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班級管理;師生關系;師生成長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08-0048-02
【作者簡介】季曉梅,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育才中學(江蘇南通,226300)教師,高級教師,南通市德育工作帶頭人,曾獲江蘇省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
古語有云:“有道者術能長久,無道者術必落空。”在模擬情景中,王老師覺得班級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其實,“掌控”二字違背了師生相處之道。如果班主任有較強的控制欲,便容易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學生,必然無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更不必說與學生同向同行。不難看出,王老師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線性管理模式,這種管理之法容易將班主任置于學生的“對立面”。班級氛圍出現變化時,無學生反映輿情,更無學生主動參與分析解決問題,班級的正面輿論導向未能發揮作用,導致班主任處于較為被動的局面。日常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應切實研究并優化班級管理之道。
一、共情之道,把握分寸感
師生關系,從古人筆下的“一日之師,終身為父”到今天的“亦師亦友”,無論是哪一種表達,“教學相長”是永恒的主題,教師更應該明白“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的內涵。
首先,班主任不妨降低一下姿態。班主任是學生成長的陪伴者、引領者,而非居高臨下的掌控者。班主任要少一些命令,放下身段,和學生一起面對成長中的挑戰。
其次,班主任要與學生多一點共情,少一點“一廂情愿”。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師生關系由簡單到復雜,學生更期待與班主任平等對話,獲得尊重并且被肯定。模擬情景中,王老師向學生提出的諸多要求,很可能是沒有回應的“單向奔赴”。只有“站在學生立場看問題”,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視角”去觀察,用“學生的情感”去體悟,學生才能感受到教師的大愛仁愛,從而有利于班主任走進學生心靈深處,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引領。
最后,班主任要學會給學生留白。理想中的師生關系是亦師亦友的關系,但是師生交往中同樣應該有邊界感。很多班主任對學生的關心事無巨細,期待自帶“透視”功能去洞察學生的一切,在溝通中,如果學生有所保留或者不愿深入交流,而班主任追問不休,那么師生關系就容易弄僵。尊重學生個體的獨立性,把握好師生交往的分寸,才能保持舒適的師生關系,這是班級建設的情感基礎。
二、共治之道,做好“加減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20 世紀70 年代就指明:“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學生是班級生活的主體,他們的身心變化,特別是情緒感受、成長節點都在這一場域中發生。學生如果在班級管理中沒有話語權,長期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那么談何自我教育。
當前,學生參與管理的主要模式為班干部層級管理,班干部擁有的主要是執行權,而非參與決策權。這種管理方法僅能培養個別學生的執行力,而非管理能力。所以,班主任首先要學會做“減法”,減少部分集中在自身的權力,給學生多一點參與決策的機會,將傳統的學生應盡的義務,轉化為其應有的權利,調動學生參與班級建設的熱情。
再者,班主任也要會做“加法”。班級管理不只是班主任和班干部的事,班主任可將班級事務進行合理劃分,增加班級管理崗位,力爭實現“人人皆是管理者”的局面;或以小組為單位,輪流管理,組內分工,組間監督。同時,班主任需要加強管理評價力度,引導學生將班級管理當成分內事,增強學生的歸屬感。
三、共生之道,放大關鍵事件
有人說,教育可以看作一個不完美的人,帶領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人生。班主任必須認識到,優秀班集體發展的最終樣態,就是師生雙方互惠互贏。班級關鍵事件作為師生共同成長的助推器,既是引領學生精神發展的重要契機,也是班主任提升育人能力的轉折點,也可以是班級走向良性發展的重要節點。
新時代的中學生獨立意識與自我認同感變強,他們行為上的偏差往往是思想波動的顯性表現。班主任可以就班級關鍵事件開展群體對話等活動,本著解決問題的態度,彼此開誠布公,坦誠相向。學生可以觀點碰撞,可以交換思想,在對話中反思自我行為,接納他人觀點,在多輪思考中完善自我認知,重構行為體系。
模擬情景中的王老師就可以組織這樣的活動。在學生對班主任產生抵觸情緒時,班主任首先進行自我教育行為的反思,將教育動機、教育手段及教育目標等適當地融入其中,同時以生為“鏡”,請全體學生共同尋找有效且能接受的建設班級之法。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也必將提升。班主任懂得以退為進,以自省帶動共省,促動彼此內在世界的變化,達成共贏的目的。
關鍵事件往往還是轉化不良行為、挖掘學生潛力、培養學生品質的重要時機。很多看得見的成長就發生在那“一瞬間”。班主任也能從中積淀自我,變得更加敏銳,敢于以更主動的姿態迎接班級生活中的事務。
當下,一些班主任常有“馬不停蹄”“疲于奔命”之感,他們關愛學生、勤懇工作,有時卻難以被學生理解。班主任只有探尋科學的、適恰的方法,才能將班級育人之事由繁化簡,由表及里,抵達學生心靈深處,助力師生從“陌生人的集合”逐漸發展成為“親密的共同體”,實現雙向奔赴,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