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漢展覽館的前身是武漢中蘇友好宮,蘇聯援助建設,中蘇關系變化之后改名為武漢展覽館。因老化和經濟原因,武漢展覽館被拆毀,重建后改名為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武漢展覽館承載了太多武漢人的回憶,并永遠定格在武漢人心中。但多方考察文獻資料后發現,有關武漢展覽館的記載不充分且零碎,對其建筑風格的考察也較為籠統。本研究根植于武漢展覽館歷史,采用文獻調查、歷史資料分析、數字模型研究、采訪訪談、實地考察等方式,試圖梳理武漢展覽館興建—拆毀—重建的歷史脈絡,以及從外觀、平面布局、柱式、拱券的角度對展覽館的建筑風格進行分析,以期為武漢展覽館的建筑風格研究提供可供參考的分析,為中國展覽建筑史補充一小塊拼圖。
關鍵詞:武漢展覽館;歷史;建筑風格
武漢展覽館,武漢的標志性建筑,一個武漢人割舍不掉的地方,見證了那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武漢展覽館被拆毀,引起了武漢“三鎮”不小的轟動。如今,該建筑在原址上又重新修建,改名為武漢國際會展中心。筆者有幸參觀過重建后的武漢展覽館,其樣貌雖然改變,人流量卻沒有改變,武漢人對這里的熱情也沒有變。張在元在《廢墟的覺醒─寫在武漢展覽館被拆除之際》中從自身經歷出發,講述了武漢展覽館的時代意義;曉默在《歷史文化建筑的SOS─記于武漢展覽館被拆毀之際》對展館的社會、歷史、文化等方面進行了探析;張智海在《武漢中蘇友好宮建拆始末》中敘述了武漢展覽館的部分歷史;尤昀在《北京展覽館建筑風格溯源與其建筑原型》中對北京展覽館的建筑風格進行了分析,具有參考意義。海外對武漢展覽館的研究幾乎空白。因此,筆者認為對于其前身武漢展覽館,也就是武漢中蘇友好宮的記錄有限且不夠系統,對其建筑風格的探尋分析研究較為稀缺。本研究采用文獻調查、歷史資料分析、數字模型研究、采訪訪談、實地考察等方式,試圖梳理武漢展覽館從興建—拆毀—重建的歷史脈絡,并對展覽館的外觀、平面布局、柱式、拱券等建筑風格進行分析,以期為武漢展覽館的建筑風格研究提供可供參考的分析,為中國展覽建筑史填補了一部分空白。
(一)武漢展覽館的興建——武漢中蘇友好宮
武漢展覽館最初名為武漢中蘇友好宮,它是由蘇聯提供援助并建設的,屬于中國四大中蘇友好宮之一。然而,隨著中蘇關系的變化,這座建筑隨后更名為武漢展覽館。
該展館坐落于武漢市漢口解放大道中段,與中山公園遙相呼應。在20世紀80年代,該展館與江漢區合作,共同舉辦了“武漢之夏”等大規模的大眾文化廣場活動,每場活動吸引了數以萬計的參與者。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座展館逐漸實施了多樣化的經營策略和多功能服務。從最初的純粹服務型機構,逐步向服務經營型機構發展。展館為各參展單位提供了展覽廳的設計、會場布置、繪畫、攝影、模型制作和展覽講解等服務。此外,它還增設了招待所、餐廳、舞廳、倉庫和停車場等綜合服務設施。
(二)武漢展覽館的重建——武漢國際會展中心
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是在拆除武漢展覽館后,在原址進行重建的。拆除工作的背后有兩個主要原因。首先,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武漢展覽館東西兩側的展覽廳天棚在下雨時出現了滲漏問題,尤其是西側問題更為嚴重,滲漏面積逐漸增大,影響了展館的正常使用。據專業工程檢測單位的檢查,發現平頂屋面的防水層大面積受損,部分屋面板的保護層疏松剝落,鋼筋出現銹蝕,降低了屋面板的強度和承載能力,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此外,中央大廳主樓的外墻也因地質不均勻的沉降而導致局部墻體出現開裂問題。武漢市城市規劃管理局的文件解釋了這一情況:“武漢展覽館是20世紀50年代蘇聯在我市興建的重要標志性建筑,但在近四十年的風雨侵蝕下,展覽館的正常使用受到了影響。”
此外,武漢市與臺灣東聯集團簽訂了《武漢展覽館土地批租和聯合開發合同》。盡管合同的具體內容難以確定,但合同規定的開發方式是拆除原武漢展覽館,然后在原址上進行房地產開發。2001年9月完成了新的武漢展覽館,命名為武漢國際會展中心,并開始運營。
