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輿論失焦造成新聞事件中心偏移,影響公眾理性思考,加劇政府公共治理難度。掌握輿論失焦現象在新媒體時代產生和變化的原因與規律,預防輿論失焦現象的發生,減少其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提升我國輿論引導和治理能力,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途徑。文章運用文獻研究法和個案分析法,對“羅威納犬咬傷女童”事件中幾個主要的輿論失焦現象進行分析,發現算法構建的極端輿論環境、視覺化的內容傳播、主流媒體糾偏功能的弱化以及平臺審核把關標準的異化是造成該事件輿論失焦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礎上,文章提出了關于輿論失焦的四條防治策略:公眾精選新聞來源,媒體善用議程設置,平臺慎用算法審核,政府及時發布真相。
【關鍵詞】輿論引導;輿論失焦;羅威納犬咬傷女童
一、輿論失焦的基本概念
失焦是一種拍攝技法。攝影時清晰的成像對應著一個固定的焦距,如果超出這個焦距就會產生失焦現象,物體的成像會變得模糊。此概念被運用于輿論學中,用來表示在眾聲喧嘩的輿論場中新聞事件中心議題發生偏移的現象。嚴利華指出:“輿論失焦現象是指由于網絡發展,公眾知情權、話語權提升,事件中輿論難以被一方主導,使得輿情演變的主體脈絡呈現多極化發展,以至逐漸偏離事件的中心議題。”[1]
輿論失焦的影響是利弊共存。從積極層面來講,輿論失焦能夠多方面地呈現事件發展狀況,幫助媒體深度挖掘事件,加快揭露事件真相[2]。除此之外,在輿論失焦過程中引發的次生輿論,很可能涉及公民切身利益,應引起相關部門重視并去化解危機。從消極層面來講,首先,對于主流媒體來說,輿論失焦意味著媒體在輿論引導中的遲到甚至缺位,會降低公眾對媒體的信任度,損害媒體公信力。其次,對于相關部門來說,輿論失焦的過程往往伴隨著許多流言和謠言的泛濫,會威脅社會穩定,增加政府管理壓力。第三,對于公眾本身來說,輿論失焦往往伴隨著情緒化、娛樂化的喧嘩,公眾的注意力被不斷消耗,而事件卻遲遲得不到妥善處理。這種看似積極的公共參與,實際上是一種無意義的情感內耗。
2023年10月,在四川成都崇州市,一名叫涵涵的2歲女童在小區樓下被一只羅威納犬咬至腎挫裂傷。由于傷情嚴重,女童被轉入華西醫院治療。四川這起“狗咬人”事件引發網友憤怒,網絡上與養狗有關的話題熱度持續攀升。狗主人是誰?為什么養狗不拴繩?女童的治療情況怎么樣?政府是否應進一步完善犬只管理條例?諸如此類問題是許多網友關注的焦點。事發當天,《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名為《2歲女童被惡犬咬傷,有六大疑問需要解答》的熱評,對“女童傷情”“物業責任”等輿論應重點關注的幾個問題進行引導。然而,在一眾主流注意力之外,該事件也出現了許多偏離中心的輿論。這些輿論大都與一些真假不明的流言交織在一起,成為干擾人心、遮蔽焦點的烏云。這是本文探討的重點內容,即在“羅威納犬咬傷女童”事件中的輿論失焦問題。
二、輿論如何走向失焦
(一)強弱轉換:“夸張的200萬眾籌”
被咬女童入院不久,其家屬便在眾籌網站上啟動了一項金額為200萬元的眾籌活動,以幫助女童進行后續治療。這一舉動引發網友爭議,龐大的籌款金額讓網友開始懷疑家屬的籌款動機,認為他們有消費大眾同情心的嫌疑,部分網友要求退回自己的捐款。與此同時,一些謠言開始傳播,比如“女童父母開豪車住豪宅”“女童媽媽和舅舅在抖音直播帶貨”“咬傷女童的狗是她爺爺養的”等。
