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灘頭木版年畫作為民間木版年畫中的優秀文化遺產,距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其自成一派的楚南地域特色、淳樸的民風、具有時代意義的題材選擇和保存完整的藝術體系,使它成為中國傳統民間年畫中極具代表性的創作。本文將從探討灘頭木版年畫的文化經濟價值出發,分析當代文化藝術形式的改變對灘頭木版年畫的銷量的影響。以灘頭木版年畫的現有傳承方式為主要研究對象,包含傳統的口傳身授以及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的圖像傳播等,從而對灘頭木版年畫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民俗內涵、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進行挖掘,重構灘頭木版年畫的生態環境。不斷開拓創新,為灘頭木版年畫的非遺活態傳承賦予新時代意義,構建新和諧平臺。
關鍵詞:灘頭木版年畫;文化經濟價值;生態重構
灘頭木版年畫在幾千年的發展長河中,汲取了湖湘文化發展的精髓,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價值與生活信仰,其成品的普遍推廣也很好地展現了經濟優勢。對灘頭木版年畫的存續研究是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傳承與保護灘頭木版年畫,對于發揚湖湘地域文化、弘揚中國傳統民族文化來說有非凡的意義。
自中國非遺活化體系構造者華慶在2015年提出“活態傳承”后,灘頭政府積極響應,不斷幫助木版年畫進行推廣普及,其圖像題材首先被當作重點推廣對象,利用木版年畫的圖像,開展系列活動。將其印在花燈上,供群眾觀賞;將其引入兒童繪畫中,為小朋友提供“手繪年畫”的活動素材;利用年畫題材印制邀請函、宣傳推文等,將盡量多的人聚集到一起,開展有關灘頭木版年畫的研學交流和專題論壇。
2019年1月2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和中國文化傳媒集團主辦的“年畫重回春節”活動在北京老舍茶館亮相。以全國18個傳統年畫產地為主,各地年畫人、設計師和美術工作者共同參與。這次活動通過專家講座、研學交流、集中創作、成果展示和專題論壇多種形式,搭建了年畫傳承人與創作人之間的橋梁。從傳統年畫中汲取創作靈感,共同為新時代和新生活而創作,可使年畫在日常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至今,在湖南省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中,教育部主推美育主線,強調人文素養與審美素養的提升,邵陽的高臘梅(前身叫“成人美”年畫作坊)、鐘良美、福美祥等年畫作坊,正在整合社會各界資源、開發新型共建模式,探索年畫的傳承和創新之路。
在市場需求層面,隨著現代科技和新媒體技術的推廣,民眾對傳統年畫的需求逐漸減少,對周邊衍生品的需求彈性變大。例如灘頭木版年畫元素的裝飾畫、裝飾品、擺件、包裝等。客戶群體也因需求的轉變,逐漸由老年人轉向年輕人,甚至通過較為豐富的研學活動,持續向下對青少年群體產生影響。
由于新媒體技術和AI技術的飛速發展,有關灘頭木版年畫傳統制作工藝的學習興趣逐漸變淡,取而代之的是對圖像、色彩再創作的激情,各類青年藝術家利用新技術、新思想嘗試讓其煥發新生機。這樣的情況容易導致傳統灘頭木版年畫包括從制作工藝、文化價值、精神寄托等方面的發展被資本過度裹挾,而失去延續價值。
灘頭木版年畫作為中國傳統民間年畫的瑰寶,其價值不可估量,是值得我們去發掘的藝術寶藏。灘頭木版年畫的發源地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由于地理原因手工業發達,當地手抄紙造紙技藝獨具特色,以春雨后的新生楠竹為原料,歷經十幾道工序,再經過托膠、刷白膠粉最終制成用于灘頭木版年畫印制的專用紙張。手抄紙的柔韌性、穩墨性皆優于普通紙張,其與年畫的產銷形成良性的供需關系,手抄紙成就了年畫的發展,年畫推動了手抄紙的生產。這便是傳統灘頭木版年畫對當地經濟的推動作用。
