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融合是《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但當前藝術學習以分科為主,學生不清晰藝術學科之間的關聯。大概念能將散落的藝術學科知識統領起來。本文以大概念為抓手,聚焦藝術“形式美”,從探尋不同藝術中存在的形式美到以“形式美”為學科大概念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最后以跨學科單元學習的方式展開了一系列藝術跨學科教學實踐研究。
1.“形式美”是聚焦藝術共性的大概念
任何藝術的美都離不開“形式美”原則,以“形式美”為藝術學科大概念進行藝術與姊妹藝術間的跨學科學習能夠使學生發現藝術學科的關聯,促進學生對于藝術美本質內涵的理解。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通常比較關注作品的表現內容,對于作品如何運用美的形式來表現內容都很陌生。藝術作品的內容具有人文性,作品中隱形的形式具有審美性,人們只有對隱形的“形式美”有了認知后才能進一步理解作品中傳達出的人文性。雖然“形式美”相對于內容具有更復雜更專業的特點,但通過學生調查問卷我們也發現,大多數學生對藝術作品的“形式美”非常感興趣,但由于缺少專業的引導,普遍存在鑒賞語言貧乏的問題。這一現實問題反映出藝術學習不能僅停留在技術層面,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還有待加強。基于“形式美”大概念的跨學科學習能促使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在獨立品鑒藝術或者進行藝術創作時,能自覺地運用“形式美”輔助思考,促進學生藝術核心素養的提升。
2.基于“形式美”大概念的跨學科學習有助于知識的理解
“節奏”是“形式美”之一,與節奏聯系得最為密切的是音樂,“節奏是音樂的基礎”是較為容易理解的知識,但在美術學科中卻是難點。例如,什么是畫面的節奏感?很多學生不理解,基于“形式美”大概念的跨學科學習就能有效解決這一學習難點,借助音樂的“節奏”引導學生理解畫面的“節奏”。以一節五年級的音樂與美術融合課《牛斗虎》為例。《牛斗虎》是一首山西絳州鼓樂,本課通過讓學生賞析這首鼓樂引導學生將擊鼓的力度與形狀的大小、擊鼓的速度與形狀間的疏密結合起來進行視聽聯想,最后用豐富的點來表現鼓樂中的節奏變化。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畫面節奏感”的理解,本節課并沒有止步于完成一幅音畫作品,而是在本課拓展環節,請學生從“節奏”的視角對同學的作品和藝術家的作品進行分析點評。基于大概念的跨學科學習能豐富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和藝術表現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意實踐能力,促進藝術核心素養的提升。
3.基于藝術學科大概念的項目學習促進藝術核心素養落地
項目式學習主張在真實情境下以“解決問題”為學習任務的學習方式,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加深對學科核心知識的深度理解和運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提出通過有意義的藝術體驗加強學生經驗與生活的聯系。
校園藝術節期間,利用藝術節這個真實情景開展項目學習,如請學生來布展,請學生當評委等。
筆者設計了基于大概念的項目學習任務,大概念為“對比是不同藝術創作的常用手法,能突出主體,使藝術作品更生動”,并基于這個大概念規劃了單元學習內容,分別是“視覺藝術中的對比”“藝術中的對比”“一起來布展”。“視覺藝術中的對比”為單學科視角,重點從視覺藝術的視角引導學生發現“對比”,學習內容選擇了美術教材中不同類型的視覺藝術品,如繪畫、攝影、雕塑、建筑,目的是引導學生發現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都運用了“對比”的方法,進而豐富學生對“對比”的認識,理解“對比”對于作品的意義。“藝術中的對比”是跨學科視角,學習內容提煉自音樂、舞蹈教材,目的是引導學生從“對比”的視角對舞蹈和音樂作品進行賞析,知道藝術間的關聯,進一步豐富學生對“對比”以及“對比”對于作品的意義的認知。單元前兩節課是完成項目的知識儲備課,最后一節課“一起來布展”中,教師會提供真實的布展材料,根據真實的布展要求進行實戰前的演練,在實踐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掌握布展的基本方法,為獨立完成課后更加復雜的布展任務作實踐性準備。整體單元既有學習的廣度也有學習的深度。
基于藝術學科大概念的藝術融合教學對于加強學科之間的溝通和聯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使學生發現并理解了藝術之間的相關性。聚焦于藝術“形式美”的藝術融合教學實踐也進一步證明學生只有深入理解了藝術的本質內涵后,才能在今后的藝術品鑒活動和藝術表現活動中自覺運用“形式美”,從而促進藝術核心素養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