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該文運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專家訪談和實地調研等方法,對小學課后延時服務中體適能課程開展的現狀、困境進行研究,并提出對策。研究課后體育服務現狀發現:課后服務中體育服務占比較低;體適能課程在課后體育服務中開展比重較大;課后體育服務規章制度較為完備;組織形式單一,場地限制較大;師資器材配備不足,教學資源匱乏等。體適能課程融入課后體育服務的困境:師資力量欠缺,服務水平受限;活動場地受限,抑制課程開展;主體支持程度不足,制約課程實施;經費補貼缺乏,限制服務條件;評價機制短板,制約服務推進;家校社聯動機制不暢,影響實施效果。針對目前課后服務中體適能開展的現狀及困境,提出增強師資力量、優化場地資源、加強主體重視、精準經費分配、完善評價體系、加強聯動機制等優化措施。
關鍵詞:課后延時體育服務;體適能課程;困境與對策;小學
Research on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Programs in Primary School Extended After-School Sports Services
GAOyan" "LI Dan" "HONG Xin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5
Abstract:Utilizing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s, expert interviews, and on-site research,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of implementing physical fitness programs in after-school extended services at elementary schools. Findings reveal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services have a relatively low proportion in after-school programs. Physical fitness programs, however, constitute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se services. The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after-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yet there are limitations in organizational diversity and substantial constraints on available spaces. Challenges in integrating physical fitness programs into after-school services include insufficient teaching staff, restricted activity spaces hindering program implementation, inadequate support from stakeholders impeding effective execution, a lack of financial subsidies affecting service conditions, shortcomings in the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aining overall progress, and an inefficient linkage mechanism among schools, parents, and communities impacting program effectiveness. In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in implementing physical fitness programs within after-school services, proposed optimization measures include enhancing teaching staff capabilities, improving access to activity spaces, increasing awareness among stakeholders, allocating funds more precisely, refin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collaboration mechanisms among schools, parents, and communities.
Key words: After-School Extended Physical Education Services; Physical Fitness Programs;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Elementary School
