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民辦高校公體課俱樂部教學模式存在課程設置單一、課程目標籠統、課程評價體系與課程實施過于傳統等問題;主要受學校領導功利主義嚴重、場地器材和師資力量薄弱、課程結構安排時間跨度小、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等影響因素。通過落實教育部政策、加強組織管理,加強師資力量建設、增加場地器材,加大課程結構時間安排跨度、延長學生體育課學習周期,完善課程評價體系等路徑,建立科學的民辦高校公體課俱樂部教學模式課程目標,解決學生體育課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公體課;俱樂部;教學模式;課程目標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for the Teaching Model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lub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ZHANG Gaoyang
(Xi'an 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Xi'an, Shaanxi Province,7103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teaching mode of public sports club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curriculum setting, general curriculum objectives, too traditional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an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t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serious utilitarianism of school leaders, the weak site equipment and teachers, the small time span of curriculum structure arrangement, and the unreasonable setting of curriculum content.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olicy, strengthe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increase site equipment, increase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time span, extend the student 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cycle, improve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establish scientific private college public body club teaching mode course objectives,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ion, further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public sports class; club; teaching mode; curriculum objectives
2020年9月月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支持大中小學校成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符合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其“教、學、練、賽”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成為學校體育教育教學改革的熱點。適時調整高校體育課程目標,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養成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行為習慣,是落實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和立德樹人的要求。
1民辦高校公體課俱樂部教學模式課程開展現狀
今天的高校體育正面臨時代的巨大變化,傳統大學體育教育表現出的思想觀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難以適應時代要求已經是不能回避的事實[[]]。研究顯示,以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以課程為中心,以技能傳授為內容,課內外缺乏銜接與互動,存在學生學習與練習的時間少;學習渠道單一;教師過于強調單一技術練習,比賽實戰偏少;考核評價方式多采用終結性評價形式[[]]等問題。
教育者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建立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機制,在實踐中也受到學生的喜愛。體育俱樂部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以運動項目為基本單位,以俱樂部制為組織形式,將課堂教學、運動訓練、體育競賽、課外鍛煉融為一體的教學模式[[]],以解決體育教學中存在的“重技術、輕實戰”的問題[[]],提高學生體育鍛煉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增加體育鍛煉的時間。
隨著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改革與發展,在提高了學生體育鍛煉多樣性的同時,也出現了學校之間為完成任務沒有結合本校實際情況而相互模仿,學生自主性降低導致俱樂部質量下降、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對體育課程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當前公共體育課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分年級、分階段制定體育課程目標任務,改進考核評價等觀點,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體育參與程度。
2民辦高校公體課俱樂部教學模式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2.1民辦高校公體課俱樂部教學課程設置單一
公共體育課是學生的必修課之一,具有重要的作用。民辦高校的學制一般為四年,學生在大三被會安排實習,所以大部分民辦高校會開設兩年(四學期)的體育課程,一學期 36 學時,四個學期的體育課課時數為144學時,包括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兩部分。在課程設置上,以基礎課為主,選修課程為輔,課外活動以俱樂部形式繼續開展體育活動。基礎課教學仍以行政班為單位,雖然能使大多數學生達到課程目標的基本要求,但是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變少。
