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健康遷移到健康損耗

2024-04-29 00:00:00張國英梁麗娟
關鍵詞:影響因素

[摘要] 本文利用2017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采用卡方檢驗和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對“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變化趨勢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流動時間小于1年的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明顯優于城鎮同齡勞動人口;隨著流動時間延長,健康優勢有所損耗,但存在波動情況;直至流動時間為10年及以上時,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差于城鎮同齡勞動人口。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受年齡、流動時間、輸出地、輸入地困難情況、醫保參與狀況、社會歧視狀況等因素的影響。為此,應提高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和便利性,滿足其醫療衛生服務需求;促進有落戶意愿的高齡農民工有序落戶,并暢通流動機制;開展社會活動,促進社會融合,保障他們的健康。

[關鍵詞] 高齡農民工" 自評健康" 健康遷移" 健康損耗" 影響因素

[基金項目]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高齡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困境與治理研究”(18BRK01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張國英,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華南師范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與社會融合研究中心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人口與社會保障;梁麗娟,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人口與社會保障。

[中圖分類號] C91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7672(2024)01-0082-12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95億,其中外出農民工數量為1.72億。伴隨人口結構變動,高齡農民工比重逐年上升,成為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社會地位的弱勢性和健康的脆弱性成為制約高齡農民工持續外出務工的關鍵因素。在“人口紅利”逐漸褪色和健康中國戰略的背景下,高齡農民工的健康狀況必然會影響我國的勞動力資源配置和全民健康水平。那么,高齡農民工的健康狀況如何?是否存在“健康遷移”和“健康損耗”效應?哪些因素影響了他們的健康狀況?本文基于“健康遷移”效應理論和“健康損耗”效應理論,試圖回答以上問題。

一、 文獻回顧與評述

(一) 農民工健康狀況

健康是農民工外出務工和生活的重要支撐,可劃分為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既有關于農民工身體健康狀況的研究表明,農民工總體身體健康狀況較好;但隨著時間增長,農民工健康狀況出現惡化趨勢。在心理健康方面,大多研究發現農民工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有學者利用一般資料調查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等,發現農民工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急需關注。

對健康狀況測量的維度存在差異,也有學者提出了不同意見。通過分析威海市農民工的心理健康狀況,發現81%的農民工心理健康狀況較好。另外從消極、積極兩個維度分析農民工心理現狀,發現農民工的心理健康狀況在消極維度上較為樂觀,但在積極維度上欠佳。

綜上可知,現有關于農民工健康狀況的研究所得結論并不一致,在某種程度上受自評健康指標的影響。就目前而言,大多與健康相關的文章采用自評健康指標來度量個體的健康狀況。有學者把自評健康狀況作為被解釋變量,解釋居民社會資本與健康狀況之間的關系;利用自評健康狀況來度量個體健康情況,以研究收入、收入不均等對健康帶來的影響;在對老年人健康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時,采用健康自評狀況作為因變量。另外,在與健康遷移相關的研究中,有學者也以自評健康狀況作為健康度量的指標。如以自評健康為因變量,證實城鄉流動人口中存在“健康遷移”效應;也有以自評健康狀況為健康度量指標,證實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存在“健康遷移”和“健康損耗”效應。由此可見,自評健康狀況作為健康度量的應用已經得到廣泛論證。因此,本文也采用自評健康狀況來度量高齡農民工的健康狀況。

