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慧城市建設被眾多地方政府定位成完成產業結構升級、引領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文章選取2004—2021年我國237個地級市的數據樣本,通過使用準自然實驗方法對智慧城市建設與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設主要是通過提升城市韌性水平來實現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溢出效應,其溢出效應在我國東部和中部地區相對顯著,且人口規模較大城市的溢出效應顯著程度更高。因此,合理擴大智慧城市試點范圍,并根據不同地區特點,制定適宜的城市智慧網絡體系規劃,對于增強城市韌性、預防系統性風險,進而促進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智慧城市;高質量發展;城市韌性;區域異質性;經濟溢出效應
中圖分類號:F49;F299.2;F124"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5097(2024)03-0047-11 ]
The Impact of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on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Resilience
MA Zhen
(School of Business,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Xi'an 710100,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ities has been positioned by many local governments as an engine to complet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and lead high-quality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selects data samples from 237 prefecture level cities from 2004 to 2021 and conducts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and high-quality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using quasi-natural experimental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ities in China mainly achieves spillover effects on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y improving the resilience level of cities,and the spillover effects are relatively significant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of China. The significance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ects is higher in cities with larger population. Therefore,expanding the pilot scope of smart cities reasonably and formulating appropriate urban smart network system planning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egions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ities to achieve resilience,prevent systemic risks,and promot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smart city;high-quality development;urban resilience;regional heterogeneity;economic spillover effects
一、引 言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智慧城市建設是目前城市頂層設計和轉型升級的主要選擇,也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智慧城市建設在推動技術創新、調整資源分布、引領產業提升以及提高經濟效益等方面,都展現出重要的影響力[1],智慧城市建設已經成為我國推進地方經濟優質發展的重要策略,同時,也是促進區域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驅動力之一[2]。從現有文獻成果來看,學者們對智慧城市建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城市建設如何影響城市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路徑、產業結構升級、經濟發展方式等方面[3-6]。雖然學術界對智慧城市建設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已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但從實證角度檢驗智慧城市建設經濟高質量發展溢出效應的研究鮮有涉及。事實上,智慧城市建設所涉及的內容領域,以及影響智慧城市建設水平高低的因素在實踐中其實都是比較復雜的。這就導致在對智慧城市建設的局部問題進行研究時,如果不同學者使用不同方法和數據就有可能得出不同甚至相對立的結論。因此,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擴大樣本數量,拉大時間跨度,以求研究結論的代表性更強,力求搞清楚:智慧城市建設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溢出效應是否顯著、其相互作用機制是什么,以及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是否具有地域差異性等問題。
城市化進程加速所引發的城市發展風險也在不斷累積[7]。在面對各種未知和不可預測的風險時,城市的“易受損性”和“無力應對”情況日漸明顯,這已成為阻礙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引起城市管理者和相關學者的廣泛關注[8]。為了克服這個城市管理難題,韌性城市的概念橫空出世,并得到眾多學者和城市管理者的廣泛認同,其目標就是讓城市能夠主動應對各種風險和承受風險沖擊,從而達到城市穩定發展的目的[9]。韌性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在城市治理領域得到廣泛推廣,被廣泛認為是未來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10],但由于城市韌性理念提出時間不長,它的內涵界定還停留在相對宏觀的層面。而事實上,城市技術創新、創新路徑、產業結構升級、經濟發展方式等影響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與城市韌性理念相關。實踐中,盡管智慧城市建設通過融合數字信息技術實現助力城市管理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雙重目標,能夠讓城市管理決策者在公共資源配置過程中,制定更加經濟有效的資源配置解決方案,作出更為迅速的資源配置響應,但智慧城市建設是否一定能創造出一個具有更加強大韌性的城市運轉系統,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因此,智慧城市建設與城市韌性運轉系統之間的關系研究等將是一個極具學術價值的議題。