短時間內,輿論的焦點從對女童傷情的關注轉向了對200萬元籌款的質疑和指責。廈門大學鄒振東教授在其著作《弱傳播》中分析了“弱傳播”現象,他提出“輿論世界是現實世界的逆世界”的觀點,即在現實世界中強者占據優勢,而在輿論世界中則是弱者占據優勢。女性是現實世界的困難群體,但在輿論場中卻具有天然的優勢[3]。在該事件中,無論是被咬的女童還是盡力趕走惡犬的媽媽,無疑都是現實世界典型的弱者形象,在事件發生之初獲得了廣大網友的同情和支持。但因為200萬元的巨額眾籌資金,她們在網友心中已經成為利用流量攫取巨額資產的強者。強弱地位顛倒,輿論焦點也隨之偏移。
(二)責任之辯:“女童欺狗”和“白狗無罪”
關于女童被咬的原因,網上一種說法是女童先用石頭扔狗而后遭到反擊。這種說法沒有切實的證據,卻在網絡中被廣泛傳播,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事實上,關于女孩先用石頭扔狗的說法,崇州警方早已辟謠。根據小區監控,警方并未發現女童及其母親有先攻擊狗的行為,但該謠言始終沒有完全停止,干擾著網友對事情真相的認知。同時,輿論風向逐漸走偏,小區的犬只管理漏洞被忽視,女童和狗“誰先動手”成為網友關注的焦點。
除此之外,被咬女童的小區監控顯示,在羅威納犬襲擊女童之時,旁邊還有一只白色拉布拉多犬圍觀。這只拉布拉多犬被誤當作兇犬抓捕,“無罪釋放”后被網友調侃“愛看熱鬧”,并在全網掀起了一場讓寵物狗“少湊熱鬧”的教育活動,“無罪釋放”的拉布拉多犬成了供人們調侃戲謔的網絡熱梗。這場玩梗狂歡讓許多人沉浸在娛樂化內容中而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那就是這只拉布拉多犬和咬人的羅威納犬一樣,都沒有被采取任何限制措施,都具有較大的安全隱患。
事實上,羅威納犬并不一定會咬人,拉布拉多犬也并不完全無害。女童被咬反映的是該小區及犬只管理存在的安全隱患,但是在焦點逐漸走偏的輿論中,該問題沒有得到重視。
(三)為愛發聲:“全國都在捕殺流浪狗”
“羅威納犬咬傷女童”事件發生后,一些地方展開了流浪狗整治活動。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有關流浪狗被捕捉和殺害的視頻廣泛傳播。重慶一高校保安抓捕打死流浪狗的新聞更是引發網友熱議。楊迪、劉雅瑟、陳喬恩、李小冉等多位藝人發聲,呼吁停止捕殺流浪動物。在算法的推動下,有關捕殺流浪狗的信息被集中放大,網上出現了一種“全國都在捕殺流浪狗”的假象。愛狗人士和恨狗人士矛盾激化,“流浪動物應不應該被捕殺”成為網友爭論的焦點。
關于是否應捕殺流浪狗爭論背后反映的是“不文明養狗行為”和“流浪狗的收容問題”等長期社會隱疾,單純地宣揚“支持”和“反對”的觀點遮蔽了問題的焦點,極易使大眾陷入極端的情緒宣泄中。
(四)投毒恐慌:“寵物糧包裝被扎孔投毒”
據鳳凰新聞報道,2023年10月22日廣東一女子網購寵物用品,收到快遞后發現包裝疑似被人扎孔投毒。該事件在網絡曝光后,陸續又有部分網友在社交平臺曝光自家寵物糧快遞被扎孔以及寵物中毒的圖片和視頻。盡管這些信息尚未被官方證實,但已經造成一定的公眾焦慮,并在網絡中引發了較大的輿論爭議。有網友認為,如果投毒確有其事,那么相關部門應盡早介入調查。也有網友認為,寵物糧被扎孔投毒只是寵物主人自導自演博取流量的手段,寵物糧包裝上的小孔實際上是生產時自帶的排氣孔。
“羅威納犬咬傷女童”事件,反映了目前社區在養犬管理中的漏洞以及國家有關養犬法律法規上的不完善。從“200萬眾籌”到“寵物糧被扎孔投毒”,該事件的中心議題已模糊。
三、輿論失焦的成因分析
(一)算法構建極端輿論環境
算法推薦已經成為抖音、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信息推送的主要形式。“算法推薦強化了輿論信息推送的選擇性與有限性,偏好興趣至上的推送邏輯和同質相似的推送內容將用戶桎梏在信息繭房之中,公共性信息和多樣化信息的傳播空間縮窄,主流輿論信息無法有效覆蓋全部受眾,導致輿論信息傳播結構失衡。”[4]。平臺利用算法持續為用戶推薦符合其情感態度的內容,這些內容又反過來進一步強化了用戶原有的態度和觀點。
