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謙
摘要:核心素養培養視角之下,高中地理教師在對教育教學路徑進行規劃的過程中,既要完善教學模式,也要結合地理學科屬性,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內在驅動力,這樣才能夠在教學創新之中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因此,本文立足于新時代的教學需求,結合地理核心素養的基本概述,深入探索核心素養培養視角下提升高中地理教學水平的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核心素養 高中地理教學思路 具體策略
引言
在新時期,教師要全面探索高中地理教學規律,根據新時代教學需求,優化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這樣既可以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也可以在優化學生地理學習思維的過程中,真正將立德樹人教學思想落到實處。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優化地理教學改革,完善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培養十分重要。
一、地理核心素養的理論概述
首先,要有正確的人與自然的觀念。通過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分析和把握,優化環境觀念、發展觀點等相關內容。通過地理素養的優化,了解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基本需求。其次,培養學生應具有一定的區域認知觀念。從空間布局到人與環境關系解讀,都應結合區域地理知識體系,對不同屬性、不同規模的區域內容進行全面內化。[1]通過知識遷移,明確某個區域地理位置的特點,把握相同要素的具體關系,從而在測定目標的過程中,使學生可以靈活地分析各項問題。再次,地理知識的學習也需要學生全面優化綜合思維,將不同的地理要素看成有機整體,培養綜合思維。例如,以唯物主義觀念為基礎,更好地借助綜合思維,研究地理環境眾多要素之間的重要聯系。最后,學生也要掌握一定的地理實踐能力。通過數據地圖等相關內容深化,在特定環境之中,使用已經具備的知識和思維,解決問題,優化學習效果,完善自我社會責任感。
二、基于地理核心素養優化高中地理教學的策略
(一)注重情境融合,優化學生人地觀念
在對地理知識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優化自身的人際觀念,從自然環境保護等相關角度出發,了解自然發展規律。[2]尤其是要結合抽象化的知識,在具象化的情境之中,深入領會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例如,在對河流沿岸工廠分布等細節化的知識進行學習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了解人類發展過程中對于自然界產生的影響,優化學生的和諧發展意識,教師可以結合本地區河流地形圖,讓學生了解河流沿岸有哪些類型的工廠分布。很多學生通過分析調查,了解到在河流沿岸的一些工廠大多是原料導向性的。最主要是由于這些工廠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資源,以此延伸到全國以及全世界的工廠發展。通過視頻演示,了解很多城市發展過程中工廠的集聚區域以及工廠與河流沿岸之間的重要聯系。通過實地調查分析,使學生既可以了解學科知識,也會更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二)完善課堂探究,促進學生區域認知發展
為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核心素養,優化學生區域認知能力,在空間探索過程中,讓學生了解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不同特征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對自然地理環境當中的差異內容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在同一時期,為什么大興安嶺這邊正在下雪,而長江流域就已經遍地開花了呢?為什么很多人在12月和1月份喜歡到三亞去旅游呢?或者讓學生想一想自己爬山的經歷,在山腳下氣溫如何,到了山頂景色和氣溫又有哪些變化。學生在探討的過程中,充分了解自然界的不同地理特征。
(三)完善案例教學,優化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積極通過案例引導,使學生結合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等相關內容,明確不同區域的地理特征也是十分重要的。[3]例如,在對洋流運動等相關章節內容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可以不拘泥于課本的知識,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講解麥哲倫環球航行或者哥倫布尋找大陸的歷史事件,讓學生想一想為什么麥哲倫或者哥倫布會以這樣的路線,在海洋中進行探索,延伸出在不同時期海洋的流向區別。例如,很多學生在探索過程中,了解到上升補償流使得秘魯漁場形成,這主要是由于秘魯沿岸處于南美洲,盛行離岸風,由海洋吹向陸地。這時海底冷水上泛補充,深海區域的營養物質上翻到海水表層,為海洋植物生長提供了良好的養分,從而促進魚類的繁殖。這樣通過案例講解和分析,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對相關地理問題進行分析,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學習思維。
結語
目前地理教學改革步伐不斷加快,為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要圍繞核心素養培養要求,轉變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模式,進一步引導學生主動分析表達和探究,這既可以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也可以使整體的課堂氛圍更加輕松愉快。可見,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地理核心素養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文獻:
[1]王婷,李忠武,陳柳.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地理教學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22(07):65-67.
[2]劉斐.基于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地理教學策略分析[C]//.2022教育教學現代化精準管理高峰論壇論文集(高中教育篇).[出版者不詳],2022:288-293.
[3]馬鴻儒.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教學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2022(0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