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資本空間邁向空間資本特指中國這樣一個不發達國家在邁向現代化的征程上讓資本為社會主義所駕馭和導控,使資本取用的空間最終回歸社會、服務社會,進而不斷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空間的一種傾向和運動過程。新中國成立以來資本和社會主義的結合經歷了曲折的歷史發展過程,從一個資本稀缺的農業社會成長為一個資本相對寬裕的城鎮化國家,背后的邏輯為社會主義對資本的有效駕馭、利用、改造和導控,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社會主義對資本健康發展的規范和引導構成了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社會主義中國在駕控資本的歷史進程中不斷走向富強,成為推動人類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諸多國內外挑戰,如何在新發展格局的空間構建中進一步發揮資本在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在開拓資本健康發展空間的同時,如何進一步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空間,都將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關鍵詞] 資本空間" 空間資本" 中國式現代化" 演進邏輯
[基金項目]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城市發展思想研究”(項目編號:18BKS076)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奚建武,華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當代城鄉關系、新型城鎮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 D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7672(2024)01-0001-12
以資本為中心還是以人民為中心,是區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標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實際緊密結合,在如何對待資本、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對資本的有效駕馭等問題上守正創新,使積貧積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面對國內外諸多挑戰,如何在新發展格局的空間構建中進一步發揮資本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積極作用,不斷拓展資本健康發展的空間?我們“必須深化對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國各類資本及其作用的認識,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有鑒于此,本文試圖從資本空間向空間資本的轉換視角出發,對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處理資本的正反兩方面經驗進行剖析,從而廓清并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的認知,以更好地從學理上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駕馭資本”的空間演進邏輯。
一、 問題的提出
資本和空間的關系問題是我們在開辟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必須直面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在當下全球化時代資本和空間的關系問題上,圍繞“資本空間化”與“空間資本化”,眾多學者進行了探索,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比如,有論者通過研究,得出“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的今天,空間即資本,資本即空間”等論斷。這些研究成果為本文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借鑒。但稍感遺憾的是,筆者認為僅僅用“資本空間化”和“空間資本化”這一組概念尚不足以闡述全球化背景下資本和空間互嵌生長的全貌和實質,以及資本和空間的張力及其限度,還有必要引用一組“資本空間—空間資本”概念,將資本和特定社會形態生產方式造就的空間勾連起來,從而更好地考察中國式現代化的空間發展邏輯。
所謂資本空間,即資本的空間,包含資本空間化和空間資本化兩個維度。資本空間化是指資本通過不斷的空間拓展,以空間為中介,維護自身社會存在和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正是“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天地”。而“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資本空間化促使空間始終以資本為主軸進行不斷的調整、重組和變遷,在這一過程中,空間由最初的生產和活動要素轉變為商品,進而成為資本,從而空間資本化成為資本空間化的必然結果。在資本的推動下,“資產階級日甚一日地消滅生產資料、財產和人口的分散狀態。它使人口密集起來,使生產資料集中起來,使財產聚集在少數人的手里”?!百Y產階級使農村屈服于城市的統治?!眰鹘y城鄉空間讓渡于適應資本生存和發展的新空間,其實質就是城鄉空間服從資本的需要而成為資本空間??臻g資本,又叫空間中的資本,這里的空間包含資本占據和籠罩的空間但又不限于此,而是近似于亨利·列斐伏爾所言的社會空間,它是社會實踐的產物,為特定社會的生產方式所型構?!懊恳粋€社會——因此每一種生產方式及其變種(即沒有被普遍概念例證的社會)——都生產出一個空間,它自身的空間?!辟Y本空間的實質在于讓空間從屬于資本,而空間資本則強調資本的發展歸根結底從屬于空間,資本空間只是資本借以生存和發展的更大社會空間的一部分。
從資本空間邁向空間資本特指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在邁向現代化的征程上讓資本為社會主義所駕馭和導控,使資本攝取的空間最終回歸社會、服務社會,進而不斷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空間的一種傾向和運動過程。按照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理論設想,社會主義應是經過資本主義高度發展后所建立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是被資本內在矛盾發展所否定了的新社會。但在現實中,社會主義卻是肇始于資本主義發展鏈條上較薄弱的國家,甚至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落后國家,并且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長期共存且同處于一個命運共同體,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國家既充滿競爭與斗爭,又充滿合作和共贏,由此走上了符合世界文明發展大勢的文明互鑒之路。資本的社會主義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后,社會主義國家對資本駕控的演化和推進過程。