“具有近似想法的人將自己歸入他們的回音室里, 制造偏激的錯誤、過度的自信和沒道理的極端主義。”[5]在“羅威納犬咬傷女童”事件中,算法的助推使持有不同觀點的人各自處在自己的“回音室”中,極端的觀點輸出和情緒宣泄分散了輿論的焦點,公眾陷入了追求感性刺激的狂歡中。
(二)視覺化傳播削弱公眾理性
抖音、微博和快手等社交化平臺的內容傳播,大都以圖片和視頻為主要表現形式,這種可視化、碎片化的內容呈現,能夠輕易地挑動人們的感官情緒而忽視理性思考。“社會化媒體的輿論文本處于動態演變之中,不同傳播主體基于各自的觀點和看法對輿論事件進行碎片化的建構,海量碎片信息營造的輿論環境使人難以形成對輿論事件的整體認知,遑論對輿論事件核心議題的觸及。”[6]
在“羅威納犬咬傷女童”事件中,黑色羅威納犬的暴力兇殘和白色拉布拉多犬的無辜溫順形成明顯的視覺對比,拉布拉多犬被無罪釋放的畫面也被做成表情包廣泛傳播。“200萬眾籌”的文字在視頻畫面中被放大排列,以醒目的形式呈現給觀眾。人們不關心拉布拉多犬是否有安全隱患,也不關心200萬元的具體來源和走向,而把注意力放在了被強調的視覺圖像上。
(三)主流媒體糾偏功能弱化
輿論引導是主流媒體的基本職能,輿論糾偏是輿論引導的重要內容。主流媒體在專業性、權威性和公信力等方面的優勢,使其在輿論糾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在自媒體時代,主流媒體出現了輿論糾偏功能弱化的現象。在“羅威納犬咬傷女童”事件中,當網友為“拉布拉多無罪”玩梗時,少有媒體及時發聲,提醒公眾未拴繩的拉布拉多同樣存在安全隱患。在“200萬眾籌”引發爭議時,少數媒體不僅沒有深入調查這“200萬”的數額標準、資金流向和使用明細等,反而在其發布的新聞中單純地對“200萬”這個數字進行刻意強調,進一步激化了矛盾。
(四)社交平臺把關標準異化
傳統媒體時代,編輯把關模式下,稿件的發表遵循著“三審三校”制度。“所謂的三審制度就是指一篇稿件在發布過程中要經過責任初審加工、復審把關以及終審簽發三個環節,而三校制度則指的是從稿件編輯到最后的簽發,至少要經過專職校對人員的三次校對工作。”[7]嚴格的內容把關在維護良好的新聞內容生態上起著重要作用。
新媒體時代,面對海量的信息內容,包括社交媒體在內的許多媒體平臺都選擇借助智能審核以減輕人工審核壓力。而智能審核對信息的篩選往往以“熱度”為標準,通過計算信息的轉發量、點贊量或評論量來預測和決定是否要對相關內容進行進一步的推送。在該事件中,“拉布拉多無罪釋放”“被咬女童家屬眾籌200萬”和“女童先用石頭扔狗”等內容熱度居高不下,而成都網警在抖音上發布的一條“女童打狗導致被咬”的辟謠視頻卻沒有掀起太大的水花。這種以“熱度”為推薦標準的智能審核模式,無疑是把關標準的異化。智能審核只能針對平臺媒體海量內容的質量底線進行審核,無法篩選出更高質量的內容[8]。
四、對輿論失焦現象的反思
(一)公眾:精選新聞來源
互聯網時代,新聞生產和發布是“全民參與、萬物皆媒”。新聞生產主體的變遷和新聞信息的極大豐富,使公眾浸泡在巨大的信息海洋中,影響了其對優質可靠信息內容的獲取。
面對復雜的信息洪流,公眾要學會精簡自己的新聞獲取來源,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構建出自己的思維體系。一方面,對一些不靠譜的自媒體賬號,公眾可點擊“不感興趣”選項,以減少此類推薦;另一方面,公眾可以選擇性關注一些主流新聞媒體,以獲取更加專業、權威的新聞內容。
(二)媒體:善用議程設置
