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主題學習是指基于學生的知識基礎,在堅持學科立場的基礎上突破學科界限,圍繞某一主題,整合兩種或兩種以上學科的知識、觀點、思維模式,開展綜合學習活動的過程。“小小種植園”跨學科主題學習來源于學生自主提出的真實問題,在設計與實施中不僅注重培養學生具體的學科素養,同時還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素養,進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和健全人格的發展。
1.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整體設計
整合學習內容。“小小種植園”是一個綜合性的主題任務,該主題涉及不同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我們梳理了低年級勞動、數學、科學、語文等學科的教材及課標,結合“小小種植園”的真實主題情境,選取相關內容,使各學科內容之間不再是絕對獨立的關系,而是相互貫通、緊密交織的。
設計學習目標。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目標就是要在核心素養的統領下,采用逆向設計,比對學科核心素養,統籌各學科教學的目標,統一各課程評價方案,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真正培育。“小小種植園”跨學科主題學習結合真實主題背景,甄選各學科教學內容整合到該主題下,引導學生在跨學科背景下達成目標(見下表)。
設計學習活動。教師以“如何開展小小種植園的種植活動”為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子問題,進而分解出四個核心問題:種什么、怎么種、種多少、怎樣管理,并以核心問題為主線開展活動。學生自主融通各學科內容,開展具體的核心活動。第一,制定活動方案。為培養學生做事有計劃,教師在課上組織學生嘗試制定活動方案,用方案引領主題活動的開展(用時1個課時)。第二,解決“種什么”的問題。教師組織學生課后搜集植物資料并交流,再由科學教師篩選候選植物品種,由數學教師組織投票,確定最終要種植的植物(用時約1周)。第三,解決“怎么種”的問題。教師組織學生課下對花壇數據進行測量,課上繪制平面圖,再結合評價量表為最喜歡的種植方案點贊,確定“用花箱種植”的方案(用時1個課時)。第四,解決“種多少”的問題。教師先組織學生根據間距在課前計算小苗數量,再由科學教師組織學生依據方案進行科學種植(用時1個課時)。第五,解決“怎么管理”的問題。教師組織學生補充管理方案,在課后設計提示牌,再評選提示牌。課后,教師給學生創造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及時反思并學會欣賞他人(用時1個課時)。
設計評價工具。在“小小種植園”活動中,教師將評價貫穿活動始終,和學生一起制定每一個核心任務的評價標準,讓學生能夠有更多機會在活動中得到肯定、學有所獲。
2.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實施
引導學生自主制定活動方案,增強項目規劃意識。“如何開展種植活動”是一個復雜的任務,而低年級學生整體規劃的能力較弱,需要在教師引導下制定方案,教師組織學生思考活動的研究思路,培養學生的規劃意識。
以核心問題為主線開展具體活動,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解決“怎么種”的問題為例,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種植方案,但是花壇只有一個,到底聽誰的呢?教師把問題拋給學生,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提出很多解決方案:有的想統一種植一種植物,有的想分成幾塊統一種植物,還有的小組建議把花壇分成幾個花箱,每組認領一個自行決定怎么種,等等。之后,再結合為方案點贊的活動確定種植的方案,解決了“怎么種”的問題。
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發揮評價的育人功能。在“小小種植園”跨學科主題學習中,我們關注評價先行,將評價貫穿活動始終,在實施評價的過程中,注重評價的結果性、過程性和綜合性,選擇適當的評價策略,實現全面育人目標。一是結果評價。“小小種植園”跨學科主題學習注重對學生的成果進行評價,除了對學生制定的活動方案、學生查閱的資料等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外,還對學生在活動中形成的自然筆記和成長檔案也進行了評價,每個核心任務都設計了不同的評價量規。二是過程性評價。該活動還注重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如教師針對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學習小組的特點,對其學習成果及表現進行真實客觀的總結評價,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閃光點,增強學習信心。活動中還多次進行小組互評,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溝通能力。此外,注重讓學生及時回顧、反思自己成長的足跡,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科學的探究精神,從而實現全面發展。三是綜合評價。該活動重視發揮綜合性評價的功能,設立規劃小能手、小小實踐家、文學之星、團隊協作獎、小小科學家、小小評論家、反思進步小標兵、杰出小組長8個獎項,體現評價內容的全面性,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這個活動中得到肯定、收獲成長。
跨學科主題學習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在今后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將不斷完善,提高跨學科主題學習內容整合的科學性,關注跨學科主題學習中學生的主動性與學科主題學習的進階性,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全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