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
“微課”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技能等單一教學任務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方式,是教師使用多媒體技術在幾分鐘內就一個知識點進行針對性講解的一段音頻或視頻,具有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和教學時間短的特點。為順應信息化教學的變革,2015年10月10日,公安縣教師發展和教學研究中心成功啟動了“長江微課”這項工作。
一、我縣“長江微課”產生背景
(一)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引發教師角色、課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變革。現代通訊業的發展,使得教育共享成為可能;校校通、班班通,使得變革教育方式成為可能;家家通、人人通,使得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成為可能,微課應運而生。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形式,微課值得大力提倡。
如果各年級、各學科都能把知識點做成微課或微課系列放到“班班通”“家家通”上,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隨地選擇自己的薄弱點進行自主學習,學習效果將會大大提高。
(二)微課為學生的自主學習、一對一高效學習設計制作而成。一對一學習里蘊藏著最扁平化的學習理念——學生直接與學習內容或講解操作過程交互,沒有多余的中間教學環節。
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愛好和風格按需學習——容易的內容可以跳著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復看、喜歡的地方可以欣賞看。有時候,他們可以暫停微課,查閱相關資料弄明白相關基礎知識后,接著看。學生看的時候可以線上提問題、做練習、做筆記,100%掌握后再看下一個微課。這樣的學習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效果會非常明顯,且不會留下空白。
(三)“我們電教人要發揮引領作用,主動適應新時代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這是我縣教師發展和教學研究中心發出的號召。我們要充分發揮信息化的優越性,讓微課成為一個新的學習資源,滿足我縣學生的需求。讓微課這個集網絡、信息于一身的新生事物走進我縣千家萬戶,走進農村學生的成長歷程。
教師為付諸實施做了很多細致的工作。我們成立的微課制作專班人員,經常利用周末時間開會研究方案、下鄉攝課指導、研究后期推進等。我們中心調研了幾所村小學,發現理化實驗課的有效開展受到一些條件的制約。由于小班化教學,部分學生較難看清教師演示的實驗步驟。而將教師做實驗的過程做成微課,關鍵步驟、關鍵點使用微課的放大功能學生能仔細觀察實驗過程,對實驗的掌握會更加透徹。
如今我們主要推出的是初中理化生、小學科學實驗操作和體音美器材規范使用的微視頻。下一步,如果繼續將學科擴展,攝制語文、英語的朗讀示范教學微課。
二、“長江微課”成長進程
截至目前,已經有許多一線教師參與網上曬課。教發研中心李良海副主任的《氧氣的性質》、公安縣麻口小學王夢的《毛線粘貼畫》等。這些首批通過“長江微課”公眾平臺曬課的教師,以一種較為新穎、實用的方式,滿足了教師、學生、家長碎片化閱讀的習慣,供大家學習借鑒。雖然微課數量不多,但是每天都有教師、學生點擊關注,網上互動學習頻繁。在大家的努力與見證下,我縣的“長江微課”平臺已經創立,社會影響正在逐步擴大。
三、微課攝制后段設想
(一)精品引領,實現名師資源庫共享。我們將呼吁更多特級教師、一線年輕教師參與課程研發、錄制。通過小微課輻射大課堂,做好在線答疑和課程設置情況播報、工作臺賬的動態管理等。通過精品課例的示范引領作用,實現優質資源共享,逐步緩解離城區較遠的村小學科師資不足、實驗器材缺乏的問題。
(二)教學相長,滿足教師學生家長需要。前期拍攝的微課僅限于實驗教學、體音美器材規范使用等。另外,60%的學生是在課程開始前選課的,所以足夠長的預告期還是有必要的。
后期我們中心將通過問卷調查,傾聽學生、家長、教師心聲,滿足更廣泛的需求,突破更多常規課堂教學的瓶頸問題。
(三)全面參與,帶動更多人關注成長。通過廣泛宣傳、我們將課程由操作型學科引向全學科,覆蓋全學段,提高教師的參與面。我們將通過良性互動,打造更多的精品微課,使這一平臺真正成為教師施展才華的舞臺。
(四)逐步完善,自主研發特色課程。我們還希望成立全縣“長江微課”專家指導小組,嘗試自主研發配套課程教材,為錄制微課教師做好專業指導。技術層面上,由縣教師發展和教學研究中心制定全縣“長江微課”督導評估實施細則,健全“微課”常態化評估規則,幫助教師通過課程研發、集體備課、個人博客等活動,促進教師素養的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