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班主任應加強心理學和家庭教育指導方面的知識學習,這不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教師提升工作勝任力和成就感的重要途徑。在家校溝通中,班主任可以在薩提亞冰山理論的指導下,更敏銳地“看見”人、更全面地“讀懂”人、更有力地“支持”人,從而更好地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和家長的內在渴望,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薩提亞冰山理論;家校溝通;班主任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08-0075-04
【作者簡介】付婧,南京市第一中學初中部(南京,210001)教師,一級教師。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指出,“中小學校、幼兒園應當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工作計劃,作為教師業務培訓的內容”,“中小學校發現未成年學生嚴重違反校規校紀的,應當及時制止、管教,告知其家長或者其他監護人,并為其家長或者其他監護人提供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學校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在承擔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之外,還應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為家長提供相應的指導服務,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勝任力。因此,班主任提升與家長溝通的能力非常重要。
一、家校溝通中面臨的困難
普遍情況下,家校雙方可以相互理解、支持,做好各自分工,協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但當面臨一些復雜的學生個案,班主任在與家長溝通時容易出現溝通不暢的情況,不利于班主任開展工作。本文以初中生小A的個案為例,呈現學生個案的復雜性給班主任的家校溝通工作帶來的困難。小A在校經常與同學發生沖突,多次破壞公物,行為表現與實際年齡不符。班主任每次對其進行教育,小A都在口頭上承認錯誤,保證不再犯,但是沒過多久又會再犯。班主任一開始與家長聯系時,家長態度比較積極,但是時間久了,小A的行為并沒有明顯改善,小A家長的態度就發生了一些改變:漸漸地回避班主任的信息、電話,甚至指責班主任對孩子的小錯誤“上綱上線”。面對這種情況,班主任非常不解,深感沮喪、挫敗,工作熱情也受到損耗。直到一次小A因為犯錯被班主任批評,之后不愿來學校,家長才將孩子的真實情況告知。原來,小A從小失聰,家長花了很多時間在小A的功能性康復訓練上,早期對于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不夠重視,加上聽力缺陷影響了其認知發育,小A的心智弱于同齡兒童,對社會規則的習得能力偏低。
二、家校溝通達不到效果的原因
1.只看見表面的事未看見背后的人
班主任發現學生的問題并及時聯系家長配合教育,是一種負責的表現。但當家長配合度不高時,班主任的工作難以得到理解與支持,也很容易因為家長冷漠、不合作的行為和態度感到挫敗。那么,為何這樣的溝通達不到效果呢?美國心理學家薩提亞的冰山理論將人的自我分為七個層次,分別是行為、應對、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該理論認為,每個人的自我就像是一座冰山,展現出來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如行為,而更大的一部分內在世界藏在深處。小A的案例中,班主任一直停留在行為層面去看待小A及其家長,沒有深入了解他們的真實自我,導致家校溝通舉步維艱。
2.只對人提要求而沒有具體的指導
家長并非專業的教育者,沒有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知識,當面對孩子的問題時他們也不知道該如何做,會出現被動應對的情況。因此,班主任要發揮教育智慧,在對家長提要求時也要對其進行具體指導。如果學生情況復雜,班主任可以請家長保持開放的心態,共同探討幫助孩子的方法,形成家校共育的局面。
三、基于薩提亞冰山理論提升家校溝通能力
1.更敏銳地“看見”人
薩提亞冰山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擁有被看見、被肯定的內在渴望。班主任在家校溝通中應透過問題“看見”學生和家長內心的渴望,這樣才能獲得他們的支持。以“學生小A不愿來學校,家長讓班主任向小A道歉”這一情境為例,班主任如果以“看見”問題的視角來看待這一事件,就會感到不安、委屈甚至憤怒,導致班主任和家長相互指責,關系緊張,難以溝通。班主任如果以“看見”人的視角來看待這一事件,就會情緒穩定、平靜地去了解事情背后的真相:小A發生了什么,為什么不愿意來學校?他的父母渴望什么?可能帶來的結果是,班主任了解小A的真實情況,安撫小A的家長,積極想辦法幫助小A。
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看見”問題的視角把工作的目標放在應對和解決問題,而“看見”人的視角則把促進學生的發展、構建更好的家校關系當成目標。
2.更全面地“讀懂”人
薩提亞冰山理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工具,能幫助班主任從行為、應對、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七個層面更全面地理解事件中的自己與他人。在此案例中,班主任、家長、小A的真實自我如下頁表1所示。
班主任只看見“冰山”的第一層和第二層,即行為和應對時,內心是委屈、挫敗的,認為自己付出了努力,卻得不到學生和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如果班主任學會在溝通中更全面地覺察自我以及觀察他人,深入體會他們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就能對自己和他人的反應產生新的理解——不再把家長的抱怨、回避當成對班主任工作的不合作,也不再認為家長不負責任,而是看到家長在面對孩子問題時的無助和焦慮;也不會把學生的犯錯當成對班規的漠視,而是看到學生對集體歸屬感的渴望。基于以上新的認知,班主任在面對這一復雜的問題情境時也能重拾信心,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為家長提供具體的指導。
3.更有力地“支持”人
在“內在冰山”的七個層次上,每一個層次都可以發生轉化:在行為、應對和感受三個層次,班主任應保持接納、不對抗的態度,如實地“看見”它們;在渴望和自我兩個層次,班主任應“看見”并回應渴望,積極地肯定,從而幫助個體建立自我價值感;觀點和期待這兩個層次涉及個體的認知模式,一些片面、僵化、非理性的認知會加劇問題,班主任應及時識別并調整認知,幫助自己和他人基于渴望發展出恰當的期待,并建立新的適應性行為,具體見下頁表2。
在“接納—肯定—調整”的態度指導下,班主任能邏輯清晰地處理問題;也能讀懂學生的成長需求,幫助學生從問題中學習,將問題轉化為成長的機遇,從而優化行為模式;在面對家長時,也更能理解家長的各類反應,看到家長在困境中的無助以及內心深處的渴望,從而不抱怨、不指責,以合作、友善的態度為家長提供指導。最終,班主任能發展出一種兼顧自我、他人、情境的溝通方式,即薩提亞提出的“表里一致”的應對姿態,這是一種高自尊的、健康的、坦誠開放的溝通方式。
班主任可以運用薩提亞冰山理論,“看見”事情背后的人,而不是規則化地就事論事,從而充分發揮教育智慧,促進家校溝通,助力學生健康發展。
*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一人一故事劇場:初中心理班會課研發與實施的校本研究”(L/2020/06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