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代孔子見老子的畫像在墓葬畫像中經常出現,它具有重要的象征和儀式意義。這些圖像反映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老子關于哲學思想的交流和對話。通過對圖像的整理與分析,本文試圖分別從禮制史、道教史等角度探究尊師敬老、謙虛好學等問題,強調了尊重和傳承前人智慧的重要性。它們也通過圖像構成和布局傳達了左尊右卑的思想,強調了崇尚尊老和尊師的傳統。從歷史角度來看,這些圖像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儒道思想的重視,也反映了當時道教的傳統拜師傳道文化,表明儒道思想和宗教信仰在當時有緊密的聯系。這些圖像提供了研究漢代社會、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線索,可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當時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漢畫像石;孔子見老子;圖像
(一)漢代孔子見老子圖像的文獻綜述
孔子見老子圖像作為漢代墓葬中常見的歷史題材[1],同時也是漢畫像石表現數量最多的歷史類圖像。孔子、老子是古圣先賢,因此,孔子見老子圖像在漢代墓葬畫像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孔子見老子圖像表現的不僅是人物形象、構圖、場景、空間等方面,還包括文化意蘊與社會集體意識。
根據黃曉芬對墓葬的分類法,墓葬按照裝飾特點分類有兩種:一種是在玄室壁面上描繪圖案,稱為壁畫墓。另外一種是石材墓[2]。學者巫鴻在《黃泉下的美術》指出漢墓中的兩種意義:一種是墓葬的宇宙觀念,即天地觀念,另外一種是表現漢人生死觀的理想空間[3]。在這種理想家園中,大量東漢石刻歷史故事圖、忠孝節義悌的人物故事圖像在墓葬中出現,栩栩如生,其意義是一種現實的教化傳承。
(二)研究意義與研究方法
“孔子見老子”題材在漢畫像石上首次出現于西漢時期,在東漢時期達到巔峰。這一時期,禮儀制度逐漸成熟,包括左尊右卑、敬老尊師等禮儀。東漢時期,為了鞏固儒家的正統地位,統治者大力推行儒家思想,而當時的知識分子階層也普遍認同儒家的理念。
本文采用了圖像分析法、文獻比較法以及考古學方法。當處理榜題中涉及老子道家思想內容時,作者運用宗教學方法進行闡釋。本文的研究依據主要來自全國各地的孔子見老子畫像石,同時結合了《論語》《史記》《莊子》等古代文獻資料,對圖像中的人物和物象進行了深入解讀。
本文的創新之處在于總結了國內外關于該課題的最新學術動態,特別側重于圖像構成、排列順序、藝術風格、功能意義等問題的探究。此外,作者在繼承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還豐富了新的考古圖像資料,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并進行了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該課題的研究空白。
(一)孔子見老子圖像的人物塑造
首先,在孔子見老子圖像的構成和排列方面,一幅畫中同時呈現不同題材內容,形成了多層次的構圖,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一些獨特的孔子見老子圖像(圖1),其中除了孔子、老子、項橐、眾弟子的形象外,還出現了“晏子”等人物,這些都能通過相應的榜題得到證實。

其次,根據地區的不同,孔子見老子圖像也會呈現差異。根據信立祥的研究,不同地區的漢畫像石在聯系和影響上存在差異。在早期,河南地區對周圍地區的影響最為顯著,該地區的畫像石數量最多。然而,在東漢中晚期,山東地區逐漸取代南陽,成為對外影響最大的區域[4]。由于孔子見老子圖像主要集中在山東和江蘇地區,其他地區的圖像數量較少,因此,圖像類型相對不夠充分,只能進行簡要說明。山東地區的圖像種類豐富,人物組合和排列較為密集,包括單一人物圖像和組合人物圖像。單一型指的是畫面中僅出現常見人物,如孔子、老子,偶爾出現項橐;混合型指的是畫面中不僅有孔子、老子、項橐等形象,而且弟子的數量較多,有些圖像中還有榜題作為依據。
最后,圖像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位置上存在明顯差異,雕刻形式也略有不同。在內容密集豐富的孔子見老子圖像中,主要人物的組合和布局大致可分為三種:在前兩種情況下,項橐位于中間,孔子與弟子在左側或老子與弟子在左側;另一種情況下,根據上下層的分布進行刻畫,不過這種類型相對較少。
(二)孔子見老子圖像的物象探究
在漢代的孔子見老子圖像中,一些畫像石上出現了榜題,包括有榜但無題的圖像。例如嘉祥縣紙坊鎮敬老院出土的畫像石(圖2)具有“孔子”和“老子”的榜題。同樣,嘉祥縣齊山出土的畫像石(圖3)中出現了“孔子也”“顏回”“子路”等榜題。此外,長清孝堂山出土的畫像石(圖4)上刻有“孔子”榜題。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常見的孔子和老子的榜題之外,弟子的榜題也經常出現在圖像中。山東地區是榜題較為豐富的畫像石分布區域,主要集中在嘉祥縣周圍。作者推測,山東地區作為孔孟之鄉,這些榜題多半旨在宣揚儒家思想和倫理道德。其他地區的畫像石帶有榜題,也反映了漢代人對孔子和老子的崇拜,這些榜題可能在官方或民間傳播中發揮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一)圖像構成下的經濟與禮制