在“羅威納犬咬傷女童”事件中,少數媒體為了吸引大眾注意力、打造爆款內容,會將一些具有娛樂性或易引發爭議的話題作為新聞報道的重點。這些話題不觸及事件的根本問題,但能夠調動公眾情緒,使得公眾在媒體議程的影響下,注意力被帶偏。自然而然,事件的輿論就隨之失焦。
議程設置是媒體塑造媒介環境的重要手段,它影響著公眾對周圍和世界的看法,媒體不僅要會用,更要善用。當新聞事件發生時,媒體要將重要的公共社會話題帶到眾人面前,以推動問題的解決。當輿論失焦現象發生時,媒體要及時糾偏,設置議題將公眾注意力引回正軌。
(三)平臺:慎用算法審核
“數據庫通過算法實現高效性和可靠性,利用機器的深度學習和相關知識規則匹配可以實現90%以上的文本、圖片的過濾,成熟的審核系統能將95%甚至99%以上的內容都自動審核并作出處理。”[9]但智能審核的運行邏輯其實是一種基于平臺規則的“底線思維”,無法像人類一樣作出更具價值性的判斷。比如“女童用石頭扔狗”和“狗應激咬人”這些話題被算法助推為熱點,激化了事件的矛盾并帶偏了輿論焦點。智能審核的確是提高信息審核效率的有力工具,但人工的監管必不可少。
(四)政府:及時發布真相
輿論失焦過程中往往會伴隨一些流言或謠言,這不僅需要媒體、企業等主體進行辟謠,也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及時調查、公布事件真相。網絡輿情是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思想、矛盾和問題在網絡上的集中反映,如果政府部門不及時回應和處理,公眾不滿的情緒在網絡中堆積放大后很可能引發現實社會的危機。
在“羅威納犬咬傷女童”事件發生之初,網絡中流傳著不少“女童用石頭先扔狗”“涉事犬是女童爺爺養的”“被咬女童父母住別墅開豪車”的謠言,崇州市聯合調查工作組及時發布了相關情況通報,對事件發生過程、涉事犬主人和女童傷勢等問題作出了說明,對阻止謠言繼續擴散起了一定作用。
五、結語
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輿論失焦是我國在輿論引導與治理工作中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掌握輿論失焦現象產生和演變的原因與規律,消除其帶來的負面影響,盡量避免該現象的發生,有利于凈化網絡空間和維護社會穩定。
注釋:
[1]嚴利華,陳捷琪. 突發事件中的輿論失焦現象及其啟示[J]. 決策與信息,2016(08):130-137.
[2]張紫琪.社會化媒體中“輿論失焦”現象研究[J].今傳媒,2020(07):20-21.
[3]鄒振東.弱傳播[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8.
[4]陶賢都,李肖楠.算法推薦影響社會輿論安全的風險及治理[J]. 青年記者,2022(14):33-35.
[5]桑斯坦.信息烏托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6]王秋菊,朱良志 .社會化媒體輿論失焦:現象、成因及應對策略[J].中國編輯,2023(06):28-33.
[7]吉正霞.圖書質量全方位監控的研究與分析[J].傳播與版權,2018(06):58-59 .
[8]張杰,毛藝融. 平臺型媒體內容審核:動因、現狀與突破[J]. 出版科學,2021,29(06):76-83.
[9]吾道南來. 智能審核不能完全替代人工審核[J]. 青年記者,2023(10):126.
(作者:重慶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2023級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
責編:劉純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