2.2民辦高校公體課俱樂部教學課程目標與內容現狀
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是實現學校體育教學目標的一個重要條件,更是學校進行體育教學活動的基礎,對人才培養質量有很大的影響[[]]。大部分院校俱樂部課程目標的設定基本符合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從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等多方面進行設定,相對比較完整,但各個目標的區分度不清晰,導致課程目標籠統。
體育俱樂部教學課程項目開展仍以籃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等傳統項目為主,結合當地民族特色傳統運動方面的開展較少,教學內容以基礎技術動作為主,競賽較少,不能全面落實通過“教會、勤練、常賽”來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育人目標。以賽代練,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主要形式,學生通過多參加比賽,才能發現自己的技術上存在的問題,在后續的體育課中會針對性的給學生補足技術短板,提升技術,增加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體育理論課程相對較少,技術動作原理僅限于在實戰中講解;競賽與裁判規則普及較少,不能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比賽;運動損傷方面的內容講解較少,主要原因是學生競技水平低,受傷風險小,主要集中在講解運動前的熱身準備。
2.3民辦高校公體課俱樂部教學課程實施與評價現狀
多數體育教師仍以講解法與示范法為主要教學方法,網絡多媒體運用的次數較少,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角色,不能更好的理解運動技能,提高練習效率。學生以掌握基本技能為主,對學生特長與比賽的競爭性思維培養稍顯不足,不利于學生自身特點的發揮和團隊競技意識的培養,不能充分發揮“教會、勤練、常賽”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特點。一堂體育課的時間有限,運用怎樣的教學方法來保證體育課程目標的全面落實,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整堂體育課中來。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的、單調的教學方法是教師面臨的現實問題。
在課程評價中,多數院校仍然沿用了傳統的評價方式。在體育課程評價內容上以學生對運動技術掌握程度、課堂出勤、步道樂跑等,學生身體素質方面的評價較少,不能反映學生間的差異性,合理的評價方法能提高學生體育參與熱情;評價主體以教師為主和學生自評,教師主觀性較強,能否系統評價學生學習的效果至關重要,學生缺少自評,造成對自己運動能力缺乏認知,師生互評較少,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影響了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
3影響民辦高校公體課俱樂部教學模式課程開展的因素分析
3.1功利主義嚴重,俱樂部教學模式落實不到位
部分高校為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模仿和迎合別的高校,沒有從學校自身出發并結合當地文化,制定具有特色的體育課程;部分教師只將學生的成績或表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興趣愛好、心理等,讓學生隊體育課程產生焦慮、厭學等不良情緒。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依照新時代高校全面推進綜合改革建設的要求,通過“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方略,實現新時期高校深化人才培養改革的創新理念和目標[[]],這也是教育本身的內在價值和意義。盡管俱樂部提供了豐富的課程和活動,但實際往往流于形式,沒有得到充分的實施和評估。
3.2場地器材和師資力量薄弱,俱樂部教學模式發展遲緩
體育教師結構和場地器材標準制約了俱樂部教學模式的開展。新時代的體育教師,專業的運動技能和豐富的理論知識是基礎,并具有大賽經驗,才能適合俱樂部競爭性的特點。教師新舊觀念不能及時融合、科研水平不高、對俱樂部發展的前瞻性預測不夠等,都會制約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繼續開展。
體育場地與設施是開展體育活動的載體,現階段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快速發展與現有的場地器材數量、質量和種類出現矛盾,滿足不了學生的體育活動需求。部分高校仍以傳統籃、排、足為主要發展場地,新興的如射箭、攀巖、棒球等項目場地不足;場地使用方式仍然以校隊訓練為主或課余時間租賃給校外機構,隸屬于俱樂部的學生使用機會少,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場地設施損壞,不能及時維修,給學生上課和活動帶來了很大的隱患。
3.3課程結構安排時間跨度小
多數高校仍以傳統的兩年四學期排課方式,對學生大三大四的日常體育活動照顧不到,忽略了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獨特作用,影響了學生終身體育體育意識的培養。該階段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缺乏,在課程安排的過程中應貫穿在四學年之中,更加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成為高校體育俱樂部的主導者,課堂設計、教學活動的開展都能圍繞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能夠讓學生建立起體育的興趣和熱情,能夠持之以恒參與相關訓練。分年級分階段舉辦學校體育賽事,“以賽代練”,促進學生體育素養發展。
3.4俱樂部教學模式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
當前俱樂部教學模式是崇尚自由與多方面發展,具有學習、訓練、競賽作用,科學的課程設置和豐富的活動內容是關鍵因素。當前俱樂部教學模式存在以下問題:(1)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俱樂部教學模式的課程設置往往缺乏系統性,各課程之間缺乏聯系和銜接,導致學生難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2)課程內容過于單一:俱樂部教學模式的課程內容往往過于單一,缺乏多樣性和綜合性,無法滿足學生的多元化需求;(3)課程難度設置不合理:俱樂部教學模式的課程難度設置往往不合理,要么過于簡單,要么過于復雜,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
4民辦高校公體課俱樂部教學模式課程優化策略
4.1落實教育部政策,加強組織管理,大力發展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所有課程都承擔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學校相關部門應積極落實教育部政策,加強管理,通過多方努力和支持大力發展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