周末至秦末——戰亂始,百姓苦,思想雜。周朝衰微時,曾一度推崇物力以及人力,導致統治者輕視經濟和文化,《漢書·食貨志》中有記載。西漢休養生息及與民同樂。西漢初期,由于戰亂曠日持久,導致民風凋敝,全國饑饉,出現物價極高的現象。此時,漢高祖采取的政策為“輕徭薄賦”,即減少對百姓的稅收,降低官員的工資,鼓勵百姓去巴蜀生活,這在班固的《漢書·食貨志》中有所體現。
混亂的新朝——王莽新政處理的方式異常混亂,經濟中的貨幣政策十分明顯。“……民私以五銖錢市買”這種混亂的做法更是加深了民怨,“于是農、商失業……民涕泣于市道”。復雜而式微的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吸取歷代教訓,更加注重經濟建設,減輕刑罰。
綜上,漢朝經濟與社會考慮量刑,緩解民怨,恢復與發展經濟,頒布施行大量關于降低刑罰、重禮儀、“舉孝廉”、“鹽鐵官營”的政策,這一系列的經濟與社會政策在不同歷史時期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推動了藝術領域的一些變革,如漢代畫像石的興起。這些圖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維持政權穩定、鞏固文化禮儀制度的作用[5]。孔子見老子圖像為歷史故事圖像。與此同時,它也成為一種建立在歷史基礎上,進而表現當時政治方針、思想宣傳的圖像。
(二)圖像本身的文化意義
圖像創作體現藝術思潮的特征,首先表現在對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思想的反映。圖像呈現了不同于當時思想激蕩的氛圍,可能通過人物形象、場景設置等方式,將那個時代的思想融入藝術創作中。其次,圖像具有群體性認識,可能通過多個人物的呈現或集體場景的構建,強調社會群體的重要性和共同認知。
藝術思潮的產生除了受到時代思想的影響外,還與藝術自身的發展有關。在這里,儒家傳統觀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目的更具政治意味,即維護封建統治。這種政治目的對藝術發展產生了指導和升華的作用,使藝術不僅是審美的表達,更成為傳遞統治意識形態和社會價值觀的工具。藝術家與作品的內在含義在這個過程中得以統一,成為文化的一部分。總結來看,漢畫像石本身的圖像意義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敬老觀念;(2)好學尊師觀念;(3)圖像中的文化記憶以及傳統觀念的延續;(4)圖像中的集體記憶與政治目的。
孔子見老子畫像石通過直觀、生動的圖像,再現了儒家學派所提倡的社會思想,印證了歷史事件的真實性,同時也反映了儒、道思想的交流與溝通。這樣的圖像不僅是藝術品,更是研究古代社會思想、政治和文化的寶貴資料。圖像的政治和教化作用在維系社會穩定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成為社會記憶的一部分。孔子見老子畫像石,以其豐富的內涵,成為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思想、政治、文化最形象、直觀的寶貴資料。
為維系社會穩定,圖像的政治和教化作用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漢代孔子見老子圖像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孔子見老子這一傳說在漢代社會流傳了很久,呈現了溢化狀態,文本的傳播與圖像的變異,無疑顯示了社會對某種問題的關懷與回歸,可見其圖像的塑造是一種凝聚集體記憶的外化圖式。“老子向孔子傳道”這種師徒之禮,雖為表象,但其實質內容是力圖透過問禮的形式向問道于天過渡,以完成儀式的交接和最后一步的神人歸位。
作者簡介
馮雙,女,漢族,山東棗莊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公共空間設計。
參考文獻
[1]濟寧地區文物組,嘉祥縣文管所.山東嘉祥宋山年出土的漢畫像石[J].文物,1982(5):60-70.
[2]聊城地區博物館.山東陽谷縣八里廟漢畫像石墓[J].文物,1989(8):48-56.
[3]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東平縣文物管理所.東平后屯漢代壁畫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4]鄭立君,趙莎莎.山東漢畫像石《孔子見老子》圖像分析[J].孔子研究,2013(1):108-116.
[5]泰安市文物管理局.山東泰安縣舊縣村漢畫像石墓[J].考古,1988(4):307-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