在1931—1955年間,蘇聯涌現出一批這樣的古典復興風格建筑,也就是新古典主義風格。這些“建筑帶有古典建筑的柱廊;低層建筑設有高高尖頂;高層建筑頂部處理哥特化;建筑追求紀念性和象征性”,在保持古典主義風格的基礎上,將元素抽象化,造型簡潔輕快,比例工整嚴謹,使用現代建筑材料和結構會產生端莊、典雅的美感,并帶有民族性。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許多建筑工程師從蘇聯橫向研究同一時期的中國建筑,縱向結合蘇聯建筑風格的演變,為武漢展覽館的建筑風格研究提供了實質性參考。
(一)北京展覽館的外觀和平面布局
作為同一時期的“兄弟”建筑,1954年在中蘇同盟以及蘇聯大力支援新中國建設的背景下,北京展覽館應運而生,俄羅斯風格新古典主義構成了其最主要的建筑風格。北京展覽館是參照圣彼得堡海軍總部建造的,建筑整體為明顯的中心對稱構圖,層層收縮的中央塔樓,高度超過主體建筑的尖頂。雕塑及裝飾使用了大量以中國手工藝的花紋和手法處理的紋樣作為建筑的主要裝飾元素。展覽館建筑平面中軸呈“十字形”,豎道比橫道長得多,左右對稱,軸線明確而嚴整,呈拜占庭式堂基拉丁十字形的平面布局方式。帆拱支撐起的圓形穹頂構成了建筑中三處最主要的大廳,整個建筑群以中央大廳為中心,中央前廳左右分兩翼,中央軸線上由北到南分別是中央大廳、工業館、露天劇場,西翼是農業館、莫斯科餐廳、電影院,東翼是文化教育事業展覽廳。
(二)上海展覽館和武漢劇院的柱式
俄國新古典主義推崇新建筑材料,充分發揮民族性。因此,其建筑風格的柱式具有更多的現代性和地域性特征,它們沒有受到形式規定的嚴格限制,而是根據不同的地域特點對柱頭進行相應的修改或融合。這些裝飾包括了象征自然寓意的花草、瓜果等圖案,或者具有政治色彩的標志,如五角星、國徽等。
上海展覽館也是一座“兄弟”建筑,采用俄羅斯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同樣參考了圣彼得堡海軍總部的設計,建成于1955年。上海展覽館的門廊柱身采用花卉、瓜果、枝葉等裝飾,這些裝飾以盤旋的方式雕刻在柱身上,造型華麗。在上海展覽館的側立面廊柱身上,則使用了凹凸的線條裝飾,沒有過多的華麗造型,同一個建筑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柱式風格。
武漢劇院的正立面入口有十二級大臺階,支撐入口門廊的六根高大柱式,整體上采用了俄羅斯古典主義建筑的“三段式”構圖原則,具有大方和端莊的觀感。入口門廊的柱式采用了中式的造型,底層為須彌座柱礎,上面支撐著仿額枋的裝飾,柱頭則雕刻有花、葉、莖等圖案,類似中式牌樓。額枋的裝飾采用了茶花紋樣,以花為中心,輔以中國傳統的蔓草紋樣。柱頭的裝飾采用了中國傳統的紋樣,仿照蓮花瓣的紋飾雕刻,而雀替采用了武漢市花梅花的紋樣,再結合蔓草紋飾。柱礎采用了中國傳統的須彌座臺基,為八角形的柱式,沒有過多的裝飾。整體結構分為三段式,中部向內凹陷,上下兩端突出。
(三)北京展覽館的拱頂和上海展覽館的門拱
拱券是一種建筑結構,是拱和券的合稱。它除了在豎向荷重時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還起到裝飾美化的作用。拱券由各個矩形建筑材料之間的側壓力構建而成,運用夸空結構形成相對穩固的承重體系。古希臘時期兩河流域的拱券技術相對成熟,到古羅馬時期達到頂峰。
北京展覽館的拱頂是其中央展覽大廳的主要組成部分,其拱的特征是半圓落地拱,以疊拱的建構方式支撐大廳的頂部承重。拱頂上端,也就是展廳第三層,沿著弧形拱面,在疊拱的間隔處開了拱洞,設立矩形窗戶采光。這種四方開拱的形式,類似于拜占庭式帆拱,上海展覽館的拱頂構造也極為相似。

上海展覽館正面的入口,拱門最為突出。展覽館的拱門分為內拱門和外拱門,內拱門是半圓拱,沒有柱式支撐,且并不是完全敞開的,由玻璃作幕墻隔斷外界,真正使用的門是在玻璃幕墻底部,占拱門面積的很小一部分;外拱門與內拱門一樣,同樣是半圓拱,拱與柱連為一體,之所以能夠有這種設計造型,原因在于內拱門和外拱門裝飾性大于功能性,在支撐上起不到決定作用。
武漢展覽館的數字化重建工作是由武漢城市建筑設計院承擔,數字建模使用了設計院保存的原始圖紙作為基礎,恢復了這座建筑中蘇友好宮時期的全貌。研究基于數字模型,對比歷史照片,結合資料和文獻探析武漢展覽館的建筑風格。