(二) “健康遷移”效應

首先,移民的遷移目的往往比較明確,大多數是出于務工、經商等目的選擇從輸出地遷移到輸入地,這些活動需要他們以健康的身體為基礎支撐,這就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移民對身體健康狀況存在內在選擇機制。其次,輸入地也會對移民設置相應的門檻,對潛在移民進行積極選擇和健康篩選。這種內在選擇性和外在選擇性造就了“健康移民”效應。“健康移民”效應指的是移民在剛進入輸入地時,身體健康狀況比本地居民更好。這種現象最初在加拿大發現,隨后相繼被美國、澳大利亞和一些歐洲國家發現。在我國,由于城鄉發展差距較大,因而每年都有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同時,在城鄉二元體制的作用下,農民工遷移現象與國際移民現象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但從嚴格意義上講,農民工并不等同于移民。“健康移民”效應是國外的說法,國內與之對應的是“健康遷移”效應。“健康遷移”效應是指農民工進入流入地之初,其健康狀況優于本地居民。近年來,國內外一系列文章都證實了“健康遷移”效應的存在。在國外,關于移民健康狀況的研究起步較早,當前已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他們最先開始關注的是國際遷移流動人口,發現國際移民中存在“健康遷移”效應,即移民剛到遷入國時,他們的健康狀況較遷入國居民好,甚至優于遷入國本地居民。在國內,雖然國內學者對流動人口健康的關注較晚,但研究進展快。一些學者通過實證研究在鄉城流動人口、青年流動人口、農民工群體中證實了“健康遷移”效應。如利用2014年CLDS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農村勞動力在主觀健康評價上要好于非遷移農村勞動者。利用2014年CLDS數據構建Logit回歸模型,發現鄉城流動人口的健康狀況比城鎮居民更有優勢。通過比較青年流動人口和本地戶籍人口的BMI值,發現在流動時間小于1年時,前者的BMI值正常人數占比遠高于后者。

(三) “健康損耗”效應及其影響因素

研究者還發現,移民群體存在“健康損耗”效應,即隨流動時間延長,移民的健康狀況會收斂于本地居民,甚至差于他們。此外,研究者也對健康損耗的來源進行分析。現有關于健康損耗來源的文獻主要從個體特征、收入水平、居住環境、工作環境、社會支持五大方面展開。在個體特征方面,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對個體健康狀況產生顯著影響。一般而言,年齡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婚姻狀況越差,個體健康損耗越明顯。另外,個體的行為習慣比如吸煙、久坐、運動頻率低也會對健康產生影響。在收入水平方面,現有研究從“量”和“質”兩個方面分析收入對個體健康水平的影響。利用CGSS2005與縣級社會統計資料構建回歸模型,發現個體收入及縣級收入不平等都會對個體自評健康狀況產生負面影響。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收入與農民工健康之間存在循環作用效應,一方面是健康對收入具有促進作用,另一方面是收入的獲得也會損耗健康。在居住環境方面,通過回顧住房環境與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發現住房環境差往往是傳染病傳播和蔓延的“溫床”,居住環境越差,居民的健康狀況就越差。通過實證研究發現鄉城流動人口同時受“健康維持”和“健康損耗”兩種因素影響,而后者的影響大于前者,這致使鄉城流動人口自評健康日益變差。在“健康損耗”影響因素中,收入、夫妻是否同住、住房條件、工作強度對流動人口健康剝奪最為嚴重。在工作和行業類型方面,通過在深圳開展的調查,發現住房環境和工作環境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健康帶來顯著的負面影響。利用2010年CGSS數據探討行業與健康狀況之間的關系,發現從事制造業、建筑業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健康損耗更為嚴重。在社會支持方面,社會支持顯著影響流動人口的健康狀況。通過系統梳理40年來西方關于社會支持的概念、分類、影響健康的理論機制等發現社會支持對個體健康存在影響,且在不同社會人口特征群體中的作用有所差異。醫療保障作為社會支持的重要內容,對流動人口的健康存在一定影響。如投保條件苛刻或醫保報銷程序煩瑣均對他們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子女支持、朋友支持、家庭支持也會對流動人口健康帶來影響。研究發現,子女支持、家庭支持越強,老年人的健康狀況越好;個體在城里的朋友、參與社區活動越多,其身體健康狀況越好。