在發展長河中,“紙馬”常被視為灘頭木版年畫的前身,對比分析來看,紙馬的造型更為簡單,顏色多為黑白色,屬于黑白木刻的一種。年畫則將繪畫和印刷進行了結合,畫面效果更為細膩。從使用功能來看,可以概括為紙馬用來焚燒祭祀,而年畫用來張貼供奉。其中映射的是中國歷代祖先對神明的信奉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這也是巫楚文化的圖像呈現形式。
灘頭木版年畫作為湖湘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手工藝,不僅承載了湖湘獨具特色的民俗精神,同時在藝術收藏、文化研究、地理風貌探尋方面也有參考價值,對豐富中國民族文化也具有重要意義。例如通過對《和氣致祥》《恭喜發財》《麒麟送子》《萬事如意》等年畫的研究,可以看到民眾對家庭、健康、財富等方面的合理祈盼,充分展現了湖湘人民敬畏自然、順從自然的積極態度。《秦叔寶·尉遲恭》《花園贈珠》《西湖借傘》等年畫作品,則從另一個角度講述了民眾對經典名著的認可和尊重。20世紀80年代前后,灘頭木版年畫由于吸納了農民畫的精髓,部分新年畫在灘頭鎮產出,如《工農聯盟》《擁軍優屬》,他們將創新題材、絢麗色彩、風土人情等與年畫表現手法相結合,通過新穎構思,在一定程度上讓灘頭木版年畫得以延續。
灘頭木版年畫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它對歷史的傳承發展上,還體現在其在傳承路徑中的聯動作用。灘頭木版年畫的地域特色、藝術特色、題材特色、工藝特色,尤其是它承載的民俗內涵,能夠全方位、多層次地呈現其文化經濟價值。
從當下美育角度出發,灘頭木版年畫中的民俗文化和民間信仰,是推動美育傳承的文化養料,也是各類政策導向中對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落實。在文化發展的道路上,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
近年來,灘頭木版年畫從當下人民生產生活入手,將年畫圖像與文創商品相結合,不斷嘗試將其融入衣食住行,在潛移默化中喚醒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一方面,生產性保護使得灘頭木版年畫能在商品市場中生存,獲得經濟效益,從而調動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并吸引更多的人才進行木版年畫的學習與傳承;另一方面,通過生產,灘頭木版年畫重新走入千家萬戶,所謂“塑料畫”的印刷年畫商品,以更加高效便捷的方式被貼上房門,激發群眾對傳統手工印制木版年畫的興趣。從圖像影響到制作恢復,讓源于民間的灘頭木版年畫,重新回到民間,首先要順應大環境的發展,而后才能反過來影響環境。
所謂“死水養不出活魚”,對某一個非遺項目的保護,不是讓一整個池塘的魚活起來,而是讓池水變活,環境變好,只有這樣,各項目才能“向陽而生”。政府給予傳承人一定資金扶持,是盤活大環境、維持基本運作模式的重要基礎。身為灘頭木版年畫的國際級非遺傳承人高臘梅,在受到資金扶持的同時也享受著國家給予的榮譽,傳內不傳外以及口傳身授的模式,使得灘頭木版年畫的全部技藝都為高臘梅所繼承。可以說,沒有傳承人本身,就沒有非遺傳承。

隨著國家對非遺保護的重視,高臘梅的兒子鐘建桐、孫女鐘星琳也扛起了傳承灘頭木版年畫的重擔,成為第三、第四代傳承人。有了傳承人,自然也要有消費者來購買。在非遺項目的保護中,只有調動各方資源,才能搭建一個完整的生態環境。沒有市場與消費,年畫傳承人的基本生活就無法保障,長期缺乏經濟的支持,年畫市場又會再次萎縮,失去社會價值。
在梳理完相對清晰的問題之后,如何利用消費流量,探索國家非物質文化發展之路,逐漸撥云見日。將木版年畫與當代人民生活相結合、與文化旅游相結合、與教學研學結合、與主流媒體結合,是幫助灘頭木版年畫完成生態重構的重要開端。
當代的居住環境大多由過去的天井式建筑和吊腳樓,轉變為土地利用率更高的商品房。傳統的對開門門神像的張貼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于現在的單門。門神等年畫的形制與規格需要作相應調整,才能適宜現代民居的張貼需求。
邵陽市作為一個擁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可以將灘頭木版年畫作為當地文化旅游的重頭資源。把握當地風俗習慣、人民信仰,梳理灘頭木版年畫的發展歷史和發展環境。特別是新時代,邵陽市更應主動把握旅游發展大浪潮,積極主動申報“湖南省旅游發展大會”舉辦地,做好宣傳和包裝,吸引游客到現場參觀灘頭木版年畫的制作過程、了解年畫背后的歷史和文化,在旅行這種輕松的狀態中,加深對傳統民間藝術的認識。