隨著我國經濟、科技的飛躍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兒童熱衷于室內休閑娛樂和使用電子產品,家長片面追求學生成績,導致很多兒童的身體素質逐漸下降[1]。為提高和改善兒童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等政策相繼出臺 [2]。“雙減”政策的頒布實施為課后延時體育服務提供了更大的機遇,也帶來了更多的挑戰。根據調查顯示,目前大部分地區學生參加了課后延時體育服務,而課后延時體育服務的開展質量并不高,大部分學校只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和娛樂性,并未考慮正處于發展敏感期的小學生需要全面的體育干預,忽視了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殊性,導致課后延時體育服務質量低、效果差、作用弱。
體適能課程通過系統科學的教學體系和課程設計,課程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的發育敏感期,形式多以游戲教學法為主,引導兒童參與體育活動,對提高兒童身體素質、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國內外學者們認為,體適能課程可以為兒童提供更為寬松、廣泛的環境,有利于兒童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3]。目前,課后延時體育服務中體適能課程并未全面鋪開,服務質量低,鑒于此,本研究通過對長春市主城區4個行政區,10所小學課后延時體育服務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分析課后延時體育服務中開展體適能課程的現狀,尋找限制體適能課程開展的癥結困境所在,并以此為依據綜合探究并提出合理對策,從而推動體適能課程逐漸普及,提升課后延時體育服務質量,推動“雙減”政策三年目標的實現和小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1 課后延時體育服務現狀
根據長春市課后延時體育服務開展情況及學生特點,參考國內外相關研究內容,編制《小學延時服務中體適能課程開展現狀調查(教師問卷)》和《小學延時服務中體適能課程開展現狀調查(學生問卷)》,問卷內容包括服務現狀、服務困境、服務建議3個維度,含單選、多選、開放性題目3種題項。共計發放體育教師問卷30份,家長問卷350份,回收教師有效問卷24份,家長有效問卷332份。
1.1 課后延時服務全域覆蓋,體育服務占比低
通過實地走訪觀察等方式了解到,除個別學校因特殊情況外,長春市課后服務覆蓋至全市主城區域內100%的小學,且課后服務參與人數呈上升趨勢。各區域不斷探索課后服務高質量發展模式,倡導由“全覆蓋”走向“高質量”,涵蓋課業輔導、音樂、體育、茶藝、科技等多個領域。而體育在課后服務中的占比較低,41%的體育教師表示每周僅進行一次課后體育服務指導,同時開展課后體育延時體育服務的學校在全市內占比較少。
1.2 課后體育服務形式多樣,體適能課程比重大
經過對開展課后延時體育服務的學校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實地走訪等方式了解到,長春市小學課后體育服務開展形式多樣。其中,田徑、足球、籃球開展占比最高,體適能課程占比41.67%,一部分學校開展廣播體操、戶外拓展等服務。
1.3 規章制度較完善,監管評價體系有待提高
目前,長春市大部分小學對于課后體育服務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制度體系,調查顯示,95.83%的體育教師表示所在學校監督評價體系較為完備,各校積極探索展示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家長評價等監督評價模式,在學期中、學期末以及課后體育服務過程中會通過匿名制問卷調查、座談等方式,針對課后體育服務的開展情況、實際效果、教學質量進行調查,針對課后服務中出現的問題及不足及時研討論證,以改善課后體育服務質量,但對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提升仍存在量化考評缺失、定期檢測缺乏,多以主觀評價為主。
1.4 組織形式較為單一,場地限制性較大
根據調查顯示,體育服務主要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組織,未考慮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和特殊性,限制了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部分學校以興趣社團的形式組織,開展效果未達到預期。課后體育服務實施的場地較為單一,91.67%的體育教師表示在田徑場開展相關活動,室內場館則相對較少。
1.5 師資器材配備不足,教學資源匱乏
通過調查顯示,體育服務主要組織者為體育教師,20%的學校在外校外聘請專業教練,教育資源較為匱乏。對于小學體育器材的配備,教育部在《小學體育器材設施配備標準》中有明確的目錄及規定,但從實地走訪調查結果來看,課后服務過程中許多器材設施未見使用,導致服務內容單調,對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開展更是微乎其微。有16%的體育教師認為學校現有的場地器材不能滿足課后體育服務的需要。
2 延時體育服務中體適能課程開展的困境
2.1 師資力量短板凸顯,課程服務水平受限