雖然很多研究證實了遷移流動人口存在“健康遷移”和“健康損耗”效應。但由于國際移民跨國遷移過程與我國農民工鄉城遷移過程存在差異,健康與遷移的關系具有復雜性,以及遷移流動群體存在內部差異性,因此現有研究所得結論不能全盤照搬。國內關于農民工流動的研究仍存在待補充之處。第一,國內學者關于農民工“健康遷移”和“健康損耗”效應的實證研究多采取側面的方式,不能直觀地反映以上兩種效應存在。如從側面證明擁有外出務工經歷的返鄉者的身體健康狀況更差,但囿于比較對象為農村非流動人口,并不能直接說明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是否優于城市本地居民。第二,國內學者在農村流動人口、青年流動人口等群體中證實了“健康遷移”和“健康損耗”效應,但遷移流動群體構成存在差異性。研究結果可能不具有普適性,高齡農民工是否存在“健康遷移”和“健康損耗”效應需做進一步分析。基于此,本文以自評健康作為健康度量指標,利用2017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檢驗高齡農民工群體是否存在“健康遷移”和“健康損耗”效應,在證實以上兩種效應的前提下,進一步探索影響高齡農民工自評健康狀況的因素,以完善高齡農民工健康狀況相關研究。

二、 數據與方法

(一) 數據來源、變量設置

1. 數據來源

本文選用2017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中的流動人口問卷數據(C卷)和戶籍人口問卷數據(D卷)。結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在C、D卷中,按“年齡” “戶口性質” “主要職業”對樣本進行篩選。本研究的高齡農民工指的是45歲的農民工群體;在D卷中,把45歲及以上、非農業戶口、主要從事非農職業的樣本作為城鎮同齡勞動人口樣本。通過剔除缺失值和無效樣本后,最終獲得1849個高齡農民工、1150個城鎮同齡勞動人口有效樣本。

2. 變量設置

本研究將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作為因變量,用問卷中的問題“您的健康狀況如何?”來衡量。為簡化數據分析結果,將選項“健康”和“基本健康”定義為健康,賦值為0;將“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和“生活不能自理”定義為不健康,賦值為1。

自變量為人口學特征(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流動特征(流動時間、流動范圍、輸出地、輸入地)、社會支持特征(醫療衛生服務便利性、輸入地困難情況、社會歧視情況、醫保參與狀況)。人口學特征方面,將性別、婚姻狀況變量劃分為二分類變量,賦值分別為:0=男、1=女,0=在婚、1=不在婚。流動特征方面,流動范圍為二分類變量,賦值為:0=跨省流動、1=非跨省流動;社會支持特征方面,輸入地困難情況、社會歧視情況、醫保參與狀況為二分類變量,賦值分別為:0=不存在困難、1=存在困難,0=不存在社會歧視,1=存在社會歧視,0=參保、1=沒有參保。各變量定義和描述統計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二) 模型設定

本文的因變量自評健康是二分類變量,自變量包括二分類變量和多分類變量,故采用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分析。模型表達式為:

(三) 研究假設和分析策略

鑒于上述文獻梳理和理論分析,本文將通過實證研究驗證高齡農民工的“健康遷移”和“健康損耗”效應,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影響高齡農民工自評健康狀況的因素,主要假設如下:假設1,高齡農民工進入輸入地之初,他們的自評健康狀況優于城鎮同齡勞動人口,即存在“健康遷移”效應;假設2,隨流動時間延長,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漸趨于城鎮同齡勞動人口,甚至差于他們,即存在“健康損耗”效應;假設3,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受人口學特征、流動特征、社會支持特征影響。

本文先比較流動時間小于1年的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和城鎮同齡勞動人口的自評健康狀況,并進行回歸分析,回歸分析過程中把人口學特征作為控制變量,重點關注“高齡農民工身份”這一變量,以期檢驗假設1;其次,把不同流動時間的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與城鎮同齡勞動人口自評健康狀況作比較,并通過回歸分析,重點關注流動時間變量,以期檢驗假設2;最后,利用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對高齡農民工自評健康狀況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三、 分析結果

(一) 健康遷移效應

由表2可知,流動時間小于1年的高齡農民工自評健康比例、不健康比例分別為97.9%、2.1%,城鎮同齡勞動人口的自評健康、不健康占比分別為93.7%、6.3%,P值小于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這表明高齡農民工進入輸入地之初,他們的自評健康狀況優于城鎮同齡勞動人口的自評健康狀況,假設1得以驗證。

