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讀”的作用功不可沒。“熟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古人讀書經驗的總結和對后人的告誡。《桂林山水》如詩似畫的語言,文章所描繪的意境以及巧妙的結構,不多讀、讀熟,進而深思,怎么能理解、掌握、貫通和運用呢?只有多讀了,讀懂了,才會實現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反過來,如果讀的能力具備了,又能促進“說、寫”的能力。因此,重視和強調“讀”是做好小學語文教學,使學生獲取知識、培養素質能力的基礎所在。
二、深化理解,明確目標
通過閱讀教學使學生能結合生活實際,寫出內容比較具體、條理比較清楚的片段。要讓學生明確目標,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目標明確,避免雜亂。教學中一定要做到目標明確,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例如教學統編教材三年級中的《燕子》,可以選擇燕子外形特點講解為本課的重點,“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作者抓住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的樣子描寫了它的活潑機靈,同時要抓住“烏黑光亮、俊俏輕快、剪刀似的”體會燕子的外形特點。一個“湊”字傳神地寫出了燕子的活潑機靈。通過學習可以讓學生學會仿寫其他小動物的外形特點。又如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作者通過長期細致地觀察,準確形象地描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細微變化及爬山虎向上爬的過程,我們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學會抓住事物的特點,看、摸、聞、聽、想……調動多種感官,同時要明白,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著的,細致觀察的同時,還要注意圍繞事物進行連續觀察,用心體悟,產生聯想,這樣才能全面地把握事物特點,寫得生動傳神。
(二)選擇目標要注意切合學生實際。據不同階段的學生特點,展開具有針對性的、有目的的閱讀教學,這樣可以彌補學生寫作方面的不足。例如,針對學生對人物形象描寫不夠準確與詳細,我在閱讀教學中注意抓描寫人物的片段展開教學,三年級下冊《剃頭大師》中,對于小沙的形象描寫就很生動:“我的表弟小沙天生膽小,他怕鬼,怕喝中藥,怕做噩夢,還怕剃頭。”作者這一組排比句,連用四個“怕”,直接點明小沙“天生膽小”“怕剃頭”,開門見山直入主題,突出小沙膽小,尤其怕剃頭。從而使學生豐富了描寫人物特點的寫法,為以后的寫作打下基礎。
三、找切入點,掌握方法
所謂“切入點”單指根據學生實際找出學生在寫作中的薄弱點,結合教材特點,找出對應示范段和示范句群。一類文章找一點,了解寫作特點,明確寫作方法,從而以讀寫為指導,提高寫作水平。例如《蟋蟀的住宅》,作者介紹了住宅的特點和建造過程,語言生動準確,富有吸引力。那么如何生動準確地說明事物,就成了本課的重點。文章“最多九寸深,一指寬”就是作者通過細致觀察,寫出了蟋蟀住宅的深度和寬度。同時,作者運用了好多修辭物法,讓語言表述更生動形象,如“它常常慎重地選擇住址,一定要排水優良,并且有溫和的陽光。它不利用現在的洞穴”,作者把蟋蟀當作人來寫,僅用幾句就使蟋蟀聰明、吃苦耐勞的形象躍然紙上。要使所描寫的形象更生動,動詞的恰當運用是必要的。作者使用“扒、搬、踏、推、鋪”等動詞來描述蟋蟀建造住宅的過程,語言表達準確,讓人一目了然。
四、抓住契機,練說練寫
在閱讀教學中,我注意結合學生實際抓重點展開教學,使學生學到寫人、寫物、寫景的方法,做到一課一得。要使這“一得”在寫作實踐中發揮效力,還必須抓住契機,練說練寫。我個人認為練說練寫的最好時機除了課堂教學外,還包括生活中的練習。我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每周安排兩節“說話”課。說的內容極廣,從朗讀課文到講故事,介紹經驗到談體會,都可以是“說”的內容。課堂上抓住訓練重點,指導學生品味寫人、寫物、寫景的方法,同時運用激勵性語言,拓寬學生的思維,從而讓學生想說、想寫。說的環境不限,從課堂到課下,從學校到家里,多形式,多途徑地開展說。學生從開始的不流利到語音、表情、動作、意境的協調,力爭達到知識性、條理性、生動性、趣味性的統一。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又開拓了豐富敏捷的思維,可謂一舉多得。
其實,寫作教學應探討講究方法,小學生從最初的字詞學習開始,到句段篇的寫作,都需要教師耐心地教學和指導,學生從模仿到比較,從比較到選擇,從選擇到創新的過程就是寫作能力的培養、提高過程。
總之,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離不開閱讀教學,這是一項持久的、細致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