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渭是明末清初花鳥畫的先驅,留下了大量詩歌、文學及書畫,特別是水墨寫意花鳥畫。這些作品在畫壇上開辟了水墨大寫意體系,既有對畫論的詮釋,也有對當時社會黑暗的憤懣。本文通過對徐渭寫意花鳥畫作品中筆與墨的研究,剖析其筆墨的線面關系,展示其繪畫的“狂”與“野”。
關鍵詞:徐渭;寫意花鳥;線;表現
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提出“線的藝術”概念,他認為,中國的漢字書法和繪畫是以“象形”為本源,是對對象概括性極大的模擬寫實,因而可以稱之為“線的藝術”[1]。“線的藝術”并不局限于漢字書法,中國美術某種類別在某種程度上亦可以稱之為“線的藝術”。具體而言,文字簡化為抽象的線條和結構,具有造型性和表現性,文字狀物的同時還可用于抒發情感。春秋戰國時期,文字作為審美對象的藝術特征開始獨立,青銅饕餮演變成紋飾、金文的章法掙脫和超越形體、小篆的線條圓轉流暢,造型藝術(繪畫、書法、雕塑)和表現藝術(攝影、音樂、舞蹈)都以提取線條為造型方式,例如中國畫的骨法用筆、建筑物的透視與中軸線對稱、雕塑的陰刻和陽鏤、不同的屋頂形態到南北方園林以及文學中的線性敘述和白描皆表達了“線的時序和簡練”。音樂中的“線”是以時間為載體的優美線性旋律。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藝術能像中國的藝術一樣,對線如此癡迷,并執著于線。
“藝術就是一個國家靈魂的外在表現,它把國家的內在性格用一種可見的、可觸及的形式向世人展示。”[2]中國“線的藝術”以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表現形式傳達了民族精神。我們應該把中國藝術放在一個特殊的時間和空間中,從時代氛圍、社會風尚、哲學思想、審美取向著手,尋找“線的藝術”產生的文化根源,從而理解“線的藝術”這個概念的玄妙。
(一)筆墨抒情
文人畫家最擅長用詩詞、書法、繪畫等各個方面的藝術表達其內心,詩和畫雖是兩種藝術語言,但這兩種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無論是情緒的表現,還是意境的形成,皆相輔相成。當國畫繪制完成后,由本人或他人在合適的位置題詩,使詩情和畫面融匯在一起。徐渭的寫意花鳥畫作品體現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能抒發畫家的情緒,又能體現畫家的個性追求。
徐渭經歷了八次科舉考試,皆未能中舉。即便如此,他依然心胸豁達,理論犀利。作《牡丹》一詩時,正處于貧困病痛交加中的徐渭發出感慨:“五十八年貧賤身,何曾妄念洛陽春?不然豈少胭脂在,富貴花將墨寫神。”[3]此詩作于萬歷六年(1578年),用于豐富畫面內涵和深化主題,牡丹首次出現在徐渭的《雜花圖》中,此圖繪有牡丹、石榴、荷花、梧桐等共13種花卉和蔬菜。徐渭把自己的一生坎坷形容為一朵墨色的牡丹花,在他之前,尚無人用墨色描繪牡丹。徐渭將自己的感情注入毛筆之中,用線和墨來表達自己的放蕩不羈、趣味盎然。他的筆墨潑灑,給人一種強烈的力量感和運動之感,并不強調形似和工整,只注重在繪畫中尋找意境,筆墨的揮灑肆意瀟灑,節奏感若有若無。
徐渭近50歲才開始學畫,從他的畫和詩中,我們沒看到一個藝術家的頹廢,反而發現了他對生命的熱愛和激情。比如在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圖》中,葡萄擺放隨意,乍一看,葡萄與葉子俱全,活靈活現,仔細端詳卻不能找出一片輪廓完整的葉子,葡萄猶如一團墨塊。這種畫法重在表達概念性的物象,即似是而非的意象,使人難以分辨其形態。徐渭把情寄予葡萄,原天賦異稟之人卻沒有得到伯樂的賞識,而命運也沒有選擇憐憫他,懷才不遇,空有抱負的情感無法用語言表達,借助題跋的草書線條,表現哀怨憤懣之情,生動形象。