在教學研學方面,可以將灘頭木版年畫作為研究對象。傳承人在專注技藝研究的同時,也應不斷拓寬發展路徑,積極主動建立與各高校教育、中小學教育、培訓機構、社區教育機構的合作關系,積累對應的教學資源,創設教學環境。一改過去閉門造車、等人上門的“佛系”生存方式,學會包裝自己,把灘頭木版年畫推廣出去。把年畫作坊搬進書本,把傳承人請進課堂。如此一來,灘頭木版年畫才能夠在青少年群體中煥發新的活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各大高校,特別是湖湘地區的高校,在校內的教學環節中,也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深入挖掘灘頭木版年畫各類題材中的可再塑之處,借此機會幫助學生探究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當代藝術價值,從而全面提升審美素養。
建設關于灘頭木版年畫的設計、刻版、印制等完整工藝流程的視頻資料庫,以這一瀕臨滅絕的傳統藝術為縮影,把握當代文化藝術形式的改變,對人民審美取向產生的影響。邀請知名博主去往當地體驗并分享經歷。將灘頭木版年畫的圖像提取出來,開展文創產品的研發,并做批量生產,讓更多的群體了解它、研究它。
重塑灘頭木版年畫的生態環境,是非遺活態傳承下的必然趨勢,對于弘揚優秀中國傳統文化意義非凡。在新環境下,灘頭年畫在市場需求、傳承與發展、文化價值等層面都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和機遇。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一傳統藝術,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的政策支持、藝術家的創新與發展、消費者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支持等。
探討灘頭木版年畫的價值,是喚醒中國廣大勞動人民對平淡生活的寄托和對美好期望的珍貴延續,是對中國藝術文化寶藏的重新解讀。探尋恢復民族優秀傳統藝術之路,為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構建和諧環境,是實現非遺傳承的重要舉措。

基金項目
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非遺活態傳承下灘頭木版年畫的存續研究”(項目編號:22C0291);吉首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信息技術輔助下美術創作類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2JSUJGB05)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葉蘇漫,女,土家族,湖南張家界人,吉首大學美術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木版畫、民間美術。
參考文獻
[1]左漢中.湖南美術全集·民間剪紙木版畫[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
[2]傅真忻.湖南灘頭年畫概說[J].中國美術館,2005(11):78-80.
[3]閆振強.中國民間美術著名傳承人創作現狀調查與思考—灘頭年畫及傳承人高臘梅[J].中國美術館,2012(12):107-112.
[4]黃應余.灘頭木版年畫現狀調研報告—以“高臘梅作坊”為線索[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5]汪靜.灘頭木版年畫研究[D].蕪湖:安徽工程大學,2020.
[6]胡敏.基于灘頭木版年畫談單個非遺項目的整體性保護[J].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2022(4):93-99.
[7]何娟.非遺傳統手工藝與旅游文創產業融合模式探究—以灘頭年畫為例[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2(20):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