強化政策引導:各級教育部門應積極趕車教育部政策,將體育俱樂部模式納入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議程,積極制定實施方案、完善政策措施等方式,加快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發展。
加強組織管理:建立健全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管理體系,要注意與學校其他部門的協調配合,明確各級職責,加強監督和評估,確保教學模式的正常實施。
加強宣傳教育:加大對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對這種教學模式的認識和認可度。通過舉辦各種活動、組織觀摩學習等方式,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建立激勵機制:制定相應的獎勵政策,對在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給與表彰與獎勵。同時,注重對優秀運動員、教練員等的宣傳和推廣,發揮其榜樣的作用。
4.2加強師資力量建設,增加場地器材,豐富體育俱樂部教學課程
教師是體育俱樂部課程的實施者,是課程建設的設計者、組織者,教師的育人能力決定著育人成效[[]]。體育教師的綜合能力決定了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開展的質量。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制定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師資培養計劃,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的;鼓勵教師參加培訓、研修等活動,提高其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注重從社會上引進優秀的教練員、運動員等人才,增強體育俱樂部教學師資的后備力量。
完善設施建設:加大對體育俱樂部的投入力度,提高場地設施、器材裝備等硬件水平;增加社會力量參與學校體育俱樂部建設的力度,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加強對先有設施的維護和管理,確保設施設備的完好和安全。
豐富活動內容: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和興趣愛好,開設多樣化的體育項目和活動內容;注重與文化課的有機結合,實現體育與德育的相互促進。
4.3加大課程結構時間安排跨度,延長學生體育課學習周期
加大課程結構的時間跨度,通過調整不同階段比例安排,增加學生體育參與的周期,對促進學生的特長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是必要的:
大一階段:主要目標是通過質量評價,起到促進教師拉動學生積極性的作用,這4部分的占比如下:專業技能40%、俱樂部活動30%、一般身體素質15% 以及平時成績15%。
大二階段:俱樂部活動占比30%、學生身體綜合素質發展占比20%、專項身體素質占比20%、專業技能占比20%、平時成績占比10%。
大三階段:在大三時期,學校通常不會安排體育課.因此,為了延續終身體育鍛煉的指導思想,應著重調動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積極性。俱樂部活動占比60%,而剩余的40% 則是體質健康學習和訓練。以俱樂部為依托,加強相關賽事的組織舉行,“以賽代練”,促進學生體育素養發展。
4.4完善課程評價體系,定期評估俱樂部教學模式開展狀況
為了確保體育課的教學效果,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開展定期評估與反饋,是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掌握情況的重要內容,從而調整教學方法與策略,確保每一個學生在較長的時間內都能夠持續學習與進步。
定期收集和分析數據,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需求,以及俱樂部的運行情況,發現問題并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將評價的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教師、俱樂部管理者,幫助學生和教師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定期評估俱樂部教學模式的開展狀況,掌握俱樂部運行狀況、學生的參與度、教學效果等;定期與學生和教師進行溝通,了解他們對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看法和建議,及時改進,滿足學生的運動需求。
5 結語
在民辦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強化技能,也要“育人”。以俱樂部教學模式為依托,合理增加學生體育學習時機,善于不斷整合各種可利用資源,以不斷提升學生在體育技能和綜合素質方面的齊頭并進。
參考文獻:
[1]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EB/OL].(2020-09-21)[2022-11-13].htpp://www.gov.cn/xinwen/2020-09/21/content_5545376.htm.
[2]趙富學,焦家陽,趙鵬.“立德樹人”視域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要義與踐行向度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3):72-81.
[3]王寶珠,王宏毅,鐘志鵬,張玲,周威.“三位一體”復合型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以大學羽毛球選項課為例[J]. 體育學刊, 2023, 30 (06): 128-133.
[4]張波,崔樹林,李永華.大學體育俱樂部課程化管理的育人價值[J].體育學刊,2018,25 (02): 81-84.
[5]高航,章榮江,高嶸.當代運動教育模式研究[J].體育科學,2005,25(6):79-83+86.
[6]劉杰.廊坊職業技術學院體育課程優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
[7]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20-10-15)[2022-11-13].http://www.gov.cn/xinwen/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8]荀振芳,房方.新時代高校推進“三全育人”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高等教育評論,2021,9(2):76-86.
[9]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92020-05-28)[2022-11-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462437.html.
[10]徐煥喆,趙勇軍.新時代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任務及措施[J].體育文化導刊,2022(2):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