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構建學生的健全人格,打好學生的發展基礎”的教育理念,學校將武術與舞蹈交叉融合,建構了武舞立德課程,探究如何發揮武術和舞蹈的共同優勢,以綜合學習的課程形態引導學生建立武舞立德意識,獲得藝術審美體驗,促進身心健康成長。
學校開發了“禮”“勇”系列主題的武舞立德校本教材和系列化教案。通過“課程+社團”的方式開展教學實踐,結合普及和提高的分階教學,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
1.分階教學
高一年級的武舞立德課是整班教學,屬于普及性必修課,圍繞中華傳統美德“禮”開展教學,通過元素學習、元素融合、主題創編、作品展示等實施途徑,讓學生體會對人的尊重、對自然的尊重、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跟隨教師的引導,形成規則意識,培養創新能力與合作能力,建立文化自信。
高二年級的武舞立德課是進階性選修課,實行小班教學,參與上課的學生有學習興趣,能夠進一步學習有一定強度和難度的動作。圍繞中華傳統美德“勇”進行教學,通過對練、戰舞等實施途徑,培養學生敢于挑戰、努力拼搏、意志堅定的品質。
舞蹈團是選擇性參與,以創作武舞表演的舞蹈作品為導向,結合武術與舞蹈的要素,通過元素編排、主題創作、展演交流等實施途經,進行中華傳統美德主題表演的訓練和創作,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
2.多元合作
通過師生互動合作、生生互動合作和師師互動合作,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例如,在武舞立德課中,武術和舞蹈基礎元素部分的教學由專業教師分開承擔,進入主題單元后由教師共同授課。團隊中各位教師共同協作引導和幫助學生完成動作編排、配樂、道具制作等實踐項目和環節,讓學生親歷舞臺演出中編導、舞者、舞美、攝影師等不同的職業體驗。
3.生態成長
在課程實施中,不同階段的武舞立德課程有所差別、各有側重,逐步形成了“共建、共創、共評、共享”的生態成長模式,關注知識轉型,落地應用融合,著眼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在學生資源共享方面,在課程中獲得成長的優秀學生成為了其他活動的骨干,助力其他活動順利開展,并實現自身的持續成長。
武舞立德課程的構建與實施,探索出“五育”融合的新模式,充分發揮了課程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勞動育人的功能。今后,武舞立德課程將進一步打破學科界限,與非藝術課程進行連接,開展更大范圍的綜合式教學,突破融合過程中的困境,并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武舞立德課程的構建與實施”(課題編號:CDDB2020244)階段性成果
編輯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