十月革命勝利后,蘇聯就面臨著是否利用、如何利用多種所有制資本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問題。先經歷了通過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方式,試圖在一個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這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不久,很快被調整為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經濟的“新經濟政策”。但受制于當時的各種條件,資本和社會主義有機結合的實踐不僅沒有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反而被取消,進而被農業全盤集體化、社會主義工業化加速推進和管理上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所取代,資本的空間逐漸萎縮。而中國共產黨人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就對資本和社會主義是否結合、如何結合進而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問題進行了探索。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明確指出:“在這個時期內,一切不是于國民經濟有害而是于國民經濟有利的城鄉資本主義成分,都應當容許其存在和發展。這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經濟上必要的。但是中國資本主義的存在和發展,不是如同資本主義國家那樣不受限制任其泛濫的。”這就為資本在社會主義階段的存在和發展保留了一定的空間。
新中國成立以來資本的社會主義境遇經歷了一個曲折的歷史發展過程,并規制著經濟、社會發展的風貌。社會主義有效駕馭資本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中國作為一個城鎮國家的崛起。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大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城鎮化速度不斷加快、市場化程度逐步加深,資本在城鎮化進程中的作用日漸凸顯,在資本空間擴張的同時,城鄉發展空間也日漸拓展。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到2011年末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了51.27%,首次超過50%,這也標志著我國從此由鄉土中國進入以城市社會為主的城鎮中國發展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鎮化進程更是突飛猛進,根據統計,截止到2017年的五年間,我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一點二個百分點,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顯然,從資本空間到空間資本,進而探究資本的社會主義境遇,是考察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城鎮化國家崛起的重要視角。
二、 從資本空間到空間資本:
新中國成立以來資本的社會主義境遇考察
(一)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資本的社會主義境遇歷程回顧
這一時期資本與現實社會主義的結合即資本的社會主義境遇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 新中國成立初期及過渡時期,資本的社會主義境遇表現為國家對資本的限制、利用和改造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是我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在這一過渡性社會形態中,存在著五種經濟成分,即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其中,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過渡的形式。面對如何實現“兩個轉變”,即讓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國家轉變為社會主義國家”,1953年毛澤東在中央會議上正式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并于年底形成了關于總路線的完整表述:“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眹@工業化是走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還是走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毛澤東指出:“資本主義道路,也可增產,但時間要長,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們不搞資本主義,這是定了的?!?/p>
之所以把資本納入社會主義改造過程,為社會主義所利用、限制乃至改造,是因為近代以來中國的經濟社會條件已經不允許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已經不再具備通過資本主義工業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機遇,一味地東施效顰搞資本主義只會成為帝國主義的附庸,喪失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希望?!爸挥型瓿闪擞缮a資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會主義所有制的過渡,才利于社會生產力的迅速向前發展,才利于在技術上起一個革命?!边@一時期資本的社會主義境遇主要表現為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采取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變私營資本為公有資本,從而使得私營資本經營以謀利為主轉為創造更多的使用價值,進而為社會主義的工業化服務。
過渡時期的資本社會主義改造之路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初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當時西方國家的包圍封鎖下,如果沒有資本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就會喪失集中全國物質力量實現進步和發展的歷史契機。雖然社會主義改造也有一些缺憾,但總體上來看是成功的,是有利于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我們應該站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去探索過去的社會主義改造對當下的意義和價值,而不是以今天的立場去衡量昨天,得出似是而非的結論。