目前,我國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智慧城市建設相關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兩個維度:一是從智慧城市建設的相關政策研究出發,探討智慧城市建設的手段和實現路徑,及其對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二是采用經驗分析方法驗證智慧城市建設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溢出效應。例如,現有研究成果從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升級和節能減排等方面,檢驗了智慧城市建設是否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溢出效應。其中,從技術創新層面檢驗智慧城市建設經濟高質量發展溢出效應的文獻成果最多,這里不再一一贅述;在產業結構升級方面,陳云浩(2021)[11]指出,智慧城市建設可以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因此智慧城市建設對產業結構升級的貢獻在經濟增長上形成了顯著的溢出效應;在節能減排方面,解曉燕和黃雅卓(2022)[12]的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設可通過創新技術手段、提高城市的能源效率等措施,減少城市的環境污染,因此智慧城市建設對城市環保的貢獻在經濟增長上也形成了較為顯著的溢出效應。總的來看,現有文獻大都基于城市韌性特征的某一個角度討論智慧城市建設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溢出效應。但是,智慧城市建設與城市韌性兩者之間,無論在概念上還是在相互關系上,現有成果所展現出來的作用機理并不清晰。因此,智慧城市建設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溢出效應同城市韌性之間的關系到底如何,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理論課題。
本文將深入探討以下幾個問題,并以期取得進展。首先,從城市風險治理的角度出發,城市韌性治理過程的復雜性和動態性將會導致城市治理工作的相關目標沖突和執行出現模糊性,從而對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不利影響。而大數據處理在城市治理中通過優化流程、降低成本、提前預防等措施,可以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以及事后處置的成本,這將為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不可缺失的基礎[13]。為驗證這一假設的真偽,本研究的第一個預期目標是:檢驗智慧城市建設在城市韌性治理中的實施效果,并依據檢驗結果,加深對智慧城市建設使用技術手段進行城市有效治理的理解。其次,智慧城市建設作為新興的城市治理手段,對政策實施、相應組織變革以及新興科技的運用都是一次有效的實踐[14],那么,研究智慧城市建設的效果將為推動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設計提供經驗和決策參考。于是,本研究的第二個預期目標是:使用各地級市的平衡面板數據,利用雙重差分法(DID)對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效果進行檢驗,尤其是利用所論證的智慧城市建設經濟高質量發展溢出效應的影響因素、實現路徑等,為城市管理決策者提供建設性的參考建議。最后,結合智慧城市的試點特征,進行針對性分析,比如對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各項具體政策之間相互作用機理的分析,以及對不同具體政策執行后所帶來的異質性效應的分析,從而揭示智慧城市政策的作用機制。本文不僅可以進一步豐富現有“智慧城市建設”相關文獻,同時也是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模式在城市經濟領域,以及在城市韌性發展方面開展政策性實驗、提供經驗分析的一種嘗試,這便是本研究的第三個預期目標。
二、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一)智慧城市建設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相關定義和關系
目前,智慧城市建設吸引了學術界的大量關注,同時,由于其經濟高質量發展溢出效應與社會福利水平的提升有著密切關系,所以,智慧城市建設的相關政策實踐都涉及影響社會福利水平提升的諸多維度,這也是當前社會科學文獻成果一般不脫離經濟發展或社會福利水平提升來單獨研究智慧城市建設的主要原因。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經歷了從宏觀到微觀、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當前被廣泛接受的定義是:智慧城市是科技與城市發展的結合體,是一個由社區、技術和政策這三個驅動要素所構成的有機系統。智慧城市建設則是通過信息基礎設施和數字賦能的機制推動城市不斷創新發展;同時,智慧城市建設也是不斷通過行業創新、科技發展和消費效應等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實現城市更高質量發展的過程。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概念界定就更為豐富了,學者們分別從不同維度對其進行界定,以至于一時難以形成統一的表達方式,但大家的觀點卻具有相似之處,概括起來,接受程度相對較高的表述是:基于當前最前沿科技水平的新發展理念,經濟發展在創新、綠色、開放和共享等方面的協調與穩定的狀態,這種發展狀態更加關注可持續性、經濟參與主體的感受互動,而非經濟增長的速度。綜合上述“智慧城市”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界定,可以發現它們的邏輯內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較高一致性,比如在技術創新、生態、可持續性建設等方面。