目前,小學體育教師缺編問題仍然突出,尤其是城鄉小學問題表現更為明顯。據教育部測算,義務教育階段,按照體育學科占總課程比例11%和一名體育教師每周課時15節來算,當前體育教師缺編約12萬人左右,其中,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缺編問題較為突出[4]。根據調查,長春市小學體育教師75%為本科學歷,20%為研究生學歷,4%為專科學歷。由于體育在近些年被納入到科目考試時才逐漸被重視,而體適能課程作為舶來品發展緩慢,學校未全面展開。教師激勵措施及資金補貼不足,造成體育教師的研究積極性不高。因此,師資力量不足,教師質量參差不齊、積極性不高造成體適能課程的開展無法取得有效進展。
2.2 體育場地設施有限,抑制課程正常開展
根據相關研究顯示,日本公立小學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擁有田徑場的占比達到100%,近90%的小學擁有室內的體育場館等體育設施[5],而根據實地走訪及調查表明,91%的體育教師表示體育服務在室外田徑場開展,體育活動場地有限。同時全校參與服務同學都在田徑場開展各類活動,少數體育服務在教室開展,造成運動場地資源擁擠。在東北地區,由于冬季室外氣溫低,且積雪路滑,不適合小學生長時間在外運動。而在運動器材設施方面,缺少體適能課程器材設施,抑制了課程開展。
2.3 主體支持程度不足,課程實施受到制約
根據調查顯示,由于信息傳遞不暢,仍有大部分家長不了解體適能課程的內容及重要性,導致其對課程的支持程度不高。學校對于學生的體適能發展不夠重視,而對于小學生主觀感受表示,相比于興趣班、社團活動等,學生則更喜歡以游戲為鍛煉方式的體適能課程。但由于家長和學校支持程度不足,導致體適能課程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受到一定主觀因素制約。
2.4 服務經費補貼缺乏,限制服務條件
經過調查了解到,學校目前開展課后延時體育服務的經費主要由學校、家長、政府共同承擔[6]。經費不足導致體育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的積極性不高,根據調查結果顯示,54.17%的體育教師對課后服務工資補貼能否滿足教師的基本需求表示一般,45.83%的體育教師表示開展體適能課程的不利因素是資金欠缺。經費不足也限制了體適能場地儀器設備、多樣化體適能課程的開發以及與校外智能化體適能服務機構的合作,影響課程的普及和高質量發展。
2.5 評價機制短板,制約服務全面推進
體適能課程評價指標模糊,學校對于體育服務的評價僅局限于教師、學生、家長的主觀反饋,部分依賴于學生的體質測評等。評價方式單一,集中在短期之內,未建立長時間的跟蹤機制,無法充分了解體適能課程的優勢和不足之處。綜合性評價不足,部分學校還只停留在學生的身體素質提升方面,而體適能課程則對于學生的身體、心理、社交等多方面均有積極作用,單一的身體素質評價無法反映體適能課程的多樣性和全面性。
2.6 家校社聯動機制不暢,影響課程實施效果
首先,家校互動機制不暢,體適能課程實施方案家長不了解,父母缺乏身體力行的參與,導致課程的延伸效果不佳。在資源整合方面,學校和社區的整合度不高,限制了課程在社區層面的推廣,其次未與社會體適能培訓機構建立相關的合作機制。反饋渠道不暢,家長和社區缺乏對體適能課程的有效反饋渠道,學校難以獲得學生的實時狀況和對體適能課程的接續參與情況,對于家長意見的收集也存在缺陷,未建立長期、實時反饋聯動機制,導致學校在改進課程時缺乏信息基礎。
3 延時體育服務中體適能課程開展的對策
3.1 提升師資力量,助推體適能課程發展
一是增加師資供給渠道,對于退役運動員、體育專業在校大學生、培訓機構教練、教師和學者等,可依據師資缺口合理聘用。例如首都師范大學推出的“課后330”服務系列課程,為北京市中小學提供了大量優質課后服務教師。二是創建導師制度,由具有豐富體適能課程教授經驗的教師擔任導師,指導新進教師,確保其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推動課程發展和創新。例如上海市常態化開展全市范圍內課后服務教師培訓,對提升教師素質、提高課后服務質量產生了積極作用。三是健全榮譽獎勵機制,對于外來聘用人員,提供相應的補貼和獎金,對于表現特別優秀的教師,應授予相應榮譽稱號給予鼓勵。四是定期開展課程知識培訓,針對體適能課程的實施計劃、實施方案以及課程目標,邀請校外體適能機構教練擔任講師,涵蓋體適能課程的教學方法、心理健康知識等,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3.2 優化場地資源,助力體適能課程充實開展
為解決目前小學場地資源有限的問題,應優化場地資源、創新場地利用方式,合理安排課程教學計劃,與周邊高校、社區、社會等建立資源共享制度等,助力體適能課程充分開展。一是場地多元利用,食堂、活動室或部分教室具備開展體適能課程的場地條件,應充分加以利用,提高場地利用率,并為學生提供多元、豐富有趣的體育體驗。二是合理安排時間與空間,應制定合理的課程計劃,與其他體育服務錯峰進行,根據不同課程特點,科學合理安排空間,減少場地資源的浪費,保證每個課程有實施空間。三是探索資源共享體系,與附近公立體育場館、高校、社區等建立合作關系,實現資源共享,促進學校和其他組織結構的聯動。四是引入新科技手段,社會上體適能課程培訓發展較完備,已引入VR技術,將課程轉移到數字平臺,VR技術在課程上應用很大程度解決了部分課程場地受限的問題。
3.3 加強主體重視,加速體適能課程融入課后服務
一是課程全面宣傳,針對課程參與主體,制定全面宣傳計劃,通過網絡媒體和多樣化渠道廣泛宣傳體適能課程的價值和重要性,通過課程講座、家長會、社交媒體等渠道,深入宣傳體適能課程的育人目標、教學方法、教育理念和實際效果,使參與主體對課程有充分且深入的了解。二是推廣體驗課程,學校應結合實際,定期邀請學生、家長、教師參與體適能課程,使參與主體切身感受到課程的趣味性和系統性,從而提高其認知水平和參與興趣。三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設計學生參與課程設計和管理方案,設立體適能學生委員會等學生組織,使得學生參與到體適能課程的策劃中,提高其對課程的參與度和責任感。
