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音樂教育更加注重對學生集體意識、合作能力、表現力的培養,從這個層面來講,合唱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探究提升小學合唱教學有效性的具體實踐策略,筆者從訓練技巧、訓練方式、訓練內容、訓練模式等多個維度,拓寬合唱教學路徑,提升合唱教學有效性。
1.科學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合唱技巧
合唱教學必須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其分別體現在弱聲高位音色練習、呼吸練習、歌曲旋律線提示、旋律音程練習、多聲部聽覺等方面。其中,弱聲高位音色練習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弱聲不是噓聲”的基本理念,唱弱聲時發聲要像打哈欠一樣,鼻孔微微張開,在氣息的支撐下進行,面罩共鳴要集中在鼻腔,保持聲音集中,氣息要沉下來,喉嚨不可以打開,位置點要集中,避免胸腔出現泛音,同時也要進行“哼鳴練習”,唇部保持自然松弛狀態,聲音不能“穿鼻而過”。在呼吸練習中,可以采用游戲教學法,利用“吹蒲公英”“聞花香”的方式,訓練學生學會平穩呼吸;也可以利用情景教學方式,讓學生練習“吹蠟燭”,體會自然的呼氣狀態;還可以讓學生作出吃驚的神態,下巴不自覺地下垂,咽喉部自然舒展。通過多種方式,訓練學生的合唱技巧,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2.運用柯爾文手勢,幫助學生建立音高概念
柯爾文手勢可以讓音樂教學變得更加直觀,通過調式音級傾向,讓音樂教學變得更加立體化。教師可從聽覺訓練入手,將音節訓練和手勢教學相結合。其中,do就是平手握拳,并將手放置在腰部,穩定以示主音;re就是手掌張開,并放置在下肋部,手勢略上提;mi就是掌心向下,舌尖貼下齒齦,提升學生發聲技巧;fa就是大拇指向下;sol就是手掌張開,側立而放;la就是手掌微蜷,由下向上提;ti就是食指向上指。在日常教學中,邊唱邊做手勢,可以幫助學生建立音高概念,將抽象化思維和形象化表達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聽覺能力。此外,還可以運用柯爾文手勢進行和聲音程練習,開始時聽橫向旋律,之后向縱向延伸,利用多聲部練習,提升學生的音準能力,讓其對和聲有初步的認識。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指揮進行合唱練習,提升合唱水平。
3.合理創編,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做好輪唱歌曲的創編,在演唱同一個旋律時,通過連續不斷的模仿效果,形成相互對比。輪唱屬于多聲部音樂,在授課中可以與和聲訓練相結合,也可以對二聲部歌曲進行創編,采用支聲復調方式,使曲調更顯得歡快活潑。例如,在《我們大家跳起來》練習中,教師可以編配二聲部旋律,增強和聲色彩,讓和聲變得柔和,避免突兀,提升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合唱教學是基本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具有音域寬廣、力度變化大、聽覺變化豐富和表現力強的特點。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差異性和發展規律,對學生進行科學指導,激發學生興趣,拓展其音樂思維,強化其音樂感知力。
編輯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