根據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邏輯,它具備了匯聚并利用創新資源的能力,該能力是推動技術進步和促進組織轉型的基礎力量。城市建設就是依靠城市中傳統組織的不斷轉型或革新,賦予城市中經濟體更強的適應能力和創造力,進而不斷推動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首先,在城市經濟的生產領域,智慧城市建設通過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不僅可以增強城市管理實踐活動的工作效果,為企業發展提供更為優質的營商環境,還可以為各企業依靠技術手段進行結構性升級提供智能支持,最終促進城市生產力水平的穩步提升[15],以及促進城市其他技術創新和技術擴展工作再上臺階。其次,在城市經濟的消費方面,隨著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智慧城市建設可以更好地將企業憑借新信息技術催生出來的產品創新、用戶體驗創新、消費支付創新等納入智慧城市管理網絡中,極大地降低了居民消費交易成本,提升企業銷售效率[16]。智慧城市建設與企業技術進步相融合的最大好處是:它能夠帶動新興產品市場需求的不斷升級,推動消費結構和配套服務的不斷優化,從而達到城市消費結構升級的目標。再次,在城市運作效率的層面,智慧城市建設可以借助于科學管理和智能應用系統升級,不斷完善城市運行單元的功能,提高各功能單元對各種城市運轉問題的應變能力和響應速度,以提高政府管控能力和城市運轉效率[4,17]。在此基礎上,智慧城市建設通過引導和整合優質要素資源,憑借新一代信息技術,能夠促進城市經濟的創新性發展,推動城市經濟運行更加高效、靈活。同時,智慧城市建設還可以優化城市服務,提升城市生活品質,幫助城市應對復雜多變的經濟社會環境,最終達到提升社會整體福利水平的目的。智慧城市建設在上述三個層面的貢獻構成了其在城市運轉過程中形成經濟高質量發展溢出效應的關鍵路徑。
毫無疑問,科技創新的核心由技術研發、產品升級、市場變革、資源配置創新以及行業變革等組成。科技創新為城市經濟的高質量增長提供了重要的推動力,使城市經濟增長的驅動方式更加側重于創新驅動。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在于通過提高“全面智能共享”水平,在經濟、文化、生態以及制度領域綜合協調城市建設與社會民生的需求,從而達到提升社會福利水平的目標。基于智慧城市建設與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從我國智慧城市試點政策實施的角度出發,本文提出假設1。
H1:智慧城市建設能顯著推動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城市韌性在智慧城市建設推動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它主要依托數字技術實現各個子系統的整合協同,達到推動城市結構創新變革的目的。城市經濟韌性則主要是指區域經濟系統在應對外部沖擊時的抵抗能力、適應能力和恢復能力。其中,抵抗能力主要體現為經濟系統在應對外部沖擊時維系自我穩定的能力;適應能力則體現為經濟系統受到外部沖擊時,其能夠進行自我調整或調節,以避免或減輕系統受損的能力;恢復能力則體現為經濟系統受到外部沖擊并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之后,能夠通過各經濟子系統功能的自我修復,使得整個經濟系統運轉狀態恢復原樣,甚至超越過去狀態的能力。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上述三種能力越強,則說明城市運轉的健康指數越高,這也是城市發展實踐所預期的狀態。而智慧城市建設作為被廣泛認同的未來城市發展方向,在面臨各種自然和人為災害等因素干擾時,通過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使城市的各個子系統能夠相互聯動、相互協作,實現高效的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從而增強城市系統的抵抗、適應和恢復能力,維系城市的穩定發展。而事實上,城市系統的抵抗、適應和恢復能力的增強又恰好是城市韌性水平提升的表現,這三種能力可以很好地保障城市系統在受到自然和人文災害沖擊時,具有充分吸收、抵御、消化各種不利因素的能力[18]。綜上所述,不難發現,智慧城市建設所得到的結果恰好與前文所預期的城市經濟韌性發展的結果相吻合。
雖然智慧城市建設和城市韌性發展在實踐中往往表現出多個殊途同歸的發展結果,但它們始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之所以會出現多個殊途同歸的發展結果,是因為兩者之間存在十分緊密的邏輯關系。例如,在城市發展面臨不可預知的風險和災害威脅時,需要對風險和災害威脅進行模擬和評估,以便提前做好準備來提升城市韌性水平。而城市韌性發展的這一要求,恰好可以由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新興技術手段來實現,即智慧城市建設水平越高,所能夠提供的新興技術越先進,對未知風險和災害威脅的模擬與評估精度就越高,城市提前應對風險和災害的能力就越強[19]。再結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在環保、民生、經濟發展、公共安全等諸多領域新需求的引領下,通過引入新一代信息技術,如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智慧城市建設能夠實時監測和評估動態環境的變化,提供精準的環境數據和預警信息,從而實現對自然資源的有效管理,以及對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更為具體地講,智慧城市建設可以利用氣象監測系統和智能預警系統,及時預測和應對暴雨、地震等災害事件;智慧城市建設還可以通過智能交通系統、智能供水系統、智能電網系統等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對各種風險的抵抗能力[20]。因此,智慧城市建設通過使用更為先進的智能技術提升城市資源使用效率和系統運行效率,并以此來實現城市抵御未知風險和災害威脅的韌性水平不斷提升[21]。
智慧城市建設與城市韌性發展除了存在上述技術層面的紐帶關系之外,智慧城市建設還可以通過推動產業結構轉型、發展新興產業來增強城市系統運行的內在韌性,這主要在于新興產業具有低成本傳播和規模收益遞增的技術優勢,這與智慧城市建設中使用的新興技術手段密切相關。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中,逐步提升產業的效率,提升產品的質量和結構優化程度,最終促進城市經濟體系中各產業韌性水平的不斷提升。實踐中,推動智慧城市建設離不開新興產業的興起與發展,比如基于數據服務的高科技領域中的新興產業將推動數據服務、軟件開發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這將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數據服務業將通過收集、分析和應用大量的城市數據,為決策者和企業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和智能化解決方案;軟件開發業將致力于開發智慧城市建設所需的各類應用程序和平臺,以實現城市智能化管理和運營;商務服務業將提供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所需的各類專業服務,最終達到智慧城市建設與商務競爭力提升相融合的目的;智慧城市建設所需的技術和服務不僅可以滿足城市居民和企業的需求,還能夠吸引更多的投資和人才;同時,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的應用也可以提高城市經濟的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對環境保護的需要,推動環境與城市協調發展。由此可見,智慧城市建設在上述數據服務業、軟件開發業、商務服務業、吸引投資和人才、促進環保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所形成的結果就是:城市運轉在城市治理、企業生產、商務活動、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等方面都能表現出更高質量、更強韌性的發展。