為進一步說明高齡農民工群體存在“健康遷移”效應,本文把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等人口學特征變量作為控制變量,重點觀察“身份”變量對高齡農民工自評健康狀況的影響。模型2在模型1基礎上加入“身份”變量(編碼水平:0=高齡農民工,1=城鎮同齡勞動人口)。實證結果顯示,在控制人口學特征變量的基礎上,“身份”變量對個體健康狀況產生顯著影響。表現為,城鎮同齡勞動人口自評不健康的概率是高齡農民工的1.590倍,這說明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比城鎮同齡勞動人口好,即我國高齡農民工在流動過程中確實存在“健康遷移”效應。

在表3模型1中,年齡變量對個體的自評健康狀況產生顯著影響。隨年齡增長,個體的自評健康狀況逐漸變差。受教育程度對個體的自評健康狀況影響顯著。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個體自評不健康的概率是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及小學以下的個體自評不健康概率的0.432倍,說明高中學歷的個體自評健康情況更樂觀。婚姻狀況與個體的自評健康狀況也存在影響。不在婚(未婚、離異、喪偶)個體自評不健康的概率是在婚個體的1.795倍,表明在婚個體自評健康狀況更好。

(二) 健康損耗效應

首先,通過趨勢性卡方檢驗結果可知(見表2), ?字2=6.105,P=0.013,說明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與流動時間存在顯著的線性趨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表現為:隨流動時間延長,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比例由原來的97.9%逐漸下降到93.4%,不健康比例由原先的2.1%逐漸上升到6.6%。其中,當流動時間為3~4年時,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比例為93.9%、不健康占比為6.1%,分別與城鎮同齡勞動人口的自評健康占比(93.7%)、不健康占比(6.3%)相近,這說明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漸趨于城鎮同齡勞動人口健康狀況;隨流動時間進一步延長,特別是10年及以上的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比例(93.4%)低于城鎮同齡勞動人口的自評健康比例(93.7%),自評不健康比例高出城鎮同齡勞動人口0.3個百分點,這說明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優勢消失,比城鎮同齡勞動人口差。以上分析驗證了假設2。

其次,在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的影響因素回歸分析結果中(見表4),在模型2、模型3中,可發現流動時間變量對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影響顯著,且該變量顯著性沒有發生改變。由此可知,隨流動時間推移,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由最初優于城鎮同齡勞動人口,漸趨于城鎮同齡勞動人口,到最后差于城鎮同齡勞動人口。

(三) 高齡農民工自評健康狀況的影響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受教育程度、流動時間、輸出地、輸入地、醫療衛生服務便利性、輸入地困難情況、社會歧視情況、醫保參與狀況等變量有統計學意義;性別、婚姻狀況、流動范圍等變量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本部分在單因素分析基礎上采用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對影響高齡農民工自評健康狀況的因素作深入分析,以排除混雜因素的影響。以高齡農民工自評健康狀況為因變量,綜合單因素分析結果與專業知識,把上述自變量都納入回歸分析模型。表4中,模型1僅加入人口學特征變量,模型2、3在模型1的基礎上逐步加入流動特征和社會支持特征。模型經過擬合度檢驗,擬合優度好。

模型1是人口學特征對高齡農民工自評健康狀況的影響。年齡、受教育程度對高齡農民工自評健康狀況影響顯著,性別、婚姻狀況對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沒有產生顯著影響。年齡越大,高齡農民工自評健康狀況越差,這與人類生理變化自然規律相符合。受教育水平越高,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越好。這可能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的高齡農民工,在健康意識、健康管理能力、職業類型、生活環境等方面更勝一籌,因而他們的自評健康狀況會更好。

