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幼兒園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重點及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新時期幼兒園教師專業性體現在具備“研究兒童”的能力及素養。因此,為匹配課程改革的進程、教師發展的需要,教研需要轉型。筆者嘗試在教研實踐中聚焦“基于觀察評價的實證教研路徑與策略”的研究,在教研中強調對兒童的研究,樹立證據意識,嘗試運用實證研究方法,通過案例、數據等系列的證據來優化經驗,有效促進教師優化活動組織,提升教師觀察、傾聽、識別、回應等支持兒童學習發展的專業能力。
1.基于“觀察評價”的實證教研基本路徑
對兒童觀察評價能力的提升是教師“研究兒童”專業能力提升的關鍵。在教研設計與組織中,側重于引導教師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觀察,引導教師在教學觀摩活動中有目的地收集資料,通過錄像、對話訪談、收集作品等多種方式獲取教學現場信息,以便于教師在活動后可以反復回顧。在回顧的基礎上引導教師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綜合獲取信息,重點訓練教師有目的、全面細致地觀察兒童的行為表現,在客觀描述及數據統計基礎上分析兒童的行為表現,評價發展情況,并基于實證分析反思改進教育行為。通過多次的教研實踐,初步形成基于“觀察評價”的實證教研流程:聚焦問題—收集證據—回顧分析—集中研討—聚焦問題。
這一流程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問題來源于證據的收集與分析,這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行動研究進程。
2.基于觀察評價優化教研方式
在教研方式上,最大限度地啟動教師自主實踐研究,先通過任務驅動、配置學習資源,引導教師自主學習和實踐。在此基礎上,引導教師進行證據信息交流、教研討論、體驗反思等,建立一種開放自由的對話氛圍,在理解中達成共識,讓教師有更多的發言權和決策權。
例如,在教研設計中,筆者嘗試改變以往單一的培訓方式,在培訓后組織教師進行自主研修,設定了“幼兒自發繪畫觀察評價”研修任務,提供學習資源、研究工具的支持,驅動教師個體自主研究,教研員同步進行個別化指導。在自主研修的基礎上,教研員基于教師實踐中的真實問題組織實證教研,解決困惑、梳理方法、達成共同理解。這一過程意在幫助教師自覺“真知”,要讓教師從實踐中自己汲取,在“事”上練,從而建立正確的、深刻的認識,獲得自己有所體會、有所感受的真經驗。
3.著重對教師觀察評價方法的引導
評價需要建立在自然觀察基礎上全面客觀地收集證據,可以通過質性的描述性觀察記錄這一方式引導教師細化觀察并記錄兒童的行為,并以質性的觀察作為基礎進行量化的評價,保證量化評價的效度。
以“兒童自發繪畫觀察評價”為例,具體的任務設計如下。
步驟一:自然觀察,全面收集證據。創設充分的自主繪畫時間,教師進行自然觀察并記錄信息,可通過信息化手段,收集典型行為過程視頻、繪畫作品照片、幼兒對作品的講述。現場收集信息環節,應做到全面收集,不急于在現場進行評價。
步驟二:反復回顧,進行質性描述記錄。自然觀察之后,需要每個觀察者依據收集的“證據”,進行信息的梳理和回顧,可以回看視頻記錄,細化描述性文字記錄,對幼兒的繪畫過程及具體行為進行客觀、具體的描述。此環節的目的是在反復回顧的基礎上,發現幼兒繪畫行為表現的細節,了解幼兒在繪畫中的個性特點、真實需求及問題,引發教師更為深入的反思。
步驟三:依據指標描述,進行量化評價。在反復回顧深入細化描述記錄的基礎上,引導教師應用評價量表,結合評價指標的水平描述,對幼兒繪畫表現及作品的整體情況進行發展水平的量化評價。此時的量化評價是在質性記錄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能夠大大提升評價的信度和效度。在這一過程中強調的并不是給幼兒打分,而是讓教師通過量化評價了解幼兒在繪畫表現上的發展規律,并通過數據分析找到幼兒繪畫發展的水平差異,以此為依據對幼兒個體及整體提出更合理的教育決策。
4.在問題中梳理觀察記錄的方法
在實證教研的組織上,指導教師做好觀察評價是關鍵的一環。但筆者研究發現,幾乎所有人的記錄里都沒有呈現出來的是對幼兒繪畫過程中“微表情”變化的描述。這體現出,教師更多地關注繪畫流程、顯性的外在動作行為,缺少對兒童繪畫心理過程的體察。通過評價發現教師對兒童的觀察不夠客觀、具體、全面。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組織開展了互動交流研討,通過集中回看視頻、商討交流觀察記錄的方式,逐步引導教師發現需要觀察并記錄的要素,體現描述記錄的研究價值,在記錄的過程中將兒童的行為具體化,看到真實的兒童。在帶領教師不斷完善記錄的過程中發現,教師的第一次記錄不是客觀記錄了兒童的具體行為表現,而更多的是自己的主觀評價。教師在回看視頻后,進行記錄補充,并在接下來的第二次記錄中開始關注兒童繪畫的過程,主要記錄的是繪畫的動作及作畫的程序和內容。第三次記錄開始更細致觀察兒童的表情、傾聽兒童的語言,并關注到了兒童繪畫行為中的細微變化,如動作的停頓、思考的時間。
通過引導教師分析三次記錄的區別,幫助教師梳理幼兒行為描述記錄分析的方法,引導教師經歷“我觀察、我發現、我思考”這三個步驟的思維過程,幫助教師明確需要客觀細致的觀察,記錄幼兒的動作、表情、語言,對行為表現的持續時間、頻次,以及動作行為的程度,如動作的快慢、聲音的高低等。在更全面的細致觀察基礎上才能發現幼兒在繪畫過程中的內在心理過程,了解幼兒的興趣、狀態、經驗、發展水平。最后,進一步思考其真實的需求,進行有效的支持和回應。
上述過程讓筆者深深體會到,聚焦“真實證據和問題”開展研討能夠更有效地調動教師的已有經驗,并能引發教師更為主動的思考。教研的作用和意義是幫助教師在親身體驗中學習研究的方法,讓教師自己成為具備研究能力的人,并在這個過程中經歷自我完善的過程。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2021年度“通過實證教研促進區域學前教育質量提升的路徑與策略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CDDB21344)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 _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