(一)新古典主義的外觀和平面布局
武漢展覽館修建的重點在于體現紀念性和象征性,建筑以米黃色水刷石飾面,整體中軸對稱,主樓呈“凸”字形,兩翼的展廳向左右兩側環繞延伸。雖然沿用了俄國新古典主義建筑手法,卻沒有設立高高的尖頂,建筑是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主體結構以矩形為主,遵循新古典主義,運用古希臘、古羅馬的幾何圖形藝術,簡單明了;六根門柱做支撐,在柱式的形制和裝飾上改良了古典主義,矩形和簡潔的裝飾是主要的風格。
正門柱廊頂部以兩邊的紅旗簇擁中央的紅五星大型組塑。三段式,大屋頂,寬墻厚窗,回廊深長。穿過門廳向內,便是中央大廳即工業館,向左為農業館,向右為文化館,展廳平面同樣中軸對稱,軸線明顯,顯示出俄國新古典主義“十字”布局的影子。在此基礎上,左右兩翼館舍向前凸出,形成類似“巾字”的布局方式(圖1)。
(二)科林斯變體的門廊柱式
柱式作為一種建筑支撐形式,起源于古希臘,典型的希臘柱式有多立克柱式、愛奧尼克柱式與科林斯柱式,后經古羅馬繼承和發揚,形成塔司干柱式和組合柱式,共稱古典五柱式。
其中,科林斯柱式和武漢展覽館的門廊柱有相似之處,都建在階座之上,有柱礎、柱身、柱頭,柱身有槽紋雕刻,柱頭有植物裝飾且柱頭所占的比例較大,變化在于科林斯柱式的柱頭是個向四方延展的花籃形,柱身通常雕有24個槽紋,為的是與柱頭四面的數字四整除,柱礎是疊狀圓臺。武漢展覽館的門廊柱頭是“工”字形,其上雕有武漢花梅花,柱身正面有六條槽紋,正好是與正門六根廊柱對應,側面沒有,柱礎是切角方臺,方柱在古典柱式中是沒有的,是吸收了中國傳統柱式風格的方柱。正門廊柱間有連接結構,在柱頭和柱身之間(圖2),也不屬于古典柱式的范疇,而是中國柱式中的枋概念,類似額枋,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柱子上端連接與承重的水平構件。

武漢展覽館中央大廳的支撐形式,經過對比,可發現和北京展覽館、上海展覽館極為類似,都是半圓落地拱。拱的支撐結構和沿著拱的半圓而建造的弧形天頂在建筑中渾然一體,共同籠罩在中央大廳的上方,形成完整的圍合空間。
同北京展覽館、上海展覽館一樣,半圓落地拱以疊拱的方式支撐大廳的頂部承重,拱的兩邊依靠結構的弧形走向分為三層,每層的邊緣都不超過拱的范圍內。不同的是,展廳的第三層并排的拱洞中,設立的是與拱洞貼合的弧形落地窗戶,但這種四方開拱的形式,體現類似拜占庭風格的帆拱(圖3、圖4),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建筑風格的更替是在歷史建筑風格的基礎之上的。
武漢展覽館,原名武漢中蘇友好宮,是中國的四大中蘇友好宮之一,由蘇聯援助興建,成為兩國友誼的象征和文化交流的見證。然而,1980年代末期,由于結構損壞和地產開發,武漢展覽館被拆除,改名為武漢國際會展中心。重建工作直到1999年底才開始,耗時20個月,最終于2001年竣工。武漢展覽館的建成、拆遷和重建過程,深深烙印在老武漢人民的心中。其建筑風格受到了俄國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影響,中軸對稱的建筑立面,“十字”平面布局增改的“巾字”布局,古典柱式中科林斯柱式的變體,半圓落地的拱券支撐結構。此外,展館也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筑元素。例如將額枋、紅五星、花梅花等元素作為裝飾。武漢展覽館的建筑風格,反映了中國建筑歷史的多元性和文化的包容性,對其的研究也為后續的歷史建筑研究提供了案例和資料。


作者簡介
吳云松,男,漢族,湖北襄陽人,碩士,研究方向為展示設計。
曾一帆,男,漢族,湖南長沙人,碩士,研究方向為工業產品設計。
參考文獻
[1]曉默.歷史文化建筑的SOS─記于武漢展覽館被拆毀之際[J].新建筑,1995(4):40-41.
[2]李杰,許穎,吳莎冰,等.“數字重生”:武漢中蘇友好宮的再利用實踐[J].中國建設信息化,2021(15):74-75.
[3]劉軍.蘇聯建筑由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轉變(1950—1970年代)[D].天津:天津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