模型2加入流動特征。結果顯示年齡對高齡農民工自評健康狀況的影響沒有顯著改變,受教育程度影響消失,性別、婚姻狀況對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依舊沒有影響。從流動特征來看,流動時間對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產生顯著影響。表現為流動時間為3~4年、10年及以上的高齡農民工自評不健康概率分別是流動時間小于1年的高齡農民工自評不健康概率的3.316倍、3.267倍。由此可見,隨流動時間推移,高齡農民工自評健康狀況由最初優于城鎮同齡勞動人口,逐漸收斂于乃至差于城鎮同齡勞動人口,符合“健康損耗”效應。究其原因有兩個:一是高齡農民工在輸入地受健康促進因素和健康損耗因素雙重影響,后者影響往往大于前者,最終導致高齡農民工在輸入地流動時間越長,健康損耗越大;二是高齡農民工大多從事體力活兒、生活條件較差,長此以往,他們的健康狀況勢必會被進一步剝奪。輸出地方面,輸出地為西部、其他地區的高齡農民工自評不健康概率分別是輸出地為東部地區的11.081倍、5.399倍。輸入地方面,輸入地為西部地區的高齡農民工自評不健康的概率是東部地區高齡農民工自評不健康概率的1.970倍。以上說明輸出地、輸入地為東部地區的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最好。這可能是與西部、中部和東北部地區相比,東部地區經濟更發達、醫療衛生服務和基礎設施更完備,對居住地人口的社會生活和身體健康具有促進效應,因而輸出地或輸入地為東部地區的高齡農民工自評健康狀況較其他地區好。流動范圍對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影響不顯著,這說明隨交通和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流動范圍不再是影響其自評健康狀況的主要因素,真正發揮影響作用的是輸入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模型3加入社會支持特征。年齡、流動時間、輸出地等變量對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影響依然存在,輸入地的影響消失,性別、婚姻狀況影響依舊不顯著。從社會支持特征來看,輸入地困難情況、醫保參與狀況、社會歧視情況對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產生顯著影響。輸入地困難情況方面,輸入地存在困難的高齡農民工自評不健康概率是輸入地不存在困難的高齡農民工的2.768倍,這反映輸入地存在困難情況損害高齡農民工的健康。其中,收入太低、買不起房、生意不好做、難以找到穩定的工作是高齡農民工在輸入地面臨的主要困難。醫保參與方面,參保的高齡農民工自評不健康的概率是沒有參保的高齡農民工自評健康狀況的概率的4.053倍,這說明沒有參保的高齡農民工對自身健康狀況感覺更樂觀。這可能與擁有健康資本的高齡農民工為提高當前收入水平,更傾向不參保相關,也與現居住地和參保地存在差異、醫保報銷程序復雜,極大降低高齡農民工對醫療衛生服務資源利用的積極性,醫保對他們的健康促進作用沒有充分發揮相關聯。社會歧視方面,認為存在社會歧視的高齡農民工自評健康狀況比認為不存在社會歧視的高齡農民工差。社會歧視感知作為一種內心感受,在某種程度上降低高齡農民工的自我健康評價水平。醫療衛生服務便利性對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影響不顯著。這有可能是在傳統觀念、居住地與參保地不同、報銷手續煩瑣等因素下,高齡農民工患病時并不會優先選擇前往醫院看醫生,而是自行去藥店買藥,甚至選擇不處理,而讓其自行康復。因此,從居住地到最近醫療機構耗時長短沒有影響高齡農民工的主觀健康評價。

從以上分析結果來看,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受多重因素影響,既受年齡這個自然特征影響,也受流動時間、輸出地、輸入地困難情況、醫保參與狀況、輸入地社會歧視情況等非自然特征影響。

