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技能型社會建設,是實現產業發展與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也是釋放技能人才潛能,促進國家競爭優勢穩步提升的戰略需要。其本質是以人的全面發展、技能提升為中心,以技能認可的社會文化為基礎,以技能培訓體系與國家技能保障制度為組織架構,在以“全產業鏈”為中心輻射開來的廣泛社會場所中,促進全體社會成員終身技能生成、更新的一種在以往學歷社會基礎上進行迭代的新型社會形態。推進技能型社會建設,有利于改善人力資源要素質量、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動力基礎。技能型社會建設中的職業教育需要跳出教育體系,立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在新的發展向度展現新作為。
技能普及程度。全民技能普及是技能型社會建設的基本前提,包括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成員對于職業技能的傳播和掌握程度以及全民是否擁有良好的職業文化和全面接納、參與技能學習的程度。對此,職業教育的發展在技能型社會建設過程中不能僅僅追求靜態的“面板”數據,還要深層次去考慮一些面向社會普惠的“立體”數據。職業教育不能僅將自己定位于一個面向適齡學習群體的教育,還要向當地社會全體成員開放,要針對地方各類群體可能存在的技能托底、迭代、銜接、升級等需求,與地方產業園區、社區、企業等單位建立普遍合作,提供多元化、定制化、普惠化的職業啟蒙、職業技能培訓、生活技能培訓等服務,在社會層面形成全民尚技、全民重技的技能學習文化氛圍。
國民技能素質。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技能方面的人力資本的體現,反映了該國家或地區的技能水平和綜合實力。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技能知識水平、技能應用能力和技能學習能力。對此,職業教育需要從兩個方面著力:一方面在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職業教育要促進勞動力隊伍層次結構整體上移,通過加強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真實生產情景實訓、推動企業高技能人才進校園、加強職業學校服務企業生產技術優化、工藝改良的科研工作等舉措,提高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的技術技能儲備。另一方面在服務人民美好生活方面,職業教育要向全社會開放技能學習資源和服務,通過打造學生志愿服務品牌、技能服務公益活動等方式,讓技能真正匯入生活、滲入人心,讓學習技能不再僅是滿足物質生活的需求,也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方式。
體系健康程度。它反映了職業教育體系在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個體發展需求方面的能力和效果。具體包括:明確、合理的職業教育發展目標和定位,優質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的課程和教學資源,完善的職業教育管理和評價體系,面向現代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資源保障以及職業教育自身的適應性和開放性。
職業教育投入。這既包括常規的資金投入、政策扶持、制度建設、法律法規保障,更包括對職業教育投入的優質共享的公共服務。作為提升國民技術技能素養的重要保障,職業教育公共服務面向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提供以“技能”為核心的公益化、標準化、市場化的公共服務內容。為使職業教育公共服務真正“覆蓋全民、服務生活、保障就業、傳承文化”,應從職業教育公共服務過程邏輯出發,構建涵蓋“需求體系、服務(供給)體系、過程管理體系、質量監管體系”四位一體的全生命周期職業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以“規范、可持續且全民認可”的職業教育公共服務回應全民技能普及的發展需要,普遍提高全民技術技能素養,全社會協力推進技能型社會建設。
國際化水平。它不僅反映了我國職業教育的綜合水平,同時也是國際對中國職業教育品牌認同的重要體現。對此,需要從四個方面加強職業教育國際化水平,即國際化辦學理念、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國際化課程與教學資源、國際認證與評估。其目的是在技能型社會建設過程中形成一批世界一流的高等職業院校以及具有中國標準、中國模式的海外職業教育項目、基地,提高國際上的合作交流,提升為合作國家與海外企業培養國際化本土技能人才的水平,形成一批以魯班工坊、絲路學院為代表的職業教育國際化辦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