2.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時期資本的社會主義境遇,表現為國家對資本的統攝向松動方向轉變
如何將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大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強國,這對中國共產黨人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借鑒蘇聯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展開,蘇聯模式的弊端逐漸凸顯,迫切需要對資本的社會主義之路進行反思,走出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之路。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的報告中指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論十大關系》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顯然,如何把國家統攝下資本的積極性發揮出來成為探索道路上的重要課題。
為此,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把資本主義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經濟補充、對社會主義所有制進行必要調整的思想。1956 年底,毛澤東在同工商界人士的談話中曾表示,在中國消滅資本主義似乎過早,還要實行一段時間的“新經濟政策”,保留一部分非公有制經濟?!翱梢韵麥缌速Y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标P于商品經濟問題,毛澤東指出,價值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那些主張取消商品、消滅商品生產的人,沒有區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本質區別。“商品生產, 要看它同什么經濟制度相聯系, 同資本主義制度相聯系就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 同社會主義制度相聯系就是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在中共八大的政治報告中,劉少奇同志提出了“應當在統一的社會主義市場的一定范圍內,允許國家領導下的自由市場的存在和一定程度的發展, 作為國家市場的補充”的正確原則。陳云還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設想。但是,主客觀方面的復雜原因使得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時也存在著失誤,在把資本和社會主義結合的實踐上缺乏足夠的思想認識和經驗積累,“問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們的經驗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
3. 改革開放以來資本的社會主義境遇,表現為充當帶動各類生產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紐帶的資本開始激活經濟,資本逐漸全面融入了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
首先是增加非公有制資本的增量改革,包括國內和國外的新增資本。針對改革開放前單一的公有制經濟所帶來的激勵不足、效率低下,不能滿足多層次經濟生活的需求的問題,在城市允許發展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且能增加大量就業崗位的個體服務業。在鄉村,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實施使大量的農村過剩勞動力顯性化,農民開始以個體的形式從事生產、加工、運輸業等,逐漸成為獨立經營的市場主體。面對改革開放之初資本短缺的窘境,1979年7月1日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為外資進入中國興辦合資經營企業提供了法律保障。其次是增量資本的發展倒逼存量資本的改革。自20世紀80年代始,改革由農村逐漸向城市延伸。當時公有制企業社會負擔重,企業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滯后,因而在市場經濟競爭中舉步維艱,經營面臨困難。為調動公有制企業的積極性,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了很多激勵措施。國家采取“減負”“抓大放小”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讓公有制企業成為市場經濟的真正主體。到黨的十五大召開前,公有制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都得到了快速發展,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局面。伴隨著公有資本的勃興,出現了“國進民退”論和“民進國退”論的爭論,黨中央提出了“兩個毫不動搖”,即在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同時,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最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兩個毫不動搖”的基礎上,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融合發展進入新階段。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并強調:“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币怨兄茷橹黧w、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根基。
資本從過渡時期的被國家限制、利用到國家對資本的統攝、整合,進而進入當下讓資本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大發展時期,這與我們黨在實踐基礎上對資本的認識分不開,即在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同時,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既要使各類資本機會平等、公平進入、有序競爭,又要為資本設置“紅綠燈”,健全資本發展的法律制度。總之,在資本空間擴展的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空間實踐也不斷得到新拓展。
(二) 改革開放前、后中國城市空間的發展
1. 改革開放前資本的社會主義境遇中中國的城市空間發展:在曲折中探索