關于經濟韌性方面的研究,近年來涌現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總體上講,經濟韌性在短期內是顯著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而長期來看,兩者則呈現出相互因果關系[22]。因此,提高中國經濟韌性水平是實現經濟高質量轉型升級的核心要素[23]。經濟韌性與高質量發展在微觀領域也遵循著上述邏輯關系,蔣輝等(2022)[24]的研究表明,農業經濟韌性顯著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同理,在區域和城市經濟發展中,經濟韌性發展也將顯著推動區域經濟和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經濟韌性可以提高經濟體對外部沖擊的抵御能力,為經濟轉型和升級提供資源保障,從而構建抗風險性、抗干擾性的風險預防體系,進而實現區域經濟和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即實現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
經濟韌性是城市韌性最重要的組成內容,基于智慧城市建設與城市韌性發展,再結合經濟韌性與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關系,可以發現,城市韌性是智慧城市建設與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橋梁。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2。
H2:智慧城市建設通過提升城市韌性水平促進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研究設計
(一)變量定義
本文以2004—2021年我國237個地級市數據作為研究樣本,根據國家住建部和科技部公布的三批智慧城市試點名單,并依據2012年、2013年和2015年住建部的公告,對各地級市進行賦值,其中智慧城市建設以虛擬變量的形式呈現。同時,將智慧城市試點建設視為政策干預手段,將按照政策劃分的城市虛擬變量和時間虛擬變量的交乘項作為主要解釋變量,用以評估智慧城市建設在提高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的政策效果。
雖然目前測量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已經十分豐富,每個指標都具有代表性的特點,但在國內尚未形成一致且權威的評價指標體系。由于指標選取和權重設定方法的不同,導致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普遍存在主觀性較大的問題,其測量結果也存在較大差異。在用單一指標來衡量經濟增長質量方面,全要素生產率是一種被廣泛接受的方法,該方法不僅可以進行定量測算,而且可以很好地反映經濟增長質量。鄭玉歆(2007)[25]認為,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對經濟質量的貢獻率應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因為技術進步是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重要原因。如果經濟運行情況與該目標相背離,就可以判定經濟增長質量不高。隨著資源和環境約束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日益加大,學者們開始使用考慮非期望產出的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來評價經濟增長質量。目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已成為衡量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在卞元超等(2019)[26]使用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來評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中,相較于隨機前沿參數方法,非參數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不需要進行過多的主觀假設,適用于多投入、多產出的生產函數,并且不受指標量綱的影響。而劉勇等(2010)[27]在對環境效率進行評價時,采用了六種評價模型(非期望產出作投入法、倒數轉換法、雙曲線法、轉換向量法、方向性距離函數法、SBM模型法),并且在處理非期望產出時,對各種方法的優缺點都進行了比較研究,最終認為SBM模型是其中最有效的測量方法。本文在綜合吸收上述學者方法思路的基礎上,主要借鑒弓媛媛和周俊杰(2021)[28]的研究方法,在指標選取和方法上使用考慮非期望產出的Super-SBM模型來評估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具體指標體系見表1所列。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自歷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Wind資訊數據庫以及各省份統計年鑒。
在城市韌性的評價方面,本文參考趙瑞東等(2020)[29]對城市韌性的解釋。目前學術界對城市韌性水平的評估尚未達成一致的標準,利用單一指標衡量城市韌性水平可能存在較大的維度缺陷,導致結論和政策建議的片面性,而多指標體系不僅能夠避免評估的片面性,還能有效解決計量方法導致的識別不準確等問題。因此,本文借鑒張明斗和馮曉青(2018)[30]所構建的指標體系,具體指標見表2所列,其數據來自歷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Wind資訊數據庫以及各省份統計年鑒。最后,本文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構建城市韌性指數,以此作為衡量城市韌性水平的指標。
在控制變量方面,本文選取9個變量,分別是:①政府支出規模(Budget),通過財政支出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進行衡量;②人力資本水平(HD),通過適齡勞動人口占本省總人口的比例進行衡量;③市場開放程度(Open),通過外商直接投資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進行衡量;④城鎮化率(Urban),通過非農業人口占地區年末總人口的比例進行衡量;⑤信息基礎設施(TF),通過互聯網用戶占地區年末總人口的比例進行衡量;⑥經濟發展水平(Eco),通過城市人均GDP的對數進行衡量;⑦生態環境水平(Green),通過城市建成區綠化率進行衡量;⑧財政分權度(FD),通過財政預算內收入與預算內支出的比值進行衡量;⑨產業結構(Structure),以第二產業增加值與GDP的比值進行衡量。具體見表3所列。
(二)模型設定
