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指導下,美術教學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小學美術教師除了在正常的美術課堂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可以利用課后延時服務開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創新美術活動。小學美術課后延時服務的內容應具有明確的方向和主題,能充分發揮美術學科的教育價值,助力“雙減”政策的落實。而博物館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蘊含豐富的文化資源,包括歷史文物、藝術作品、民俗文化等,這些資源可以為小學美術課后延時服務的設計提供豐富的材料和主題方向。教師將美術課后延時服務和博物館課程資源結合,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創新和實踐能力,還可以強化學生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促進學生對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文章以“六朝文物與漢字的故事”為例,探討利用博物館資源設計主題式的小學美術課后延時服務,通過開展情境性、探索性、趣味性、創造性的美術活動,培養學生對于美術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館校合作視域下小學美術課后延時服務主題式教學的選擇與實施
《新課標》提出“為了更有效地開展綜合性和探究性教學,提高學習效益,必須秉持開放的課程資源觀”“鼓勵學校與美術館、博物館……攜手,開展多種形式的藝術教育教學活動,以便通過優質校外藝術資源共享,提升藝術教學的質量”。根據《新課標》要求,在“浸潤、傳承、創新”的理念引導下,筆者在教學中以小學美術課后延時服務為平臺,借助博物館豐富的實物展品和教育資源,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深入學習和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環境。
(一)主題選擇
南京被譽為“六朝古都”,而南京六朝博物館是中國展示六朝文物最全面的博物館,也是反映六朝文化最系統的專題博物館。筆者所在學校與南京六朝博物館合作,開展了以“六朝里的文字”為主題的系列公共課,筆者帶領班級學生參與了“青瓷雞首壺”這一節課程。在此基礎上,筆者設計了小學美術課后延時服務主題式課程,根據六朝博物館內的文字展覽主題和文物特點,確定了課程主題為“六朝文物與漢字的故事”。該主題具有代表性、趣味性和啟發性,能夠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
(二)主題實施
文物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見證,承載著獨特的文化價值。在小學美術課后延時服務主題式課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觀看視頻、圖片及近距離觀看等方式,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同時,通過學習漢字的演變過程,學生可以領略漢字的獨特魅力,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筆者設計的小學美術課后延時服務主題式課程的實施分為“浸潤、傳承、創新”三個步驟,強調在教育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1.浸潤:情境創設,感受文化的深厚底蘊。浸潤是指通過環境和氛圍的熏陶,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在小學美術課后延時服務主題式課程中,筆者通過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開展實踐活動、組織互動游戲等方式,將博物館中的文物與漢字相關內容融入課程中。這種浸潤式的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對文化遺產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同時,筆者根據學生的年齡段和興趣點,精心選擇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展覽,讓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和漢字的歷史文化內涵,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在南京六朝博物館內舉辦的公共課“青瓷雞首壺”課堂上,筆者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情境體驗,引導學生觀察和接觸文物,讓他們在真實的歷史場景中感受和理解文化。通過近距離觀看文物,學生能夠了解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對歷史文化具有更加直觀的理解,從而增強文化自信心。
2.傳承:多學科融合,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筆者注重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課程中,讓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的同時,傳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小學美術課后延時服務主題式課程“六朝文物與漢字的故事”采用多種實踐活動方式,融合了多個學科的知識。比如,與歷史相結合,筆者引導學生基于助學單,主動查閱資料,了解六朝時期的歷史知識,同時講解六朝文物的歷史背景和特點,讓學生探索這一時期的文化。再如,與科學相結合,筆者引導學生探索青瓷雞首壺的呈色變化及其原因,讓學生了解我國在六朝時期的工藝美術已進入瓷器時代。六朝青瓷以典雅的青色為時尚,青瓷的青不是純粹的青,而是黃、綠、青等幾種顏色的融合,瓷器表面總是泛出青綠色,因而統稱為青瓷。青瓷色彩的變化與著色劑氧化鐵以及燒制的溫度等有關。
3.創新:任務形式多元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小學美術課后延時服務主題式課程中,傳承與創新是相輔相成的。一是學生需要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文物和漢字的文化內涵等;二是學生需要結合時代發展和自身優勢進行創新,如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展示文物、創新美術表現形式等。