早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 毛澤東就指出:“只有將城市的生產恢復和發展起來了, 將消費的城市變成生產的城市了, 人民政權才能鞏固起來。”他還強調:“ 從現在起, 開始了由城市到鄉村并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移到了城市。”“必須用極大的努力去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毙轮袊闪⒊跗诤蜕鐣髁x改造時期,社會主義國家通過對資本的利用、限制和改造,使城市經濟得到了恢復,在短短的時間內城鎮數量和城鎮人口增加了,初步實現了城市對鄉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領導。從1958年以來,隨著“三大改造”的完成,資本范疇開始退場,資本概念逐漸被妖魔化,“資本是萬惡之源”的說法也日漸被強化,乃至將資本等同于資本家、資本主義和剝削,商品經濟中的資本概念被簡化為資金概念。雖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工業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超高速的城鎮化難以為繼,以至20世紀60年代初城市政府開始壓縮城市人口,建制鎮標準開始提高,城鎮化進入調整時期。隨著“文革”極左思潮泛濫,資本完全被清場,城市商業萎縮,城市建設停滯不前,城鎮化和整個經濟一樣面臨著困境。許多傳統的城市生活被壓制,曾經繁華、熱鬧、充滿生機的中國商業城市變得單調乏味,伴隨資本空間衰敗的是社會空間活力缺失。
2. 改革開放以來資本的社會主義化境遇中中國的城市空間發展:在探索中奮進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水平、城鎮化規模和數量發生巨變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對資本管制的放松和有效引導,從地方和中央層面開始高度重視對外資和民間資本的引進,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以珠三角為例,地方政府在中央創建經濟特區政策的鼓勵下,抓住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產業轉移的機遇,大量引進外資,在短短的十幾年間就將一個個小村落從最初“三來一補”的集散地發展成為日后的世界工廠。與此同時,珠三角的城鎮化水平突飛猛進,以制造業為基礎的產業規模的擴大吸引了數以千萬計的農村勞動力,長期處于隱性失業的農村人口如潮水般涌入城鎮,城鎮化成了資本吸收和生產力再發展的過程。但城市的快速崛起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城市生活的高昂成本迫使城市新移民往往處在骯臟、危險的地方,各種丑惡現象開始死灰復燃,困擾著城市發展。如何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定位,讓人民住有所居,是中國當下城市空間持續發展面臨的新挑戰。
三、 從資本空間向空間資本的轉換
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空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資本的社會主義境遇之變遷所帶來的偉大成就,表明了現實社會主義國家對資本的利用、駕馭和導控,實現了資本空間向空間資本的有效轉換,進一步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空間,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一) 對資本空間的發現、利用和駕控是文明交流互鑒、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空間的新動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取得成功是文明交流互鑒的結果。習近平總書記在《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一文中明確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彼€指出,對待文明正確的態度和原則是,“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在當下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里,文明交流互鑒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中華文明既是植根于中國大地的文明,有5000多年的歷史傳承,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
實踐證明,在現實社會主義國家里,對資本文明的發現和利用恰是不發達國家發展自己的重要動力。從歷史上看,把處于封閉隔離狀態的各民族從地方史、民族史推向世界歷史的是展示世界性力量的資本文明。“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失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钡Y本空間的全球性擴張,是以獲取超額剩余價值為目的,而不是人類平等交往的擴大。這種“集中所有的資本和貨幣收入,把成千上萬分散的經濟變成一個統一的全國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并進而變成世界性的資本主義經濟”的資本文明,在傳播的過程中導致了先發資本主義國家對落后國家的全面殖民化和資本剝削關系的全球化。但其產生的意外后果則是與資本相對立的世界性歷史力量即無產階級政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崛起,并以對資本的發現、利用和駕控,通過文明交流和互鑒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新空間。
(二) 對資本空間的發現、利用和駕控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超越,開辟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境界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理想社會主義類型是建基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馬克思的“兩個決不會”理論明確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以此推論,社會主義應該率先發生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資本主義進行全方位的超越。但吊詭的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把世界上那些不發達國家強行納入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以致把國內因資本積累帶來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矛盾轉移給不發達國家,而處在國際資本奴役底端的不發達國家的無產階級反而最具有革命的要求,古老的中國走向社會主義道路正是這一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