四、 主要結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通過分析高齡農民工的基本特征,利用卡方檢驗和回歸模型檢驗高齡農民工是否存在“健康遷移”和“健康損耗”效應,并在證實以上兩種效應的基礎上,進一步考察影響其自評健康狀況的因素。主要結論為:(1)高齡農民工群體同時存在“健康遷移”和“健康損耗”效應。具體而言,當流動時間小于1年時,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明顯優于城鎮同齡勞動人口,但隨著流動時間的延長,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漸趨于城鎮同齡勞動人口,直至差于他們。流動時間為10年是高齡農民工與城鎮同齡勞動人口健康狀況優劣的分界點。(2)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受人口學特征、流動特征、社會支持特征等因素影響。人口學特征方面,隨年齡增長,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逐漸變差。流動特征方面,流動時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齡農民工的主觀健康水平;輸出地或輸入地為東部地區的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比西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的高齡農民工更具優勢。社會支持方面,輸入地困難情況、社會歧視情況、醫保參與狀況對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產生顯著影響。輸入地不存在困難、認為輸入地不存在社會歧視的高齡農民工自評健康狀況更好;沒有參保的高齡農民工的自評健康狀況優于參保的高齡農民工。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啟示。(1)提高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和便利性,滿足高齡農民工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由于高齡農民工不具備城鎮戶籍,因而他們在醫療衛生服務利用上面臨較大的障礙。同時,大多數高齡農民工參加的是新農合,現居住地和繳費地不同,報銷程序和手續較為復雜,以致他們無法有效利用醫療衛生資源。為此,政府應將高齡農民工納入享受健康服務保障范圍,確保他們在輸入地能夠享受與本地居民平等的健康服務,還要加快推進城鄉醫保制度整合,打破城鄉醫療資源分布不平衡局面,推動醫療衛生服務便利化。(2)促進有落戶意愿的高齡農民工有序落戶,并暢通流動機制。相對能力更強的新生代農民工,高齡農民工的落戶意愿更強。因此,政府應調整落戶的優先次序,實現落戶政策由有能力向有意愿轉變,推動有意愿落戶的高齡農民工有序落戶;要遵循高齡農民工循環流動的特點,通過完善社保轉移接續、農民工管理服務體系等來破除農民工在循環流動過程中的制度障礙,促進高齡農民工合理有序地流動。(3)開展活動、強化社會支持、促進社會融合。社區作為高齡農民工的密接地,應開展社會活動,鼓勵他們在活動參與的過程中建立新的社會關系網絡;政府應給予適度的社會支持、子女應發揮家庭支持作用,形成多元合力讓高齡農民工在城里住得下、融得進。

(責任編輯:余風)

本研究的“高齡”農民工指年齡為45歲及以上的農民工。

米松華:《農民工社會資本對其健康狀況的影響研究——兼論維度差異與城鄉差異》,《農業經濟問題》2016年第9期。

劉瑩:《中國農民工健康狀況動態趨勢分析——基于1997—2006年CHNS調查數據》,《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

苑會娜:《進城農民工的健康與收入》,《管理世界》2009年第5期。

錢勝、王文霞、王瑤:《232名河南省農民工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年第4期。

何江江、徐凌忠、孫輝、周成超、王興洲、張希玉、王建新、李瑞英:《威海市農民工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公共衛生》2008年第8期。

程菲、李樹茁、悅中山:《農民工心理健康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來自8城市的調查分析》,《統計與信息論壇》2017年第11期。

薛新東、劉國恩:《社會資本決定健康狀況嗎——來自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的證據》,《財貿經濟》2012年第8期。

齊書良:《收入、收入不均與健康:城鄉差異和職業地位的影響》,《經濟研究》2006年第11期。

姜向群、魏蒙、張文娟:《中國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人口學刊》2015年第2期。

齊亞強、牛建林、威廉·梅森、唐納德·特雷曼:《我國人口流動中的健康選擇機制研究》,《人口研究》2012年第1期。

周小剛、陸銘:《移民的健康:中國的成就還是遺憾?》,《經濟學報》2016年第3期。

John R. Weeks, Ruben G. Rumbaut and Norma Ojeda,“ Reproductive Outcomes Among Mexico-born Women in San Diego and Tijuana: Testing the Migration Selectivity Hypothesis,” Journal of Immigrant Health, Vol.1, No.1, 1999, pp.77-90.

S. Heidi Ullmann, Noreen Goldman and Douglas Massey,“Healthier before They Migrate, Less Healthy When They Return?The Health of Returned Migrants in Mexico,” Social Science amp; Medicine, Vol.73, No.3, 2011, pp.421-428.

