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中考制度改革是首都落實教育強國戰略的“先手棋”,是寫好“雙減”后半篇文章的重要抓手。作為基礎教育階段重要的“指揮棒”,向下引導義務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向上影響高中階段人才培養改革。中小學校需要抓住改革契機,把握政策取向,聚焦四個堅持,強化六項舉措,深入落實新課程新課標,以“教-學-評”一體化推動課程教學改革縱深發展,全面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1.聚焦“四個堅持”,牢牢把握課程教學關鍵
堅持質量第一。課堂是育人的主陣地,必須堅持向課堂要質量。努力打造高效課堂,抓好備課、授課、作業、考試等環節,做實學情分析、精選優質資源、加強學科實踐、改進教學評價,積極探索培育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以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提升育人質量。
堅持以學定考。課程標準是教學實施和考試評價的根本依據,無論是考試科目還是考查、考核科目都必須堅持以學定考、依標命題。考試命題要嚴格依據學業質量要求,緊密聯系課堂教學實際,選取教育教學中的常用情境,貼近學生生活,通過考試充分展示學生綜合發展情況。
堅持教學相長。教與學高度統一,教學過程也是教師與學生互相促進、彼此成就的過程。教師是課程教學改革的主體,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價值觀,積極發揮主動性、能動性作用,抓住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核心和關鍵,在推進改革中實現自我發展與成長。
堅持以考評教。中考在義務教育階段主要發揮引導、激勵、反饋的育人功能,既是對學生九年學習情況的全面檢驗,也是對教師教學情況的全面考核。教師應該主動適應考試方式的變化,以考改促教改,通過考試反思教學、改進教學,不斷提高育人的能力水平。
2.抓好“六個強化”,不斷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強化課程標準實施。中考改革堅持全科開考、全考全用,就是要全面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夯實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各學科具有平等地位,在育人中發揮不同功能與價值,學校必須把開齊國家規定課程、開足各學科課時作為嚴肅的教學紀律,不得隨意減少學科門類、隨意增減學科課時。中考改革是對新課標要求的積極回應和有效落實,為推進“教-學-評”有機銜接奠定了堅實基礎。學校要抓住考試改革契機,嚴格依據課程標準開展教學,科學制定教學計劃,引導教師在教學中認真研究課標,領會課標精神、落實課標要求。結合不同學科規律特點,減少機械重復的低效訓練,積極探索基于情境、問題導向的課堂教學,探索基于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積極開展學科實踐活動,構建開放高效的學科課堂,培育學生核心素養。
強化實訓成果運用。北京市聚焦新課程新課標,圍繞課程領導力、教學設計、作業設計、考試命題與實施能力、教學質量管理等,組織開展了暑期基礎教育干部教師全員實訓。實訓工作牢牢突出“實”字,重在將實訓成果轉化為高質量的教育教學管理、高質量的課堂教學、高質量的干部教師隊伍。學校應該抓好實訓成果的運用,落實到具體教學工作中,形成高質量的課程安排、教學計劃、作業設計、考試命題等。堅持問題導向,始終聚焦課堂教學的真實問題,發揮科研課題和教研作用,積極探索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方法和途徑,分學科、分學段、分年級開展常態化教學展示交流活動,及時總結梳理經驗,宣傳推廣優秀成果,持續推進教、考、招、研、訓一體化發展。
強化培養方式創新。中考改革和課程改革,引領帶動育人模式的改革創新。基礎教育階段是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關鍵時期,應聚焦“有組織的培養”,整體構建新的培養體系和新的育人載體。堅持早期發現、早期培養,強化在不同階段的發現、激勵、教育、培養,努力讓學生在其興趣發展上都能進入適切的、可持續的培養路徑。建立銜接貫通、彈性靈活的機制,給予學生更多元的成長選擇和更靈活寬松的環境,通過可進可出的設計,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大膽實踐,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包容學生的失敗和轉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統籌各級各類教育資源,整合課內外、校內外教育與社會力量,加強課程建設,打破學段、年級、學科限制,建立大中小學銜接培養、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積極發揮學區、集團作用,為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個性成長的支持。
強化實踐實驗教學。義務教育新課標首次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強化學科實踐和跨學科實踐。北京市自2015年以來一直積極探索實施學科實踐活動,鼓勵打破學科壁壘,通過探究學習活動有效地推動學習方式轉變,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次中考改革明確將實驗操作納入考試內容,也是希望引導學校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開足、開齊演示實驗和學生必做實驗,切實發揮實驗教學的育人功能,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精神。在學科實踐、實驗和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開展過程中,加強物理、化學、生物學實驗教學的條件保障,學校要做好統籌指導,充分整合利用學校的資源統籌設計、安排實踐活動,教師要做好實驗操作的過程性記錄,注重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等。
強化小初高銜接。北京市一直高度重視學段銜接,鼓勵學校圍繞培養目標,九年一貫、初高中整體規劃設計課程實施,針對不同年齡學生發展特點,把握課程的難度和深度,注重培養的連續和銜接。開展“1+3”等人才培養試驗,支持部分學校結合培養目標、辦學特色、資源條件、學生特點,整體規劃設計培養課程,探索初高中貫通培養。新中考方案實施后,也將積極探索多渠道、新載體的招生培養方式改革。高中學校一方面要把握新中考后學生不同學科學習情況的變化,做好課程教學的銜接,為學生適應高中學習奠定基礎;一方面要凝練育人特色,準確把握辦學定位,加強特色課程建設,以特色化的人才培養方案為先導,探索科學選才方式,促進學校優質特色發展。通過高中優質特色發展,努力為學生提供更加符合自身發展、更加適切的多樣化個性化成長路徑。
強化數字化賦能。數字化是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數字化賦能是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突破口。學校應該深刻把握教育數字化的時代價值,在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提升課堂質量、評價體系變革、學生個性化發展等方面開辟新賽道、塑造新優勢。用好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和北京“空中課堂”的線上資源,促進優質師資共享,推進“雙師課堂”試點,變革傳統授課模式。探索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常態教學、數字教材、作業測評等服務聚合,支持學生個性化發展、教師減負及專業成長。推動開展無感式、伴隨式教育數據采集,構建學生全息畫像,精準分析學情,實現教育全過程縱向評價、“五育”并舉全要素橫向評價的有機統一。
“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在教育強國建設新征程上,我們要順應中考改革,撬動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改革等綜合改革,不斷提高課程教學水平,促進每個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共同譜寫首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