基于現實中社會主義與理想中社會主義的差異,是從現實出發還是從理想出發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就成為我國必須面對的一大挑戰。若從理想型出發,則必然陷入“理論幻象”,而忽視了現實中社會主義生產力落后、社會生產效率較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現實落差,甚至走向窮過渡,即試圖在落后的社會生產力狀況下邁向共產主義。而走自己的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本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從現實社會主義出發,大膽運用資本為社會主義服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拓展社會發展新空間,在由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里,通過文明交流和互鑒充分發展自己,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發展自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重要經驗。
(三) 對資本的發現、利用和駕控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和平崛起的基礎,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要正確認識當今時代潮流和國際大勢?!薄胺叛凼澜?,我們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世情、國情作出的科學判斷。
從內部聯系來看,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自身深化改革,在對資本的利用、運用資本激活經濟、以制度規制資本發展和以混合所有制改革引領資本發展的道路上積累了獨特的中國經驗,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經歷了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一是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p>
從中國與世界的聯系來看,隨著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和平崛起,生產和貿易的全球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各國借助自己的比較優勢互通有無。尤其是進入21世紀,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實現了群體性崛起。此外,全球性的非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組織如金磚國家集團、上海合作組織、包括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內的G20等,對全球地緣政治和經濟格局正產生著日益重要的影響。中國正通過改革開放以來穩定增長的經濟成果,與世界和平、進步力量一起,支撐起全球經濟穩定發展的重任?!耙粠б宦贰薄叭祟惷\共同體”等理念的提出,展示了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的歷史擔當。
四、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資本有效駕控的
再出發: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空間的新拓展
城市和鄉村如同現代化中國的鳥之兩翼,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需要城市和鄉村的共同繁榮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資本有效駕馭的再出發仍需遵循資本邏輯,服從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邏輯,讓資本空間服從和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空間實踐,推動資本空間向空間資本的進一步轉化。
(一) 資本塑城與城市空間的新拓展
首先,發揮資本在城市建設和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在高度集中的傳統社會主義模式下,我們對城市的建設、開發、管理,主要依托于計劃安排和行政命令。這種自上而下的城市化模式盡管在短期內能夠根據國家和地方的需要聚集起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但由于其忽視城市發展規律,忽視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因而不僅耗資巨大,還會導致城市發展不可持續,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乃至工業化的質量和效益也受到一定的影響。198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允許農民自理口糧進城務工經商,自下而上的城市化開始啟動,并給城市發展帶來一定壓力,倒逼城市變革。這樣,以市場為導向的多元化的城市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機制開始形成,促進了城市化進入新階段。進入新時代, 城市公共基礎設施供給與市民的需求之間依然差距較大,要大力鼓勵個人、集體和外資等多元化資本參與城市的建設與開發,降低國有資本一家獨大帶來的金融風險和道德風險,用好“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更好結合。
其次,推動資本在城市競爭性產業的集聚和運用??v觀現代世界城市發展史,產業興則城市興,產業衰則城市衰,因此要高度關注先進產業、傳統產業在城市中的聚集和匹配。
最后,發揮資本在城市群中的杠桿撬動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在本地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隨著城市發展瓶頸期的到來,城市必須突破以行政區劃為藩籬的經濟限制,功能、規模不同的城市必須形成互補,要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制度完備、治理完善的高標準市場體系,以形成綜合承載能力強、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而這方面多元化資本的平等參與能夠有效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
(二) 資本下鄉與鄉村空間的新拓展