本文采用準自然實驗方法,以智慧城市試點政策作為干預變量,旨在探究該政策對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同時,基于PSM-DID模型,選取了237個地級市層面的樣本數據進行分析。根據雙重差分模型的基本要求,本文新設了兩個虛擬變量:policy表示控制組為試點城市時,取值為1,控制組為非試點城市時,取值為0;time表示在2012年以前,取值為0,在2012年及以后,取值為1。為避免樣本選擇偏差和內生性問題,本文參考石大千等(2018)[31]的方法,在基準回歸時,剔除試點城市所在的地級城市。通過回歸模型的設定和實證分析旨在驗證H1。
[High_dit=α1+α2policy×time+∑ni=1βiXit+μi+δi+εit] (1)
其中:i和t分別表示城市和年份;[High_dit]表示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policy × time表示智慧城市建設水平;[Xit]為控制變量,包括城鎮化率、產業結構、財政分權度和市場開放程度等;[μi]和[δi]分別表示城市固定效應和時間固定效應;[εit]為隨機擾動項。
為了進一步驗證智慧城市建設對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的機制,本文借鑒武永超(2021)[32]的方法,構建如下模型進行檢驗:
[URit=α3+α4policy×time+∑ni=1βiXit+μi+δi+εit] (2)
[High_dit=α5+α6policy×time+α7URit+∑ni=1βiXit+μi+δi+εit] (3)
其中,[URit]代表城市韌性水平。如果智慧城市建設能夠通過提升城市韌性水平來推動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則[α4]、α5和[α6]的系數應該是顯著的,H2將得到證實。
四、實證結果
(一)基準回歸結果分析
本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并使用聚類穩健標準誤對式(1)進行基準回歸,表4列(1)和列(2)分別為未添加控制變量和添加全部控制變量的面板混合回歸結果。添加控制變量后,研究結果顯示,智慧城市建設對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稍微有所降低。這表明在控制其他可能影響結果的變量后,智慧城市建設對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或調節,但依然在1%統計水平上顯著。列(3)和列(4)是采用面板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的結果,其中,列(3)是未控制隨時間變化的效應,智慧城市建設對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為0.032,且在1%統計水平上顯著;列(4)是采用雙向固定效應回歸,結果并未出現太大波動。因此,基準回歸結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設對推動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作用,H1得以驗證。
(二)穩健回歸結果分析
1. PSM-DID檢驗
本文使用PSM-DID方法來降低非隨機選擇造成的誤差,并確保實驗組和對照組能夠在城市建設環境上相匹配。在進行PSM-DID處理之前,需要驗證匹配平衡性假設,考慮智慧城市建設需要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硬件設施供給水平作為基礎,于是,本文以城鎮化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市場開放程度以及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來進行匹配,結果見表5所列。可以看出,匹配后的協變量在統計上并不顯著,這表明匹配處理有效,可以認為在匹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的協變量已經達到某種平衡,這符合匹配平衡性假設,為接下來的PSM-DID分析提供基礎。表6結果顯示,PSM-DID的估計結果與前文基準回歸結果并沒有顯著差異。這表明通過PSM-DID方法進一步分析之后,仍然能得出智慧城市建設對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正向影響的結論,并且這一結果在穩健性方面也得到了驗證,這進一步支持了“智慧城市建設是促進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策略和手段”的觀點。
2. 反事實檢驗
本文除了進行穩健性檢驗,還運用了反事實方法對樣本數據進行安慰劑檢驗,以評估智慧城市建設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溢出效應。通過人為選擇智慧城市試點的基準時間,并將其作為安慰劑處理。在安慰劑檢驗中,本文將安慰劑組與實驗組進行比較,通過回歸分析等方法來評估智慧城市建設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溢出效應。如果在安慰劑組中,智慧城市建設對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不顯著,而在實驗組中顯著,則可以認為智慧城市建設對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正向影響效應,且研究結果穩健可靠;如果在安慰劑組中,智慧城市建設對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顯著影響,則說明上述變化可能是由其他因素所引起的,那么,在進一步分析中,則可能需要考慮這些潛在因素的干擾。通過安慰劑檢驗,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對研究結果的干擾,這樣的分析方法可以提供更加全面和可靠的證據,來進一步支持智慧城市建設對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影響的相關結論。本文將智慧城市建設試點時間分別向前推移至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如果反事實檢驗的回歸系數均不顯著,則說明城市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是由智慧城市建設所帶來的,具體結果見表7所列。
五、機制分析結果
本文將城市韌性水平作為中介變量,前文的理論分析表明,智慧城市建設能夠通過提升城市韌性水平來促進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鑒于提升城市韌性水平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本文同時對城市韌性水平當期和滯后一期的數值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見表8所列。列(1)的結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設對城市韌性水平的提升具有正向影響;列(2)的結果顯示,城市韌性水平的變量系數依然為正,且在5%統計水平上顯著,這表明城市韌性水平是智慧城市建設具備經濟高質量發展溢出效應的主要中介途徑之一,H2得以驗證。
六、異質性分析結果
(一)區域異質性分析
