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移動文物作為重要的文化遺產,需要得到恰當的管理和保護。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可移動文物管理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本文通過探究藏品視野下的可移動文物管理策略,以提供更好的管理方法和措施,保護和傳承可移動文物。
關鍵詞:藏品視野;可移動文物;管理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多次就文物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博物館有很多寶貴文物,甚至“國寶”,它們見證了幾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文博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堅定了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決心。
可移動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移動文物管理是指對可移動的文物進行保護、管理和研究的一系列措施,藏品視野下的可移動文物管理則是一種以整體藏品為核心,綜合考慮文物的保護、管理、研究和利用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強調將文物作為一個整體來管理,而不是單獨對待每個文物[1]。因此,通過實行藏品視野下的可移動文物管理優化策略,可以更好地整合資源,優化管理措施,提高文物的保護效果和利用價值。
(一)文物保護的要求
可移動文物管理的優化,是通過采用科學的保管方法和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文物在保存、展覽、運輸和使用過程中的損壞和腐蝕風險,通過優化管理和系統保護,確保文物的長期保存和傳承[2]。尤其是近些年,國家將預防性措施放在文物保護工作的首位,提前干預,改善文物保護狀況,從而降低保護成本。

(二)文物研究的要求
可移動文物是研究和學術探索的重要對象。文物研究者通過優化管理,為研究文物提供更好的條件和環境。例如建立完善的文物數據庫和檔案,提供準確的文物信息和研究資源。優化管理可更好地保護文物的完整性,為研究人員提供可靠的研究材料。
(三)大眾教育的要求
優化可移動文物管理可為大眾提供更好的教育體驗。優化展覽和教育資源,可以使大眾更好地了解文物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同時,通過提供互動、參與、體驗等方式,提升大眾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3],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一)依照時代分類
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特征,在有文字記錄之前的人類社會的文物,即史前文物。史前可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如果再細化,可劃分為早、中、晚期。歷史時期可按歷史朝代分為不同的時期,如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這樣可以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文物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演變過程。
(二)依照地域分類
根據文物的出土地點或文化地域,將可移動文物資源分為不同的地域類別,通過地域分類,使人們對這一地域的文物有較全面的認知。如我國“宋代六大窯系”中的耀州窯,是宋代北方民間青瓷的主要產區之一,耀州窯興于唐,盛于宋,因唐宋時屬耀州治,故名耀州窯。又如絳州大堂出土的文物反映了古代絳州(今山西省新絳縣)州治所在地,區域出土了隋唐宋元明清各個歷史時期文物,而且數量多、種類全是絳州大堂考古發掘工作的一大特點。出土的文物實際上也反映了這一區域當時的社會狀況。古時絳州位居水陸交通的關鍵點,素有“水旱碼頭”之譽,是河東地區重要的商業都會、經濟中心、貨品集散地,歷史地位尤其重要,而絳州大堂是文物地域分類的重要標本,展示了這一地域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價值。
(三)依照類型分類
根據文物的類型和功能,將可移動文物資源分為不同的類別,如陶器、瓷器、金屬、織物、珠寶、木、竹、玉等。這樣可更好地展示不同類型文物的特點和價值。陶器文物包括陶罐、陶俑、陶壺等,展示了不同地區和時期的陶器工藝和裝飾風格。金屬文物包括金、銀、青銅、鐵、錫等,展示了中國金屬文物的精湛技藝和獨特韻味。
(四)依照主題分類


根據文物的主題和內容,可移動文物資源被分為不同的主題類別,如宗教藝術、戰爭文物、生活用品等。這樣可以更好地展示不同主題的文物在歷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性[5]。宗教藝術文物包括各種宗教雕塑、圣經插圖、佛教壁畫等,展示了不同宗教信仰的藝術表達和精神內涵。戰爭文物包括戰爭中使用的武器、盔甲、戰爭紀念品等,展示了戰爭對社會和文化的影響。生活用品文物包括古代的家具、餐具、服飾等,展示了不同時期和地區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習俗。新絳縣博物館館藏“清益盛成畫莊套印年畫‘鎮宅神虎’木雕版”,便是按文物主題分類的藏品。絳州木版年畫有1300多年的歷史,有極其深厚的社會根源和濃厚的文化底蘊。馮驥才先生曾評價絳州木版年畫:“品種齊全,題材涉及神像、戲曲、紙馬、嬰戲、美人、四條屏、窗花、燈籠畫、門聯等13種之多,手法繁多,印刷方式上有套版印刷和半印半繪,套色上有兩色和多色,并且刻版技術好,線條細膩,年畫內容所能體現的歷史脈絡清晰,是一項完整的民間文化遺產。”
