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中,“怒點”被稱作情緒失控的臨界點,可類比為一種情緒閾值,當刺激達到一定極限時,人的情緒就會集中爆發。基層干部是擔當強軍重任的中堅力量。調研中發現,一位積極樂觀的基層干部能影響帶動周圍戰友,乃至能促使“尊干愛兵、兵兵友愛”在基層蔚然成風;反之,不善于掌控“怒點”,往往會言行無度、傷人又傷己,產生的必然是負面效應。基層干部能夠正確認知并有效掌控“怒點”,對單位建設和個人成長大有裨益。
謹防觸發怒點。研究表明,問題積壓觸發“怒點”的過程,與液體升溫到“沸點”的過程極為類似,從這個角度看,在“怒點”到達之前及時“揚湯止沸”就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怒點”表現出個體差異性,假如能夠懷著積極心態對待工作和生活,“怒點”將會大幅提升。現實中,有些基層干部天生就容易情緒失控,有些基層干部則能夠控制好情緒。為避免小火星點燃怒火,一方面,基層干部應提升對負面情緒的掌控力,及時識別與調節不良情緒,在“怒點”被觸發前進行預防和干預。另一方面,通過覺察己過,正視與反思情緒狀態,改變不合理認知,實現情緒閾值的最大突破。
善于及時止怒。古人云,“怒中之言,必有泄漏”,意思是發怒時說的話,一定會泄露機密。而從工作和生活實踐來看,這類本應保密的話一旦說出極易招致災禍。有人曾做過一個生動的比喻: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桶名字為“憤怒”的“油”,當與人發生摩擦時,第一反應常常是打開油桶去火上澆油,而非拿起滅火器來滅火。由此可見,憤怒情緒擊倒的永遠都只是自己。基層干部絕不能將發怒當作“工作方法”,更不能將其作為樹立權威的手段。唯有矯正“憤然驟發”的認知偏差,糾正“盛怒妄為”的負性想法,以寬容為傘、以理解為橋,開誠布公化解誤會,坦誠相待解決矛盾,方能言行不逾分,與廣大官兵構建起穩定的心理關系,凝聚“干在一起”的團結之力。
涵養抑怒定力。北宋大文豪蘇軾有言:“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講的就是定力的重要性。唐代文人張發“寫字以散氣”,韓愈贊之為“寫字前所發之怒氣皆移向筆端,流向書面而消散”;鄭板橋在受到上司欺壓、怒氣來襲時,便提筆畫竹、以抑怒氣;林則徐幼年脾氣暴戾,其父為其取名“則徐”,為警醒自己,林則徐在書房掛“制怒”二字為座右銘。對基層干部來說,抑制憤怒的定力是必備的調控情緒的行為能力,是在遭遇突發事件時能將不良情緒內控于心的能力,是在特殊應急狀態下能將負面情緒消弭于無形的能力,是無論出現何種意外情況都能保持情緒穩定的能力。基層干部要修煉積極心態,磨礪過硬定力,提升心理韌性,不斷錘煉忍耐力、磨練承受力、增強抗爭力,在涵養定力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作者單位:陸軍步兵學院石家莊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