尚越、丁士軍、石智雷:《是健康選擇還是遷移影響?——不同遷移類型農村勞動力健康差異分析》,《南方人口》2019年第3期。

Alden H. Blair and Amy Schneeberg,“Changes in the‘Healthy Migrant Effect’ in Canada: Are Recent Immigrants Healthier Than They Were a Decade Age?” Journal of Immigrant and Minority Health, Vol.16, No.1, 2014, pp.136-142.

Esme Fuller-Thomson, Sarah Brennenstuhl, Rachel Cooper and Diana Kuh,“An Investigation of the Healthy Migrant Hypothesis: Pre-e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ose in the British 1946 Birth Cohort Study,” Can J Public Health, Vol.106, No.8, 2015, pp.502-508.

Ade Kearns, Elise Whitley, Matt Egan, Catherine Tabbner and Carol Tannahill,“Healthy Migrants in an Unhealthy City?The Effects of Time on the Health of Migrants Living in Deprived Areas of Glasgow,”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Vol.18, No.3, 2017, pp.675-698.

尚越、丁士軍、石智雷:《是健康選擇還是遷移影響?——不同遷移類型農村勞動力健康差異分析》,《南方人口》2019年第3期。

李建民、王婷、孫智帥:《從健康優勢到健康劣勢:鄉城流動人口中的“流行病學悖論”》,《人口學刊》2018年第6期。

和紅、曹桂、沈慧、謝世堂:《健康移民效應的實證研究——青年流動人口健康狀況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因素》,《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8年第2期。

Shiva S. Halli and John P. Anchan,“Structural and Behavioural Determinants of Immigrant and Non-immigrant Health Status: Results from the Canadian Community Health Surve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 Revue de L’integration et de la Migration Internationale, Vol.6, No.1, 2005, pp.93-123.

Heather Antecol and Kelly Bedard,“Unhealthy Assimilation: Why Do Immigrants Converge to American Health Status Levels,” Demography, Vol.43, No.1, 2006, pp.337-360.

成前、李月:《農村人口城鄉流動的健康效應研究》,《現代經濟探討》2020年第10期。

周彬、齊亞強:《收入不平等與個體健康——基于2005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的實證分析》,《社會》2012年第5期。

苑會娜:《進城農民工的健康與收入》,《管理世界》2009年第5期。

Mai Stafford and M. McCarthy,“Neighbourhoods, Housing and Health,”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2006,pp.297-317.

牛建林、鄭真真、張玲華、曾序春:《城市外來務工人員的工作和居住環境及其健康效應——以深圳為例》,《人口研究》2011年第3期。

周小剛、陸銘:《移民的健康:中國的成就還是遺憾?》,《經濟學報》2016年第3期。

趙鳳:《社會支持與健康:一個系統性回顧》,《西北人口》2018年第5期。

秦立建、陳波、余康:《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健康選擇機制研究》,《南方人口》2014年第2期。

張旭、李曉銘、吳金晶:《社會支持因素對城市老年人健康自評的影響——以北京市朝陽區為例》,《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黃乾:《教育與社會資本對城市農民工健康的影響研究》,《人口與經濟》2010年第2期。

牛建林:《人口流動對中國城鄉居民健康差異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

猜你喜歡
影響因素
房地產經濟波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
零售銀行如何贏得客戶忠誠度
醫保政策對醫療服務價格影響因素的探討
東林煤礦保護層開采瓦斯抽采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農村婦女政治參與的因素分析
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績效影響因素的探索與研究
水驅油效率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突發事件下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影響因素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3:54:01
環衛工人生存狀況的調查分析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2:30:10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09: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在线欧美a|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亚洲91在线精品|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中文字幕 91|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网站| 看看一级毛片| 97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不卡|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99re精彩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97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欧美黄色a|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 一本色道久久88| 精品偷拍一区二区|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国产99热| 黄色不卡视频|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欧美日本不卡| a级毛片免费看|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国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99精品国产电影|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97区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国产97视频在线| 欧美69视频在线|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国内黄色精品|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国产精品xxx|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精品国产自|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国产在线第二页|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色视频久久|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91激情视频| 国产微拍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h视频在线播放| 午夜精品区| 福利在线一区|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无码久久久|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