發揮資本在鄉村振興中的經濟杠桿作用。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關乎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但不是農業強國;當前,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城市化方興未艾,但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農民市民化等方面還將面臨眾多挑戰;中國農村地域廣大,如何使之成為現代化中國有韌性的大后方,還亟待破解。一方面,鄉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另一方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深度拓展,在資本增值和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雙重需求作用下,鄉村的各種經濟要素向更有效率的城鎮集聚,以至形成了農村空心化、農民老年化、農業邊緣化的窘況,鄉村成了現代化的短板。但辯證地看,鄉村的這種狀況其實是我國現代化過程中的一個特殊階段,由于鄉村的特殊地位,我們過去往往從保護的角度出發,在資本下鄉和資本外溢方面,對向城鎮轉移的資本外溢持中性乃至支持的態度,而對資本下鄉持謹慎甚至反對的態度,以至鄉村成為資本稀缺的地區,鄉村資本空間日益萎縮,遲滯了鄉村振興的進程,鄉村振興的道路依然漫長。為此,必須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為合法、合理、合情的商業資本的介入提供方便之門,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三) 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新空間的生產中始終堅持資本的邏輯從屬于人民的邏輯
資本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資本邏輯歸根到底要從屬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邏輯,這既是由資本的內在否定性和資本演進的悖論決定的,也是由社會主義本質決定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早就指出:“資本的發展程度越高,它就越是成為生產的界限,從而也越是成為消費的界限,至于使資本成為生產和交往的棘手的界限的其他矛盾就不用談了?!薄百Y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資本本身的性質上遇到了限制,這些限制在資本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會使人們認識到資本本身就是這種趨勢的最大限制,因而驅使人們利用資本本身來消滅資本?!辟Y本生存的本能迫切需要無限擴大的市場、無限擴大的需求、無限擴大的資源,但資本發展的結果卻是資本積累與貧困積累同在,社會分化日益嚴重。資本對利潤的貪婪導致市場日益萎縮,資源日益稀缺,從而使資本的再生產難以為繼。此外,資本的邏輯要求把整個社會的生產和再生產納入所謂真正自由、自發調節的市場體系中,把勞動力、土地、貨幣這些“虛擬商品”當作真正的商品,但這必定會遭到社會的本能反抗。綜上所述,社會主義國家在運用資本的邏輯發展生產、推動社會進步時,一定要把握它的限度,讓資本的邏輯從屬于社會的邏輯,讓資本為社會服務,而不是為少數人服務,讓資本掌控與取用的空間始終服從和服務于更大的社會空間。
五、 結語:不斷發展和完善中國式現代化
對資本空間的有效駕馭和導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資本的長期共存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如何注重激發包括非公有資本在內的各類資本活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取得偉大成就源于對傳統社會主義的揚棄和超越,它的進一步發展還有待于其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在資本的結構優化上,以當下國有資本、集體資本、民營資本、外國資本、混合資本等各種形態資本及其資本復合結構為出發點,發揮好資本帶動各類生產要素積聚配置的重要紐帶作用,不斷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對資本空間的有效駕馭,把資本的效能、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黨執政的優越性進一步挖掘出來,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闊步向前,為解決人類的發展和進步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責任編輯:肖舟)
本書編寫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4頁。
新華社:《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依法規范和引導我國資本健康發展 發揮資本作為重要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人民日報》2022年5月1日第1版。
有關研究成果可參見李春敏:《資本積累的全球化與空間的生產》,《教學與研究》2010年第6期;張梧:《資本空間化與空間資本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關鋒、李雪:《資本空間化和空間資本化:理論進路和中國鏡鑒》,《思想戰線》2022年第2期,等等。
張梧:《資本空間化與空間資本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頁。
同上書,第35頁。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頁。
亨利·列斐伏爾:《空間的生產》,劉懷玉等譯,商務印書館,2021年,第48頁。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1-1432頁。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602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99頁。
同上書,第316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70頁。
同上書,第439頁。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6頁。
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前線》2013第12期。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28 、1427頁。
[英]大衛· 哈維:《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許瑞宋譯,中信出版集團,2016年,第164頁。
習近平:《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奮斗》2019年第9期。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8頁。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3-124頁。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頁。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頁。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7頁。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0-3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