在“‘六朝文物與漢字的故事’——青瓷雞首壺”一課的課程實踐中,筆者創新教學方法,通過模仿、再創作和現場創作雞首壺的教學方式教授學生相應制瓷技巧,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藝術特點和表現手法。同時,筆者鼓勵學生進行再創作,讓他們將自己的創意與傳統元素相結合,創作獨特的作品。筆者還拓展了漢字文化知識,并引導學生根據學習單任務探索漢字文化的演變過程。第一個任務是分別用篆書和隸書寫“雞”和“吉”字;第二個任務是繪制雞首壺的復原圖;第三個任務是利用所學的漢字及美術學科知識自由裝飾雞首壺。隨后,筆者引導學生思考“雞首壺可以用來裝飾什么”的問題。學生探討后得出結論:雞首壺可以作為擺件,雞首壺圖案可以裝飾在扇子、燈籠、郵票和紙袋上。在這次課程中,筆者利用學習任務單將雞首壺和漢字文化巧妙串聯起來,形成系統課程,促使學生愛上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館校合作視域下小學美術課后延時服務主題式教學方法與評價
(一)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的關鍵。針對以“六朝文物與漢字的故事”為主題的小學美術課后延時服務主題式課程,筆者采取了以下教學方法。一是創設情境。筆者根據主題單元的內容,利用美術教具布置教室,模擬博物館展覽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在“青瓷雞首壺”這一課程實踐中,筆者展示了雞首壺的圖片、各類范畫和手工作品等,并帶領學生到博物館實地研學。二是漢字故事研究,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了解漢字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故事。三是創作與表達,鼓勵學生以“六朝文物和漢字”為題材進行創作,通過繪畫、剪紙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四是合作探究,鼓勵學生分組合作,共同探索博物館展品中蘊含的文化特色和美術元素,通過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思維。五是展示與分享,鼓勵學生展示自己創作的作品,用美術語言介紹作品,并互相評價作品。
(二)教學評價
小學美術課后延時服務主題式教學是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和創造力的重要途徑之一。針對“六朝文物與漢字的故事”這一主題課程,筆者采取了以下三種評價方式。
第一,評價學生對文物的認識與理解情況。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通過觀察學生對文物名稱、造型特點、歷史背景等方面的理解和記憶情況來評價學生對六朝文物的認知程度。第二,評價學生對漢字故事的解讀與表達能力。筆者通過觀察學生對漢字故事的理解和漢字的形象表達等情況來評價學生對漢字故事的理解和表達程度。第三,評價學生藝術創作能力的發展情況。在“六朝文物與漢字的故事”主題課程中,學生有機會進行藝術創作,通過繪畫、手工制作等方式表達自己對文物和漢字的理解和想象。教師可以通過評價學生的創意、表現技巧、繪畫技法等來評價學生藝術創作能力的發展情況。
在評價過程中,筆者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法和工具,如觀察記錄、作品評價、問卷調查等,確保評價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同時,筆者鼓勵學生參與自我評價、互評等,收集作品,建立檔案袋,并以文物繪本的形式展示作品,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
三、館校合作視域下小學美術課后延時服務主題式教學實施效果與反思
(一)實施效果
筆者在小學美術課后延時服務主題式教學中,以“六朝文物與漢字的故事”為主題,引導學生體驗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旨在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和歷史文化素養,并在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課程實施效果體現在學生對六朝文物的認識和理解上。通過課后延時服務課程的學習,學生對六朝文物的名稱、造型特點、歷史背景等方面的知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他們可以準確地辨認和描述各種文物,并能夠通過繪畫和手工制作等方式表達自己對文物的理解。另外,課程實施效果還體現在學生對漢字故事的解讀和表達能力方面。經過學習,學生可以從漢字的構造中理解漢字的意義,了解漢字的聲美、形美和意美以及發展過程,能夠通過繪畫、寫作和演講等方式,生動地講述漢字故事。
(二)課程反思
這次課程實施過程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有一些需要反思和改進的地方,具體如下。首先,課程內容的設計可以更加具體,如加入一些實地考察活動,讓學生親身接觸文物,強化他們的體驗感;其次,師生互動的方式可以更加多樣化,如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創造力等;最后,應更加注重學生的反饋和建議,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這啟示教師在課程實施中,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點,根據他們的不同特點進行個別化指導。
結語
館校合作視域下,小學美術課后延時服務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教師通過“浸潤、傳承和創新”三個步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可以全面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造能力,促進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和認同。筆者認為,未來學校應多與博物館合作,共同開展美術教育活動,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進一步落實“雙減”政策和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南京市江寧開發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