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圍繞著勞動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然而在勞動教育推進過程中,往往存在著諸多問題,如:學生對勞動教育理解不到位,對勞動的理解窄化;教師對勞動教育重視不足,對勞動教育實施的科學性、適時性、適度性難以把握;學校的勞動教育課程設置單一,內容零散化,實施路徑單一,缺少體系建構;勞動教育資源匱乏,評價管理規范不足。為破解上述問題,從2023年起,成都市武侯科技園小學圍繞“培養有品行、會思考、善交往、樂實踐的現代兒童”的育人目標,抓好頂層設計,系統謀劃實施,形成“43311” 勞動教育實施策略,對新時代小學勞動教育校本化實踐路徑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堅持“四個納入”
學校堅持“四個納入”:將勞動教育納入學校章程,納入學校工作計劃,納入部門工作方案,納入績效考評項目中,從而確保勞動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可持續實施、可持續推進。
做到“三個到位”
組織到位。學校成立學校勞動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和勞動教育工作推進小組,前者主要負責勞動教育的頂層設計,對學校勞動教育把關導向;后者具體負責勞動教育的氛圍營造、教育宣傳、主題培訓、課程實施、課題推進與活動開展。
對標到位。學校以《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導向,結合實際,聚焦勞動素養,從勞動觀念、勞動精神、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四個維度,結合不同學段要求和內容結構,統籌設計教育內容。
管理到位。學校工作推進小組對教師教研備課、課程開發實施、勞動教育保障、主題活動開展、多維評價建構、激勵機制建設等方面實施有效管理。
強化“三項保障”
育人空間保障。學校充分利用勞動實踐教室、圖書館、教室、操場綠地、窗臺、樓頂等室內外空間,建設校園“小果園”“芯空農場”。不斷拓展外部空間,組織學生走進廠企、社會綜合實踐基地,學習相關知識,體驗職業勞動,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課程。
師資隊伍保障。一是采取合理配備、夯實研訓、強化技能、項目推進等措施,培養校內師資開展普及性勞動教育;二是采用家長志愿者形式,學校統籌安排,發揮家長代表的一技之長;三是傳承工匠精神,外請(聘)共建單位的技術人才、生產標兵和勞動模范,發揮好引領示范和專業指導作用。
內外驅動保障。一是學校在全年經費預算中劃撥勞動教育專項經費;二是為開展勞動教育實踐的教師搭建分享交流展示平臺;三是推薦教師優秀勞動教育論文、科研成果在高級別刊物發表;四是采用“項目制”管理模式,激活教師參與的內驅力和創造力。
構建“一個體系”
學校以育人為導向,以實踐為主線,加強勞動教育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的關聯,以“五育融合”理念構建了助力學生全面發展的“1+1+X”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每周一節勞動課:學校每周開設一節勞動教育必修課程,旨在依托課堂主陣地,常態化推進勞動教育,重在涵養勞動精神,強化勞動意識,培養勞動技能。
每期一次勞動周:學校每學期安排一次主題勞動周活動,如體育勞動文化節、我的創意秀、手工制作展、勞動技能賽等,張揚個性風采,展示勞動成果,感悟勞動價值。
“三美三園”特色課程:為了培育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良好的勞動品性習慣,增強勞動技能,學校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構建了“三美三園”全景化特色勞動課程:
“潤美校園”—涵養勞動意識,感受勞動樂趣。首先,設立層級勞動崗位,如校級層面的“校園美化服務崗”“自主管理標兵崗”“圖書管理服務崗”以及班級層面的“值日崗、衛生崗、通風崗、領操崗”等,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意識,激發學生勞動興趣,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其次,開展項目式學習。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式的學習研究,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設計、制作(生產)出作品(成果),經過探究操作,獲得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和美家園”—掌握生活技能,培養勞動習慣。為讓學生養成“自己事自己做,家務事幫著做,不會事學著做”的良好勞動習慣,促進學生在勞動中不斷成長,學校創設“家務勞動表”激勵學生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庭勞動。校園神經系統發布“家庭勞動作業包”任務,推行“家庭勞動教育場”活動,不僅使學生提高了自理自立能力,收獲了勞動成果,還令他們體會到了父母的辛苦,從而對父母心懷感激之情。
“大美社園”—歷練勞動技能,實踐勞動精神。學校鼓勵學生參加社區志愿者服務等各類公益活動,讓他們崇尚勞動、樂意勞動。廣大學生走進社區參加植樹護綠;幫助孤寡老人打掃衛生;走進彩虹集團廠區,了解產品從研發、生產再到銷售的全環節;走進“水韻園”勞動綜合實踐基地,把在學校農場學到的勞動技能進行實踐,在誠實勞動和創造性勞動中,體會勞動的快樂和價值,感受勞動創造了美。
形成“一個機制”
學校整合多方資源,通過“校社(社區)聯動,校企互動,家校互通、校地(基地)協同”的方式,構建了學校、家庭、廠企、社區、基地“五位一體”的小學勞動教育協同育人機制,進而形成學校普及引領、廠企資源共享、社區搭臺助力、基地實踐拓展、家庭配合實施的大勞動教育格局,充分發揮協同育人的疊加效應。
觀念在轉變,認同度高。學校勞動教育開展的前后測數據對比顯示,學生勞動參與率達100%,學生在勞動觀念、勞動興趣、尊重勞動意識、珍惜勞動成果、勞動價值體認、生活自理能力、生產種植能力、對父母辛苦的理解和感恩等方面的表現,明顯高于前測數據。
教師在發展,成就感大。廣大教師對勞動教育價值功能認識更深刻,參與更積極,變“要我做”為“我要做”,主動向學校提出勞動教育項目化實施申請。2023年在四川省規劃課題“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載體的勞動教育實踐研究”成果結題及成果推廣會上,學校兩位教師分別受邀,執教展示課,并作說課交流;一位干部受邀在四川省“綜合實踐活動網絡教研”大會上作專題交流,均受到與會專家、同仁好評。
學校在發展,創新性強。學校總結提煉出“43311”勞動教育校本化實施策略;構建了“1+1+X”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形成了“五位一體”的“科小”勞動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為學校勞動教育可持續推進,促進學生勞動素養全面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陶行知先生說:“勞動教育的目的,在謀手腦相長,以增進自立之能力,獲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勞動者之甘苦。”新時代的勞動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還要在勞動實踐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學生心中深植勞動的種子,令他們懂得物力維艱的道理,培育自立自強的精神,進而在思想、品格上獲得長久的滋養。未來,學校將繼續奏響“43311”的勞動多重奏,不斷改進勞動教育方法和組織形式,在做實、做細、做精上下功夫,踐行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擔當,在勞動中促學生健康成長,在實踐中育時代新人。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武侯科技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