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母辛鼎作為商代的青銅珍品,其鼎身有非常豐富的紋飾圖案,神秘感更加濃郁。通過分析發現,司母辛鼎上有饕餮紋、乳丁紋、夔龍紋、蟬紋和獸面紋等多種紋飾,不同的紋飾具有不同的象征意義。對這些紋飾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能夠為我們了解和研究商代歷史與文化提供重要的線索和資料。
關鍵詞:司母辛鼎;紋飾;象征意義;文化
本文旨在深入探討司母辛鼎的紋飾及其象征意義,通過對鼎身紋飾的詳細解讀,包括饕餮紋、乳丁紋、夔龍紋、蟬紋和獸面紋等,揭示這些紋飾的深刻含義以及反映商代社會的信仰、文化和權力結構,從而幫助人們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國青銅器制造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
(一)鼎器的由來
早在新石器晚期,青銅業便播下了種子并開始萌芽。當時,人們用土制陶建窯,仰韶時期已出現硬陶,燒成溫度達1050 ℃左右。先民在用窯燒制陶器的過程中,從土中偶然析出了某些金屬,開啟了青銅時代①。青銅鑄造作為一種全新的冶煉技術,剛興起時為統治階級壟斷,且青銅器其實是銅、錫、鉛三種金屬的合金,青銅器剛鑄造出來時是黃色的。古時青銅被稱為“金”或者“吉金”,《左傳·宣公三年》記載:“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漢書·郊祀志》記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厚重華麗的青銅器更能彰顯統治階級地位的尊貴。作為人類最早制造并使用的金屬器具,青銅器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加快了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的轉型速度。
青銅鼎是在陶鼎的造型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早在馬家窯文化遺址和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已出現各式各樣的鼎,多由耳、腹、足三部分構成,鼎耳可以提耳或穿耳搬運,鼎腹可以盛煮食物,鼎足之下燃火加熱。進入青銅時代后,鼎不再是普通的食器,而是成為統治者和貴族階級身份地位的象征。《易經·序卦傳》記載:“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易經·雜卦傳》則有“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鼎的所有權成為區分社會地位高低的一種標志。鼎的造型和紋飾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審美觀念和文化傳統,成為一種藝術和文化的載體,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政治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二)鼎器的用途
鼎器在古代社會中有多種用途。首先,作為祭祀器具,鼎器在各種祭祀儀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人們相信鼎器是溝通天地的媒介,先民通過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來表達對神靈的虔誠敬意。在祭祀儀式中,鼎器通常被用來盛裝食物和酒水等供品,以示對神靈的尊重和敬意。其次,鼎器也被視為重要的政治象征。在古代社會,鼎器是統治者的專屬,只有王公貴族才能擁有和使用鼎器。鼎器的造型和紋飾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審美觀念和文化傳統,成為藝術和文化的載體。最后,作為常用生活器具。鼎器常被用于盛裝糧食、酒水等食物,成為當時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具之一。
(三)鼎器的發展
鼎器在中國歷史上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從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制鼎到商周時期的青銅鼎,再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鐵鼎等不同材質的鼎器,其形制和用途不斷發生著變化。

商周時期,青銅鼎成為最為常見的鼎器類型。這一時期的青銅鼎具有莊重、神秘的特點,通常被用于祭祀和典禮等重要場合。同時,這一時期的青銅鼎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成為當時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器的出現和普及,鐵鼎逐漸取代了青銅鼎的地位。鐵鼎具有更為堅固耐用的特點,也更容易進行大規模的生產和使用。此外,鐵鼎的制造工藝也更為簡單,在形制和用途上更加多樣化。
總之,中國歷史上的鼎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其形制和用途也不斷發生變化。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鼎器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政治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一)司母辛鼎
197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在安陽小屯村北發掘了一座墓葬,因出土隨葬品上多有“婦好”銘文,故稱婦好墓。該墓葬是目前已發掘的商代墓葬中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王室成員墓葬,也是僅有的一座能與甲骨文記載相對應,從而確定墓主人身份、年代的墓葬。墓主人婦好不僅是商王武丁的配偶,還是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墓中出土了兩件形制相同的方鼎。直耳,長方形口,平底,四足呈柱狀,中空。體四邊角和足上部均有突棱。口下飾饕餮紋,由二條夔龍構成。腹部四面左右側和下側均飾排列規整的乳丁紋。足上端飾饕餮紋。口下內側有銘“司母辛”三字。其中一個方鼎通高80.1厘米、口長64厘米、寬為48厘米、耳高15.3厘米、足高31厘米,重128千克。