為了檢驗智慧城市建設對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的異質性,本文以2014年為界,采用分樣本回歸方式,并將樣本城市依據地理位置劃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城市,其異質性分析結果見表9所列。研究結果顯示,智慧城市建設對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的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都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尤其是對東部地區城市的影響更為明顯。本文認為,這種差異現象是由東部地區城市具備更高的經濟發展水平、更強的科技創新能力、更大的人口規模、更高的居民收入水平,以及更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潛力等原因造成的。除此之外,東部地區城市還具備更強的生產要素集聚能力,這也是智慧城市建設對東部地區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更為顯著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研究發現,中部地區城市的政策與時間交互項系數為0.207,在5%的統計水平上顯著,但西部地區城市的政策與時間交互項系數雖然為正,卻在統計上不顯著。本文認為,西部地區城市的科技、人才等人文經濟資源相對較弱可能是造成其數據不顯著的主要原因。因此,針對西部地區城市的相關發展政策,應該是以加強對西部地區城市的科技、人才等人文經濟資源進行傾斜支持為主。通過區域異質性分析,證實了智慧城市建設對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的確存在區域差異性,這將為我們在后期的城市經濟發展規劃中,制定區域差異化的發展戰略提供重要依據。
(二)城市異質性分析
依據前文的理論分析可以發現,智慧城市建設對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但是,在區域異質性分析中發現,智慧城市建設對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存在區域差異性。就不同規模城市而言,智慧城市建設對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推動效應是否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呢?通常情況下,更大規模城市往往會具有更高的經濟資源集聚效應,也會擁有更好的人才吸納優勢,這些優勢將更加有助于提高城市資源整合能力和資源配置效率,從而實現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然而,城市規模過大也會滋生一系列“大城市病”問題,于是,智慧城市發展就需要通過“智慧”手段來解決上述問題。實踐中,大規模城市在發展中的優勢是具有更高的經濟資源集聚效應和更好的互聯網式的人才生態環境,而劣勢主要是“大城市病”問題。大規模城市的優勢恰好是智慧城市建設發展的基礎,而智慧城市建設又恰好能夠很好地解決“大城市病”問題。所以,在智慧城市建設的作用下,大規模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優勢被完美地保留下來,其劣勢又被有效地消除了,因此,智慧城市建設對大規模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應將會更加顯著。
為了驗證上述猜想,本文依據2014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將樣本城市按照大中小規模進行分類實證,結果見表10所列。可以看出,對于小規模城市和中等規模城市而言,智慧城市建設對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作用并不顯著;而在大規模城市中,智慧城市建設確實能夠有效地推動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因此,“智慧城市建設對大規模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應會更加顯著”的猜想得到證實。
七、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智慧城市建設作為一種創新型發展模式,正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通過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改造,實現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通過充分的理論推演和實證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存在明顯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溢出效應,并且這一結果在反事實檢驗和多項穩健性分析中依然成立,這說明我國智慧城市建設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紅利還十分充足,智慧城市建設的試點規模還有巨大的拓展空間。在后續發展中,國家應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在全國更大范圍內,制定適宜的城市智慧網絡體系規劃,在新時期通過以智慧城市建設為驅動來改變城市經濟增長模式,實現城市經濟乃至國家宏觀經濟高質量發展。
其次,智慧城市建設對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作用,主要是通過提升城市韌性水平來實現的,而城市韌性水平的提升則需要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通過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創新手段,在提高城市創新競爭力和管理效率的基礎上,解決大城市所面臨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城市擁堵等問題,從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最后,智慧城市建設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溢出效應在我國東部和中部地區相對顯著,且在人口規模較大的城市其顯著程度更高,說明智慧城市建設也需要一個更大規模的應用生態,就像使用移動支付的人越多,移動支付的運營成本就越低一樣,這是由智慧城市建設的互聯網屬性所決定的。在國內總人口規模不變的約束條件下,要縮小東西部地區城市發展的差距,快速提升全國范圍內的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讓西部地區城市通過提升數字經濟發展水平享受到東部地區智慧城市建設的溢出效應將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新議題。
(二)建議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并結合我國當前智慧城市建設的現實情況,本文從加強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推動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加強社區參與及社會合作、加大對西部地區智慧城市建設的支持力度、促進跨區域合作與經驗共享以及注重適應西部地區的特殊需求和發展定位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旨在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溢出效應。