影響徐渭最深的是沈周的粗筆寫意風格,還汲取了陳淳的豪氣,開創了抒情達性的大寫意花鳥畫先河。自那以后,中國的水墨就變成了一種直接的、自我的寫意形式。徐渭把草木的形態凝聚在筆上,用水墨來表現他的精神。在他的筆觸中,他感知自己的身體,形成了一種獨立的、奇崛的、狂野的感覺。他的渾然天成,能讓人體會他的陶醉,用簡潔的筆法書寫精神和萬物生命,現代寫意花鳥畫的創作則是依托于此。
(二)以畫入書
徐渭不是專門的畫家,他把自己對詩文書法的深刻領悟運用于繪畫創作之中,以詩理明畫理,以書法通畫法,并使詩文、書法和繪畫相互融會貫通[4]。徐渭注重紙、水、墨三者的融合,受好友陳鶴的影響,筆墨中強調用“水”,利用水調節墨汁的濃淡干濕,以達到“五色具”的藝術效果。在畫面半干的狀態下滴膠礬水,墨與水相沖,在滲透性強的紙上形成斑駁的效果。他的墨筆飽含水分,將墨色的魅力發揮到了極致,畫面被渲染得更加生動,特別是對圖畫空間的疏密、聚散、虛實與用筆的方圓、藏露、提按等運用到書法中,不僅營造出筆墨的意境,而且還將畫與題跋融為一體,猶如優美的“線”在空中飛舞。
徐渭的以畫入書與其他畫家不同,他把繪畫的筆法融入草書,既體現了與眾不同的淡雅傲骨,又突破了傳統筆墨的文人趣味。正如《墨葡萄圖》(圖1)里的布局,左上角的題跋順著葡萄枝的生長方向,從上往下,形成虛實、濃淡、干枯對比,筆畫的點捺仿佛枯藤又長出嫩芽,像徐渭的人生一樣絕處逢生,與畫面中的墨葡萄相呼應。諸如此類把花卉、荷葉、鳥獸等的繪畫筆法應用到草書中的作品還有許多,皆揮灑自如,無拘無束。就像六法中所說的骨法用筆,由于用筆的關系與方法,用筆有時停頓、有時急促、有時細膩、有時狂放,筆法多變,書寫時靠控制情緒來豐富線條,不僅事物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用筆的力度也有體現。
在《榴實圖》(圖2)中,徐渭用濕漉漉的墨汁勾勒了石榴的模樣,墨汁與水交織在一起。枝條與草書筆法相類似,由上而下。墨與墨之間的聯系,斷斷續續,給人一種筆斷而意不絕的感覺;石榴葉不求形似,追求趣致,富有生機與活力。作品的用筆瀟灑,用墨舒展,落筆胸有成竹,體現了一種物象的意境。徐渭的畫技一直在創新,最重要的是對筆法的運用和實踐。中國畫與書法,因為媒介相同,所以用筆也是大同小異。在徐渭的書法作品中,是從眾多的水墨寫意花鳥畫作品里汲取的骨法用筆,這種方法不但加強了畫面的構圖,而且對寫意的發展也有重要影響。
(一)空間留白
徐渭是在對古人的水墨畫進行繼承的基礎上,創造出“潑墨大寫意”的[5],這對中國傳統繪畫,尤其是文人畫的表現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不但筆墨運用有了創新的進步,而且構圖的形式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相比前人的繪畫,徐渭很注重筆墨的濃淡、力度的輕重。在構圖上,強調繁簡的對比布局,追求“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疏密,不拘泥于傳統。花鳥畫相對山水畫內容更單一,畫面的局部被放大,線條奔放,非但沒有破壞整體的和諧,反而給人一種清新脫俗的感覺。徐渭的《芭蕉圖》左半邊的大石塊主要由斜切的線條排列組成,用濃淡區分石頭的三面,而畫芭蕉葉卻大多用了橫切的線條,橫縱線條交錯,石頭線條的密集與芭蕉葉線條的疏松形成對比。大筆的墨汁和葉子的枯筆留白襯托出芭蕉葉的天然美感,也為整個畫面的黑白反差留下空間。在徐渭的繪畫作品中,多數水墨寫意花鳥都是用毛筆蘸取濃墨作大暈染,形成一大片重色,與背景留白形成鮮明對比。必要的時候加入水,水與墨自然相沖,形成偶然性畫面,畫面整體協調,完美地解釋了“墨分五色”的理論。
(二)虛實分割