司母辛鼎的挖掘具有極大的意義,其提供了關于商代歷史、宗教、藝術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重要實物資料。該鼎的出土和研究,不僅深化了人們對商代歷史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也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司母辛鼎現藏于殷墟博物館,成為該博物館最重要的文物之一。它的展示和保護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了解和欣賞商代青銅器的重要機會,也為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研究和傳承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二)司母辛鼎制作工藝
歷史上,青銅鼎的鑄造技術一直為統治階級所壟斷,設有專屬機構管理生產過程,其造型、紋飾、功能集中展現了統治階級與貴族階層的宗教信仰、價值取向與藝術審美。商代晚期青銅鼎最高的成就是方鼎。其中,方鼎的代表作司母辛鼎在鑄造時采用的是通體渾鑄的方法。通體渾鑄是指先用泥塑出泥模并在其上雕刻紋飾,然后在泥模上翻出內范和外范,將內外范陰干后燒制定型,定型之后將銅錫鉛溶液通過泥范上的小孔澆鑄至內外范之間,待溶液凝固后將內外范打破取出。渾鑄技術體現了制范工藝的進步。
(三)司母辛鼎內銘文
隨著青銅器鑄造技術的發展和甲骨卜辭書契的出現,青銅器上開始出現銘文。銘文不但可以詮釋青銅器的制作背景,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對青銅紋飾所傳達的信息加以補充,使青銅器同時具有圖畫和文字的雙重表達功能。如《后漢書·竇憲傳》記載“南單于于漠北遺憲古鼎,容五斗,其傍銘曰:‘仲山甫鼎,其萬年子子孫孫永保用’,憲乃上之”。《說文解字》記載“郡國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司母辛鼎的銘文為鑄銘。鑄銘是在青銅器鑄造之前,先在模上刻出銘文再翻印到內范上。為使文字更加清晰,線條流暢,翻印后還會修整文字,待青銅器鑄造完成后便會在鼎內形成陰刻的銘文。司母辛鼎內陰刻的“司母辛”三字端嚴工整,初現書法風格,為署名性質的銘文,不但記載了鼎主人的身份地位,也反映了當時社會文化、政治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中國對青銅器紋飾的記載,較早的有《左傳·宣公三年》記載“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司母辛鼎紋飾繁縟,鼎身四邊為齒狀長扉棱紋,鼎口上沿為以短扉棱紋為中軸對稱的兩條夔龍紋拼接而成的“一首雙身”饕餮紋,且夔龍紋上繪有正反相接的云雷紋,鼎腹中部無紋飾,鼎腹周邊為排列整齊的乳釘紋,鼎足與鼎身的連接處為“有首無身”的饕餮紋,其下裝飾凸弦紋三周。
(一)饕餮紋
饕餮紋作為中國古代青銅器上的常見紋飾,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較高的審美價值。
1.“一首雙身”饕餮紋
司母辛鼎口下四面及轉角都裝飾有由兩條對稱的夔龍紋組成的“一首雙身”饕餮紋,云雷紋襯底。饕餮身體輪廓豐滿,展現出強烈的力量感和雄健的形象,是繁榮、富饒的象征。
2.“有首無身”的饕餮紋
鼎足“有首無身”的饕餮紋凸起明顯,上刻粗壯的陰線卷云紋角,以短扉棱為鼻梁,兩側為浮雕狀“目”字形眼,圓形瞳孔,闊口,形態立體,栩栩如生。每個紋樣都呈現一種生動而神秘的氣象,給人以美感和表現力。這種形態美不僅具有觀賞價值,在一定程度上還體現了古代工匠的技藝水平和審美追求。
鼎身上的饕餮紋寓意威嚴與力量,展現了當時社會的高度組織化和權力結構。同時,饕餮紋也常被視為能夠溝通神靈和傳遞信息的靈物,寓意神靈的庇護和祝福。
(二)夔龍紋
《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夔龍被視為一種神秘而強大的靈獸,具有強大的力量和智慧。它的形象常出現在祭祀、戰爭等莊重場合,象征權力和威嚴。在司母辛鼎中,鼎口下的夔龍紋是權力和威嚴的象征,展示了當時社會的高度組織化和權力結構。
(三)云雷紋
云雷紋是指連續的回旋形幾何紋樣,連續的圓形圖案為云,方形折角回旋連續的為雷。司母辛鼎身的云雷紋主要是作為底紋來襯托主體紋飾,用云雷紋中回轉交錯的結構,增添紋飾華美、繁復的藝術效果。云雷紋象征人們對自然的崇拜,這種紋飾的運用增加了器物的神秘感,也寓意神靈和天命的庇護。同時,云雷紋也常被視為能夠溝通天地和人神的象征,展示了當時社會的信仰和文化特點。
(四)乳丁紋
乳丁紋是一種實心凸起的圓形紋飾,司母辛鼎腹部四面左右側及下側分別有三行排列整齊的乳丁紋。在古代文化中,乳丁紋象征豐收和富饒,同時也寓意家族的繁榮。這種紋飾的運用表達了對家族的重視和祝福,也展示了當時社會的發展。
司母辛鼎作為商朝晚期的一種代表性青銅器,其紋飾具有獨特的美學特點和象征意義,對后世的青銅器和紋飾設計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首先,司母辛鼎的紋飾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圖案和造型設計精美,表現了當時社會的高度藝術水平和文化成就。這種紋飾設計在商朝晚期及其后的青銅器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承和應用,成為一種經典的藝術形式。
其次,司母辛鼎的紋飾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其圖案和造型表現了當時社會的宗教信仰、神話傳說和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特點。這種紋飾不僅是一種裝飾,更是一種文化表達,對后世的青銅器和紋飾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綜上所述,司母辛鼎的紋飾與象征意義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考古價值。對鼎身紋飾的深入探討,有助于我們對商代文化形成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有利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作者簡介
王婧怡,女,河南安陽人,殷墟博物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為文博研究、陳列展覽。
參考文獻
[1]趙丹,何順杰.青銅文化的傳承—中國古代青銅器饕餮紋飾研究[J].收藏與投資,2023(8):40-42.
[2]董鈺欣.商代青銅鼎美學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2.
[3]艾蘭,韓鼎.鄭州商城青銅大方鼎造型與紋飾研究[J].中原文物,2022(1):116-123.
[4]胡雪嬌.人面紋方鼎的人面紋飾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1(3):182-185.
[5]馬靜靜.楚國升鼎紋飾的形態及其文化意味[J].藝術探索,2019(2):52-55.
注釋
①鄭德坤,白云翔:《中國青銅器的起源》,《文博》,1987年第2期第37-45,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