1.智慧城市建設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推動技術創新和研發,同時培養和引進相關人才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復雜而又具系統性的工程,在當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還處于剛起步階段的背景下,其資金、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缺口還相對較大。為了使各地方政府能夠快速有效地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我們建議:第一,在加強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方面,政府應采取綜合政策,比如采取稅收減免、資金扶持和獎勵等措施,吸引更多的企業和投資者參與智慧城市建設。此外,政府還應簡化智慧城市項目審批程序,對項目資金加大專項監管力度,以確保項目的順利推進。第二,在加強技術創新和培育研發能力方面,智慧城市建設需要依托先進的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因此,政府應加大對相關技術研發的投入,建立公共科研平臺和實驗室來促進技術創新的發展,并高度重視和落實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鼓勵企業和研究機構開展產學研用的深度合作工作,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在關鍵技術上的突破和應用。第三,在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方面,政府應加大對智慧城市建設相關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建立高水平的培訓機構和研究中心,提供更多、更專業的培訓和學習機會,并以智慧城市建設相關的產業扶持政策為導向,吸引優秀人才參與智慧城市建設。此外,政府還可以通過各種激勵措施,如提供獎勵、補貼等優厚的人才待遇,吸引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參與智慧城市建設。
2. 智慧城市建設在不斷加強智能基礎設施升級及社區合作的同時,還需進一步提高風險管理意識和管理水平,以提升城市韌性發展水平
通過智慧城市建設提升城市韌性發展水平,不僅需要智慧城市建設的硬件投入和升級,更需要正確的發展思路和科學的城市管理理念等軟件系統的創新。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建議:第一,在推動城市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方面,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鼓勵和引導企業、民間資本和各社會團體等積極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事務,具體包括交通運輸、供水供電、通信網絡和公共建筑等領域,這些領域都可以通過引入先進的智能技術和管理系統,如智能交通管理系統、智能電網和智能建筑技術等,以此來提升城市基礎設施的供給效率、可靠性和韌性承載力。第二,在加強社區參與和社會合作方面,城市韌性水平的提升需要社區居民和相關利益主體的積極參與和支持,政府應加強社區居民的意識培養和能力提升,推動社區居民積極了解和參與城市規劃、應急預案制定和災后恢復工作等;同時,政府還應加強與企業、非政府組織和各社會團體等的合作,廣泛建立城市韌性發展的社會合作關系,實現提升城市韌性水平的各項目標。第三,在建立綜合風險管理體系方面,智慧城市應該具備應對各種風險和災害的能力,因此,政府應提高風險評估和監測能力,建立綜合風險管理體系,包括現代化的氣象監測設施、地震監測網絡和智能傳感器系統以及實時數據收集和分析平臺;同時,政府還應加強與科研機構、學術界和行業協會等的多領域合作,共同研究、建立應對風險和災害的預警及響應機制。
3. 西部地區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在更強力度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培養支持下,努力兼顧地方特性和差異化需求的同時,積極推動東西部地區的合作
本文的實證結果顯示,智慧城市建設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溢出效應在我國東部和中部地區相對顯著,其主要原因是相較于西部地區城市,東中部地區城市擁有更高的經濟發展水平、更大的城市人口規模和更高的基礎設施供給水平等。也就是說,東中部地區城市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擁有更好的基礎條件,西部地區城市要想通過智慧城市建設來縮小與東中部地區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差距的難度是相對較大的。基于這一現實情況,我們建議:第一,在加大對西部地區智慧城市建設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方面,政府的投入力度不能只看人均指標,還應該參考總量指標。要充分認識智慧城市建設的互聯網屬性,按照智慧城市建設的互聯網生態構建的標準進行預算投入,并且充分考慮西部地區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落后于東中部地區城市的情況,通過追加具有“追趕效應”的資金預算和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來進行西部地區的智慧城市建設。第二,在加強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方面,要努力兼顧西部地區城市的自然資源和經濟資源稟賦、西部地區城市發展的差異化目標,以城市經濟的產業為導向,以創新項目孵化為手段,制定城市結構性人才競爭戰略,通過制定培訓計劃和引才政策,吸引和培養智慧城市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以滿足西部地區智慧城市建設的需求。第三,在加強跨區域合作與經驗共享方面,政府可以推動西部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城市之間的互動交流,促進智慧城市建設的經驗共享,通過開展項目合作、舉辦經驗交流會議和組織技術考察等,促進東西部地區城市之間的互學互鑒,以此提升西部地區智慧城市建設的質量和效果。第四,在注重適應西部地區城市的特殊需求和發展定位方面,西部地區城市在經濟產業結構、資源環境等方面由于地域或歷史等原因,其發展目標、發展基礎和發展定位等往往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應注重適應性和差異化發展,政府可以制定針對西部地區城市的特殊政策和措施,鼓勵發展具有地方特色和競爭優勢的智慧城市項目,如推動智慧農業、智慧生態保護和智慧旅游等領域的創新和發展。
參考文獻:
[1]AHVENNIEMI H,HUOVILA A,PINTO-SEPP? I,et al.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ustainable and Smart Cities?[J]. Cities,2017,60:234-245.
