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背景下,教師要致力于將勞動教育的新理念融入綜合實踐活動中,切實解決“有勞動無教育”的問題,打造沒有“圍墻”的勞動教育。勞動教育不等同于出力流汗的勞動活動,不是流于形式的“為勞動而勞動”,而是關注勞動過程中的體驗與感悟,使學生在觀察與思考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感悟勞動艱辛的同時收獲勞動的快樂,使勞動成果變得更有意義。
“創意稻草人”作為“水稻一生”的勞動系列課程之一,是筆者所在學校依據《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自主研發的課程。在課程中,學生赤腳走進稻田,身心回歸自然,在真聽、真看、真感覺中完成田間管理的任務,如利用藝術創想設計稻草人來驅趕鳥雀,保護勞動成果。該課程不僅突出了勞動之樂、自然之樂、合作之樂,還充分體現了在玩中做、在做中學的理念,驗證了“勞動可以創造美,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的道理。文章以“創意稻草人”課程為例,探討了如何在稻田里開展勞動教育。
一、回歸自然,激趣樂學
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曾說:“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勞動與自然是最為親近的,勞動教育是“五育”并舉育人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自然環境中,學習場所是開放的,學生很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教師應將勞動與自然有效結合,讓學生在自然中學有所得,從而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導入是教學活動的第一個環節,好的導入方式不僅可以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創意稻草人”課程為例,課堂以真實情境導入,筆者帶領學生赤腳走進稻田,一同感受風吹稻浪的自然氣息。學生情不自禁地摸一摸稻穗,聞一聞稻香,甚至還唱起“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學生的這些無意識行為,為自然生成的勞動教育提供了突破口。在稻田旁,筆者講解了水稻種子在灌漿期的形態特征,隨后讓學生下田揉開稻穗,依據形態特征判斷種子是否處于該生長時期。由此,一堂生物課“種子的形態”就自然而然發生在稻田里。通過田間觀察,學生在了解水稻種子在灌漿期的形態特征后,提出了不同的問題,如“老師,這個時期的水稻最怕什么,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勞動成果”“老師,這里的鳥太多,稻穗被吃掉好多,有什么辦法可以驅鳥嗎”“老師,我看附近果樹用反光飄帶驅鳥,果樹有樹枝可以掛,水稻沒有,該怎么辦呢”等。從一個問題引導到學生的田間發現,再到學生的激烈討論,最后自然生成勞動課程“創意稻草人”。課程剛開始時,學生就在真聽、真看、真感覺中發現了問題,并在討論中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種開放且自由的環境不僅有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還可以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動手實踐的積極性。
二、自然為書,學以致用
世界上最好的課堂叫大自然,教育始于自然,不止于自然。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是教材。在稻田里開展勞動教育,教師應以自然為書,以實踐為教案,將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
在“走近稻草人”環節,筆者利用展板介紹稻草的來源,但學生反應平淡,甚至出現交頭接耳、不感興趣的現象。對此,筆者通過課下詢問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使用展板介紹知識的教學方式很無聊。基于此,筆者結合學情分析,進行創新改造,結合實物展示整株水稻,講解生物、自然課程中“植物的器官”相關知識點。這種就地取材的教學方式,即以自然為書,將書本中的知識生動、立體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了書本與實踐的有效結合。接著,筆者再次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如“植物器官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有什么作用?后期水稻收割后各器官還有什么用途?稻草來自水稻的哪部分器官?稻草有什么樣的作用”等,促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逐漸發散思維,從“書本說”轉變為“我來說”。在稻田里,筆者以自然為書,為學生創設了探究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敢問、會問、樂問、善問,學以致用。
三、創意物化,勞動育人
自2020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及《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政策的相繼出臺,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勞動教育的目的,在謀手腦相長,以增進自立之能力,獲得事物之真知,以增進自立之能力,獲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勞動者之甘苦。”勞動教育需要“出力流汗”,但不應是單純的身體參與,而是要豐富勞動體驗,將體驗延伸到自主創新創造,使學生在學習及生活中鍛煉勞動能力,形成勞動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在具體的課程設計中,筆者采取以下方法,試圖讓學生基于勞動之“樂”來創造勞動之“美”。
(一)惜不易,以勞樹德