3.4 精準經費分配,促進體適能課程可持續發展
一是建立透明的經費體系,根據學校整體對于課后服務的經費預算公開年度花銷計劃,確保教師、家長等主體清晰了解經費來源和去向,對于各方認為不必要的花銷應適當減少,提高各方對經費使用的滿意度。二是建立資金靈活運用機制,對上級劃撥的資金應靈活運用,部分剩余資金在征得上級部門同意后,優先滿足體適能課程的經費需求。三是設立專項資金,通過家長支付課后服務費或社會捐贈等方式籌措資金,建立基金管理機構,定期進行經費審計,保障經費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益。四是尋求外部贊助,應積極爭取與社區及社會機構的支持,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利用外部的場地、器材或資金支持,同時也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社會資本,增加經費來源,為課程提供多元化支持。
3.5 完善評價體系,推動體適能課程全面發展。
建立以“評價—反饋—完善”為核心的完善評價體系。一是制定全面的評價指標,建立綜合性評價指標,將身體素質、心理健康、社交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專注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納入評價指標,確保評價指標具體、科學、系統、全面,能真實反映學生在體適能課程中的全面表現;設定教師評價,加強教師專業評價,并輔以一定的激勵措施,提升其積極性。二是建立多層次評價機制,建立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量化考評等評價方式,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全面了解學生在體適能課程中的表現。三是設立長期跟蹤評價機制,學校對于參與體適能課程的學生應建檔立卡,對學生全面發展全程記錄,有針對性地調整和干預。四是引入第三方評價機構,保證其客觀、公正、量化的評估課程實施效果,為學校提供專業反饋。
3.6 加強聯動機制,促進家校社合作共贏
加強家校社聯動,實現學校、家庭、社區的協同發展,共同推動體適能課程的全面實施,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身心發展支持。一是建立信息溝通平臺,創建家校社第三方信息溝通平臺,提高信息互通效率,使參與各方及時反饋問題,推動課程在實踐中不斷改善,定期召開家校社座談會,共同研討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問題和效果,提升課程質量。二是建立家校社合作小組,在學校層面設立家校社合作小組,由學校教師代表、學生家長和社區代表組成,通過建立合作小組,制定學生社區、家庭體適能課程接續計劃,根據實際效果及時反饋,共同商討體適能課程的實施方案,解決問題,提高課程的實施效果。三是鼓勵社會資源參與,主動邀請社會體適能培訓機構參與課程服務,充分運用其場地、教練、教案等資源,為校內開展體適能課程提供一定支持,豐富課程內容,推動全面發展。四是建立家長志愿者隊伍,鼓勵家長參與到校內體適能課程的志愿者隊伍之中,深入參與課程的實施過程,促進學校與家庭緊密合作,實現雙贏。
4 結語
“雙減”政策實施后,課后延時體育服務已在全國范圍內全面鋪開,體適能課程體系發展也較為完備,越來越多的小學課后延時體育服務融入體適能課程,而社會不斷發展也對小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表明課后延時體育服務需要一項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全面性的學生身心素質提高課程。體適能課程的融入不僅可以促進小學生身心素質全面發展,滿足學生多元化體育需求,有效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可以對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產生積極影響,更為學校實現“五育并舉”提供積極條件,助力“雙減”政策三年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魏瑞華,張婕,金楠.“雙減”政策執行的監測路徑研究——以天津中小學生眼健康大數據管理為視角[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2):47-53.
[2]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總局關于印發《“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2021-10-25). [2023-12-5]https://www.sport.gov.cn/zfs/n4977/c23655706/content.html
[3]張麗峰,章碧玉,張學兵. “雙減”政策下課后延時體育服務高質量發展問題與對策 [J]. 體育文化導刊, 2022, (05): 104-110.
[4]于學山. 體適能游戲教學對10-12歲兒童身體素質、愉悅感及羽毛球技術的影響[D].首都體育學院,2023.
[5]張國. 四百余字的提案 億萬學生的體質[N]. 中國青年報,2022-07-27(001).
[6]王浩,江軼. “雙減”政策下中小學課后延時體育服務開展困境與對策 [J]. 體育文化導刊, 2022, (10): 9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