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勝,華東師范大學“紫江學者”特聘教授、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小學《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執行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初中《思想品德》《道德與法治》教材主編。出版《生活德育論》《道德教育的時代遭遇》《道德教育的30個細節》《道德冷漠的教育省思》等專著10部。主持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一般項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著作與研究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全國首屆優秀教材特等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上海市基礎教育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其他多項部(省)級優秀成果獎。
某小學曾發生過一件不好的事情,當時網上熱炒,我應約寫了一篇自認為公允的公眾號文章,既指出了當時兩位老師的錯誤,也呼吁不要上綱上線對兩位老師進行口誅筆伐。文章發出之后,反響不錯。但也有網友不以為然,比如,有人就在文章下面評論說:高老師肯定沒有當過中小學老師。言外之意是我沒有做過中小學老師,不了解中小學教育的實際,不理解兩位老師如此行為的現實邏輯,站著說話不腰疼。我回復說:我在中小學做過5年的老師。對方爭辯說:根據你的年齡,你做中小學老師起碼在20年以前,那時的教育環境與今天是天壤之別。按照這個邏輯,不在教育一線的人,哪怕是專門研究教育的人,也沒有資格評論教育實踐;即使是以前在一線做過的人,由于今天的教育不同于以往的教育,也同樣沒有資格評論今天的教育實踐。
這樣的態度、想法,并不少見。不少教師,總是以“你沒做過老師”為由拒絕來自校外,甚至是教育理論專業的評論與批評,或隱或顯地表現出一種“一線優越感”。這種“一線優越感”并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從積極的角度看,這是一種專業自信,即我做的是一種專業工作,非專業人員的評論往往是“外行話”,不值得重視。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一線優越感”中的道理其實也非常有限。教育實踐是專業活動,也有是非對錯。對教育中牽涉是非對錯的活動與行為,一般社會公眾當然可以議論、批評。比如,因一個一年級學生聽刺耳背誦而捂耳朵,教師就發動全班同學孤立這個學生,對其施加言語暴力,就不是一個不可以由外行進行批評的專業問題。
教師所進行的專業活動,即便能回絕非專業的評價,也不能拒絕來自專業的批評。比如,讓一年級學生背誦《滿江紅》就是一個專業問題,是否合適,就需要接受專業的評判。當然,教育實踐者與教育理論者之間的關系不是單向的,后者可以批評前者,前者也可以批評后者。比如,教育實踐者也可以以文字與實踐來挑戰、批評甚至否定某種教育理論。實踐也好,理論也好,都是專業工作,可以互相借鑒,也可以互相批評。不能以教育實踐的專業性來拒絕教育理論的專業性。
教育實踐與教育理論各有所長。教育實踐,意味著是教師親身做。這種親身做,不是憑空來的,而是依據教育原理、實踐傳統、現實要求、現實邏輯來的。一個看似簡單的做法,背后可能有實踐者自身所無法決定的規定性。在這個意義上,理論工作者如果不顧傳統與現實邏輯,對具體做法進行一概而論式的批評與否定,當然是不合適的。但傳統與現實并不都是合理的,實踐者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會有認識上的盲點。理論研究者與教育實踐有距離,這種距離使其對教育實踐的切身體會差一些,但也因為這種距離的存在,使得理論工作者可以保持旁觀者的清醒,不至于被當局者或利益相關者的身份蒙蔽。因此,作為教育理論研究者,即使沒有做過一線教師,也能夠就教育實踐問題發表看法。
應該承認,一線教師有這樣或那樣的難處,不在實踐一線,不與他們并肩作戰,就很難體會他們的艱難處境。從這個角度看,“一線優越感”就不是真正的優越感,而是“一線無奈感”或“一線無力感”。這是問題的一方面。問題的另一方面是,一些教師總是以“一線實際”作為反對外界批評的“擋箭牌”。比如,體罰了學生,卻以“你沒有做過老師,你不知道現在的孩子有多難管”作為反對批評的“擋箭牌”。這種以“一線實際”為錯誤行為找借口的做法,是站不住腳的。無論教育有多困難,孩子有多難管,作為教師,都不能體罰學生,這是法律、道德與教育的底線要求。具體的教育活動有具體教育活動的特殊困難,但教育作為一項事業,是有最基本的原理與要求的,不能以前者為借口來違背后者。
以“一線實際”或“一線困難”為“擋箭牌”的教師,即使不愿意接受來自外界的批評,也應該從自己的優秀同行那里學習。比如,特級教師于永正,剛走上講臺時,一個一年級的學生上課尿了褲子,他當時沒有注意到,課后也沒有反思自己的忽視。在對教育的理解加深之后,才意識到自己當年的這些疏失對孩子的傷害,他深有感觸地說:“如果時光老人再給我十幾年的時間,讓我重教一年級,上課時我會關注每一位學生,不再只是關注教案、教學。豈止是教一年級,教任何年級都要認真讀每個學生的表情、動作,從中讀出他們的內心,并作出正確的判斷,采取相應的措施。”于老師沒有為自己的錯誤找班級大、學生多、教學任務重、課時完不成等各種借口,而是認真反思、深刻檢討。他之所以能成為有一定成就的教育實踐者,恐怕與這種不找借口、不將自己的錯誤合理化的品質密切相關。
一線有一線的優勢,一線有一線的困難。優勢也好,困難也罷,都不是耽于錯誤、自甘平庸、遷就現實、遷就自我利益、自我保護的借口。教育是育人活動,育人先育己。教師敞開心胸,傾聽來自校內外的批評,正是育己的方式。
編輯 _ 李剛剛" " "配圖 _ 陳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