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佳珍
尊重學生的個性天賦,意味著教育本質的彰顯。個性發展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必要前提,是人才培養的客觀依據。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提倡尊重學生個性與個性發展。葉瀾教授在《葉瀾自選文選》中說:“承認每個學生都具有自己的獨特性,承認他們每個人都是唯一的這一個,相互之間存在差異,這就是學生觀中‘差異性的主要含義。有了這樣的觀念,就能注意克服教育中的完全趨同,整體劃一的弊病。”發展學生的個性是我們教育的出發點和終極目標。
一、分析學情,尊重個性差異
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是差異發展中的對象,學生的差異和差異發展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教師要了解、分析、思考并掌握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的這種差異有多方因素,既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的。只有正視學生個性差異,尊重差異,研究差異,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全體學生的個性發展。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施以同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則會導致實際教學效果一般。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主要包括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基礎、技能專長、學習能力、個性差異等靜態學情;在課堂上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動態學情(即現場學情)。動態學情是指具體教學中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主要指學生在課堂表現出的內在需求等。教師要根據動態學情及時調整備課時預設教學內容和策略,依據學生的實際需要進行施教,找準切入點,促進生長點。同時,教師要特別關注由課堂師生共同生成的問題的處理。
二、基本教學目標實現的異步
教學目標是教師教學的依據之一,并對教育活動起著明確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教師在備課時要在總體目標的指導下,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制定出適合本節課、本單元教學內容的、多元的、有差異的具體目標和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個人特點的學習方式,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求學生。
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師因材施教,預設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手段,讓所有學生都能在各自的時間段達到課程標準規定的最低目標。對學習積極的學生引導他們實現更高的目標,這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教師指導的異步化和作業設置的梯次化
學生的個體差異,決定了學生學習的差異,決定了教師指導的差異。黎世法教授在《新課程異步教學方法論》中指出:“個體學習個性化,就是每個學生要采用帶有自己學習風格特點的個性學習方式,主動地富有個性化地學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個性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學習方法的指導,提出不同學習要求,實行指導殊途同歸。對優秀生,在完成基本目標后 ,重在指導他們拓展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對個別學習困難的學生,重在開發他們的非智力因素,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鞏固基礎知識,幫助他們實現課程標準規定的最低目標。而梯次作業是全體學生完成基本目標的保證,也是促進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的保證。這種方式在教材的作業設置上就有很好的體現。有的教材的作業分為“練習”“習題”“綜合題”“拓展延伸題”,有的“綜合題”中又標上“*”號,這說明教材編輯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差異,給他們“量身訂做”了作業題目。我們在課時作業的布置上,要因人而異,為學生布置力所能及的作業。學困生布置重點在鞏固基礎知識,讓他們掌握基本解題方法;對一般學生設置稍微復雜但經過努力就可解決的選做題目;對優秀生設置稍有難度但經過鉆研可以解決的提高題目。
教師要尊重學生對作業題選擇的權利,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因為學習是動態的過程,學生的思維也是動態的過程。學生對一種題型掌握了,但可能對另一種題型的解題方法掌握得不扎實。梯次作業的目的是為了給學生提供多種選擇的權利,同時也是提供多種挑戰的機會。它不是要降低目標要求,而是在完成最低目標要求后提供更多的選擇。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人才、發展人才。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研究學生的個性差異,才能真正實現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