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教材校本化,就是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以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按照學生的生活實際與能力水平對部編教材內(nèi)容的要求、容量、順序等方面做相應的增、刪、調(diào)、改、合等,使之更符合學生的特點,兼顧學生的差異,滿足每個學生不同發(fā)展的需要,促進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進行處理,從而使教材更加適應培智學校的學生。
1.補充豐富
根據(jù)需要補充新的內(nèi)容、新的資源。《課外活動真豐富》是生活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二課,該單元主題為“學校生活”,對于培智學校的學生而言,校園是除了家庭之外最熟悉的地方,所以熟悉校園生活,培養(yǎng)學生對校園生活的熱愛之情十分重要。為了讓學生理解“課外活動真豐富”這個句子并了解學校里的課外活動,我們補充了學生在學校滑輪滑、繪畫、跳舞、打籃球、打乒乓球等課外活動的圖片。這樣,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句子的含義,還讓學生感受到了學校課外活動的豐富多彩。另外,對于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文中“誰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的句式學起來很困難,于是增加了“誰做什么”的短句練習,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2.調(diào)整替換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會反復研究教材,當教材的編寫內(nèi)容不符合實際時,就進行相應的調(diào)整替換,使之更符合學生的發(fā)展和教學的實際。例如,在一年級生活語文《男生女生》教學中,認識男生和女生其實是很困難的,一是因為“男生”“女生”的概念比較抽象,二是要辨別男生還是女生需要多種線索的觀察,但是學生的能力有限。在這部分內(nèi)容教學中,我們結合《生活適應》讓學生認識衛(wèi)生間,知道自己在學校里應該去哪個衛(wèi)生間,而對于男生女生的認識放到適宜的時機再學。教材中的圖片清晰美觀,多數(shù)圖片能在教學中直接使用,但個別主題的圖片是卡通漫畫人物,有點兒偏離學生的生活,教學中我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為學生提供他們熟悉的圖片。例如,就一年級家庭生活“爸爸媽媽”“房間”這兩個主題內(nèi)容,我們依據(jù)教材先加入學生自己的家人和自己家的照片、視頻,以此讓學生產(chǎn)生興趣,幫助他們理解和接受主題內(nèi)容,然后通過認識泛化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3.拓展延伸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應生搬硬套教材,而應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以教材的核心內(nèi)容為基礎,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適當拓展,使拓展內(nèi)容和教材內(nèi)容融為一體,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例如,生活數(shù)學學習“10以內(nèi)的加減法”或“20以內(nèi)的加減法”時,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能夠進行看圖列式計算及借助學具等進行算式的直接計算即可。但對于能力強的學生,我們可以對他進行一些拓展提高的訓練,練習內(nèi)容可以是“13+( )=15”“( )-4=12”等,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而且,根據(jù)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學習“20以內(nèi)的進位加法”時,除了讓學生理解“求兩數(shù)之和用加法計算”的實際問題外,還對有能力學生拓展了“求原來有多少”的問題。通過依據(jù)學情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拓展延伸,滿足每個學生的個別化學習需求,實現(xiàn)教材校本化的實施。
4.重組整合
在使用教材過程中,我們把教材相關的知識、主題進行重組整合,不僅使教材更加簡潔明了,也為學生整體構建知識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
在使用語文新教材時,我們可以將“單元整體生活要素”進行分析,建構出每個單元的“具體生活情境”。例如,生活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有《我的一家》《我家真干凈》《電冰箱》三篇課文和一個“語文小天地”。通過分析,本單元“具體生活情境”為“學做家務”。整合“人文”和“語文”要素,提出本單元主題為“認字詞、學說話、做家務,做爸爸媽媽的好孩子”。我們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了頂層設計:第一課《我的一家》,通過介紹父母、了解父母工作,讓學生感受到父母的辛苦,知道“為什么做家務”。第二課《我家真干凈》,通過和父母一起做家務,掌握做家務的本領,知道“做什么家務”和“怎樣做家務”。第三課《電冰箱》,通過認識冰箱,教孩子通過認識家庭的電器設備,學會更加主動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進一步知道“做什么家務”“怎樣做家務”。通過整合,建立起每一課的知識與實踐能力之間的聯(lián)系,結合學生具體情況設計課程的具體內(nèi)容,促進學科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整合。
通過對培智學校部編教材校本化實施策略的研究,我們能夠更好地尊重特殊學生的發(fā)展需要,滿足不同學生學習需求,為每一名特殊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支持,使他們學會生活、快樂成長。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部編教材校本化實施策略的研究”(課題編號:CDDB2020307)研究成果
編輯 _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