[2]聶飛.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對FDI的“二元邊際”擴展的影響:理論機制與實證[J].國際貿易問題,2019(10):84-99.
[3]李霞,戴勝利,李迎春.智慧城市政策推進城市技術創新的機理研究——基于演化特征與傳導效應的雙重視角[J].研究與發展管理,2020,32(4):12-24.
[4]CARAGLIU A,DEL BO C F. Smart Innovative Cities:The Impact of Smart City Policies on Urban Innovation[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9,142:373-383.
[5]王敏,李亞非,馬樹才.智慧城市建設是否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J].財經科學,2020(12):56-71.
[6]YIGITCANLAR T,KAMRUZZAMAN M. Does Smart City Policy Lead to Sustainability of Cities?[J]. Land Use Policy,2018,73:49-58.
[7]朱正威,劉瑩瑩,楊洋.韌性治理:中國韌性城市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2021,10(3):22-31.
[8]周利敏.韌性城市:風險治理及指標建構——兼論國際案例[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6(2):13-20.
[9]陳玉梅,李康晨.國外公共管理視角下韌性城市研究進展與實踐探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7(1):137-143.
[10]朱正威,劉瑩瑩.韌性治理:風險與應急管理的新路徑[J].行政論壇,2020,27(5):81-87.
[11]陳云浩.智慧城市與流通業高質量發展——基于空間DID模型的檢驗[J].商業經濟研究,2021(6):33-36.
[12]解曉燕,黃雅卓.城市治理現代化:理論期待、現實問題與提升路徑[J].開發研究,2022(6):84-93.
[13]白瑋.韌性城市建設的實踐與啟示[J].宏觀經濟管理,2020(12):77-84.
[14]湯旖璆.數字經濟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基于智慧城市建設的準自然實驗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0(9):156-159,180.
[15]徐盈之,孫劍.信息產業與制造業的融合——基于績效分析的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9(7):56-66.
[16]李曉鐘,陳涵樂,張小蒂.信息產業與制造業融合的績效研究——基于浙江省的數據[J].中國軟科學,2017(1):22-30.
[17]湛泳,李珊.金融發展、科技創新與智慧城市建設——基于信息化發展視角的分析[J].財經研究,2016,42(2):4-15.
[18]張衛東,丁海,石大千.智慧城市建設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基于準自然實驗[J].技術經濟,2018,37(3):107-114.
[19]付平,劉德學.智慧城市技術創新效應研究——基于中國282個地級城市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9(9):72-81.
[20]NOSELEIT F. Entrepreneurship,Structural Change,and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13,23:735-766.
[21]趙建軍,賈鑫晶.智慧城市建設能否推動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基于中國285個地級市的“準自然實驗”[J].產經評論,2019,10(5):46-60.
[22]孫慧,原偉鵬.西部地區經濟韌性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系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20(5):23-35.
[23]王永貴,高佳.新冠疫情沖擊、經濟韌性與中國高質量發展[J].經濟管理,2020,42(5):5-17.
[24]蔣輝,張馳,蔣和平.中國農業經濟韌性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應與機制研究[J].農業經濟與管理,2022(1):20-32.
[25]鄭玉歆.全要素生產率的再認識——用TFP分析經濟增長質量存在的若干局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9):3-11.
[26]卞元超,吳利華,白俊紅.市場分割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基于綠色增長的視角[J].環境經濟研究,2019,4(4):96-114.
[27]劉勇,李志祥,李靜.環境效率評價方法的比較研究[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0,40(1):84-92.
[28]弓媛媛,周俊杰.環境規制、產業結構優化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以黃河流域沿線地級市為例的研究[J].生態經濟,2021,37(9):52-60.
[29]趙瑞東,方創琳,劉海猛.城市韌性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20,39(10):1717-1731.
[30]張明斗,馮曉青.韌性城市的建設框架及推進策略研究[J].廣西城鎮建設,2018(12):10-23.
[31]石大千,丁海,衛平,等.智慧城市建設能否降低環境污染[J].中國工業經濟,2018(6):117-135.
[32]武永超.智慧城市建設能夠提升城市韌性嗎?——一項準自然實驗[J].公共行政評論,2021,14(4):25-44,196.
[責任編輯:余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