縱觀徐渭的寫意花鳥畫,近看花卉、蟲魚、瓜果等,無一可以識別出具體物象,這種畫法營造出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從總體布局來看,畫面上的葉子、花瓣、花蕊甚至魚的眼睛都有刻畫。近看用筆,遠觀整體,這是繪畫里最常用的作品欣賞方式,徐渭把這一點表現得酣暢淋漓。通過物象的虛實對畫面進行分割,有平衡畫面之用,也可形成縱深之感,尤其是用淡墨畫石,又以濃墨積陰,有一種精雕細琢的感覺。在布局上,葉子呈三角形組合,以虛實對比突出葉子的前后順序,整個畫面看起來更加栩栩如生。
《黃甲圖》這幅畫的主要內容是兩株枯萎的蓮花和一只螃蟹緩緩地往前走。一株蓮花從左邊延伸出來,一株蓮花占據了整個畫面的中心,畫中留下了大片空白,這塊空白不僅代表一片秋水,更代表一片虛幻,給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寥寥數筆繪就的螃蟹,使畫面呈現別具一格的意境,新鮮、活潑又有趣。通過分析《黃甲圖》的水墨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在水墨中加入適當的膠水,可以防止水墨滲透,這也是徐渭繪畫的重點和特色。題跋是一首詩:“兀然有物氣豪粗,莫問年來珠有無。養就孤標人不識,時來黃甲獨傳臚。”[6]這首詩充滿了詩情畫意,表達了作者的心境。
人類的藝術覺醒從“線的藝術”肇始。線起到確定物體的基本形態、定義具體造型的作用,表現作者對理想和真理的追求,對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反映了一種活生生的、流動的、富有生命暗示和力量的美。徐渭是中國明代中后期一位杰出的畫家,他致力于用線表達自己的情感。繪畫的線條與書法的線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轉換并一一對應的,可以大膽斷定,是徐渭把繪畫筆墨引用到書法中的。在欣賞其作品時,除了驚嘆他深厚的繪畫能力,更多的是要看到繪畫對書法用筆的直接影響,他本人的背景、思想、經歷對作品風格的展現也產生了間接影響。除了抒發情感,更多的是對繪畫的認識和總結。他將繪畫的美從“象形”基礎上演化出來并加以模擬寫實。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往往暗含藝術家的精神追求,越是追求自我的藝術家,其作品越具有獨特的風格趨向。

基金項目
2021年度廣西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科學研究工程?加強‘四史’學習教育”專項項目“視覺文化視域下紅色資源在高校審美教育中的功能研究”(項目編號:ZXSS202101)階段性研究成果。
2021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中韓水陸法會佛畫圖像傳承與比較研究”(項目編號:2021KY0047)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陳潔瑩,女,廣東江門人,碩士研究生。
尹惠俊,女,韓國首爾人,教授,碩士生導師。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41.
[2]亨德里克·威廉·房龍.人類的藝術大全集(超值白金版)[M].李龍機,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徐渭.徐文長全集[M].上海:廣益書局,1936:168.
[4]杜永剛.徐渭的寫意花鳥畫[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38.
[5]吳山明.中國畫家名作精鑒[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