大部分小學生能夠熟背《憫農》,但對這首詩的具體理解深度不夠。當在稻田里勞作時,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會更加深刻。比如,走在稻田里,在“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體驗中,學生會不禁感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種“有滋有味”的勞動教育使得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通過親身體驗感受生活的樂趣,理解勞作的不易,意識到勞動最光榮,學會珍惜食物、尊重勞動者。
在“創意稻草人”課程中,筆者講述了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水稻研究,其對國家作出的貢獻與對祖國的熱愛;講述稻草人默默奉獻的精神,引出社會中環衛工人等為社會默默奉獻的人群,并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講解稻草人的作用和價值,讓學生思考自己會想到什么人。在課程中,筆者以勞動活動為載體,找準德育的切入點與結合點,通過融入勞動精神及對稻草人作用價值的講解,將崇德向善的種子撒播于學生心中,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二)思創新,以勞增智
《意見》指出,勞動教育具有“增智”的育人價值。而怎樣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增智”功能及到何種程度,則取決于勞動課程的設計。
在初始課程設計中,筆者簡單地演示制作稻草人的步驟后,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開始制作稻草人。筆者發現,部分小組出現了模仿現象,他們做出來的稻草人形態相似,缺乏創新。這些“呆呆的”稻草人,說明學生在活動中僅僅動了手,而沒有充分地動腦。為了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增智”功能,首先,筆者巧設學習任務單,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設計、制作稻草人,打破固有思維認知,充分發揮想象力。其次,筆者為學生提供了白T恤等活動材料,讓學生使用彩色鉛筆設計創意圖案、文字等,使作品更加生動,富有靈氣。最后,筆者要求學生在T恤上巧設留白,讓學生借物抒情,將自己的情感化“無形”于留白之處。在上述教學過程中,筆者給予學生充足的創作時間及創作空間,讓他們天馬行空地進行創新設計。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既動手又動腦的勞動課程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創新“增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智力發育,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及創新意識,從而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增智”功能。
(三)巧創作,以勞育美
朱永新說:“理想的美育必須走出書本的‘小天地’,融入大自然中去,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享受它的靈氣。”大自然就是天然的美育教材。教師可以組織農事勞動,讓學生體驗、感受勞動的幸福與快樂。學生可以勞動之“樂”創造勞動之“美”,通過自己的真聽、真看、真感覺體會自然之美,發現自然之美,利用雙手創造自然之美,享受自然成長的樂趣。
“創意稻草人”課程以勞育美,引導學生以感受自然為始,親身走進稻田,感受美;給予學生開放的學習環境及自由的想象空間,使學生勇于創作、敢于創作、樂于創作;引導學生通過藝術創想和制作稻草人來守護水稻,保護勞動成果。這是自然美、勞動本色美及藝術勞作美的有效結合,制作靈動的稻草人帶給了學生歡樂的體驗,辛勤的汗水則譜寫了快樂的勞動樂章。在稻田里,學生或是扛著稻草人,或是通過小組合作合力抬著稻草人,將稻草人分散安插在稻田中,通過自己的勞動切身理解和體驗“勞動創造美,美在田間地頭的勞動,美在小組間的協力合作,美在有玩、有學、有付出、有收獲”。
四、“點贊”和“找碴”,總結升華
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評價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師不應僅以成績來評價學生,而要突出學生的發展價值,肯定學生的活動過程,鼓勵學生的自我評價及過程中的成長與收獲。綜合實踐活動沒有具體的評價標準與模式,因而要求教師對活動項目有深刻的理解,做到“以評促學”。
筆者通過設置“自賣自夸”環節,讓學生想說;創設“點贊”與“找碴”的情境,讓學生會說;強化師生間的傾聽與應答意識,讓學生愿意說;將枯燥、呆板的課堂氛圍轉變為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讓學生想說、會說、愿意說。每一個靈動的稻草人,都是學生的智慧結晶,是學生通過感受自然、探索自然,利用雙手創作的藝術作品,值得進行展示。在活動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了美的享受,還鍛煉了動手能力、創造力及專注力。
“我們小組的稻草人作品,大家一看就知道,叫作孫悟空。它是以孫悟空為原型進行創作的,同時衣服上是我們小組每個成員的肖像,點睛之筆就是‘孫悟空’的‘金箍棒’,我們小組覺得‘孫悟空’是完美的,沒有需要改進的。”有小組這樣進行“自賣自夸”式的自我評價,給自己小組的作品“打call”,說出設計理念及創新點。“你們是創作的‘孫悟空’很形象,但是太‘骨感’了!”這種“點贊”與“找碴”則是來自其他小組及教師的評價,他們對對方小組的作品及“自賣自夸”進行點評。在課堂上,各個小組不停地為自己的作品“打call”,小組間則相互“點贊、找碴”,氣氛熱火朝天。
結語
“創意稻草人”作為“水稻一生”的勞動系列課程之一,將“有趣”根植于勞動教育,以勞動之“樂”創造勞動之“美”,通過讓學生感受水稻的生長發育過程,使其懂得人與自然的關系,感受生命的力量。筆者以自然環境為教育背景,讓學生跳出課本、走出課堂、步入稻田,在風吹稻浪中體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實踐體驗中感悟勞動之美。學生在真聽、真看、真感覺中釋放天性,在奇思妙想中合作制作充滿“靈氣”的稻草人,在田野中自然而然地玩,自然而然地學,在勞作中接受教育,感受自然的美好,享受自然成長的樂趣。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