(一)形成多面管理的可移動文物監測模式
在可移動文物管理中,監測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定期對藏品進行保管監測,包括檢查文物的存放環境、溫濕度、光照等因素是否符合要求以及文物是否存在損壞、腐蝕、蟲害等問題。通過監測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如調整環境參數、保護修復等,最大限度保證藏品的安全和完整性。對在展的可移動文物進行監測,監測內容包括展覽環境的溫濕度、光照等參數的監控以及文物在展覽過程中的保護狀況。根據檢測結果,及時調整展覽環境,保證文物在展覽期間不受損害,并且為觀眾提供一個合適的觀展環境。對可移動文物的運輸過程進行監測,包括在文物運輸前的包裝和保護措施以及運輸期間的溫濕度、震動等因素的監控。及時發現運輸過程中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證文物在運輸過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對可移動文物的使用過程進行監測,包括在展覽、研究、教育等活動中文物的使用情況和保護狀況。及時了解文物的狀態,如遭受意外碰撞、觸摸、盜竊等,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形成多面管理的可移動文物監測模式,這樣有助于提升管理水平,增強公眾對文物保護工作的認知和信任。
(二)構建特色性極強的文物資源體系
博物館的可移動文物資源是寶貴的歷史遺產,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可移動文物有部分來自考古發掘,這部分文物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如絳州大堂考古遺址便是具有獨特魅力和學術價值的文化旅游景區,結合考古發掘現場和成果,進行展示和陳列,向公眾展現了古絳州自唐至清歷代吏治文化。通過展覽、教育活動等方式,向公眾介紹考古發現的歷史背景和意義,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考古文物進行智能講解,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增強公眾對文物保護的認知度和參與度。在教育領域加強考古文物的教育和普及工作,培養學生對文物保護的興趣和意識。開設相關的課程和活動,組織學生參與文物保護、講解服務、線路導引等志愿者活動,讓他們親身體驗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和挑戰性。通過構建特色性極強的文物資源體系,充分挖掘、利用文物的價值,可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同時也能為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和機遇。
(三)提升博物館藏品數字化水平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化已成為博物館藏品管理的重要手段。采用高分辨率的影像技術,對博物館藏品進行全面、精確的數字化記錄,包括拍攝、掃描、測量等手段,將文物的形態、細節、尺寸等信息記錄下來,并建立相關的數據庫和檔案。建立完善的藏品數據庫,包括文物的基本信息、圖片、文獻資料等內容。優化數據庫的管理和查詢功能,方便博物館工作人員和研究者對藏品進行查找、比對和分析。利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技術,打造虛擬展覽和互動體驗。通過數字化的展示方式,讓觀眾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中欣賞和了解文物,提升觀展的沉浸感和參與度。通過建立在線學習平臺,提供與藏品相關的教育資源,如教學視頻、在線課程、互動游戲等,讓更多的人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和了解文物的知識。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博物館藏品的保護和安全管理進行監控和預警。安裝傳感器、攝像頭等設備,對文物的環境參數、溫濕度、光照等因素進行實時監測,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通過本文的探討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藏品視野下的可移動文物管理策略對于文物的保護和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優化管理可以提供更好的保護環境和條件,為文物的長期保存和研究提供支持。同時,優化管理也可以提高觀眾的教育體驗和參與度,促進文物的交流與合作。我們也要意識到可移動文物管理的復雜性和挑戰性,繼續研究和探索更加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策略。相信在未來的發展中,通過不斷改進和創新,可移動文物管理將迎來更加繁榮和可持續的發展。
作者簡介
劉媛媛,女,漢族,山西新絳人,文博館員,研究方向為文物博物館研究、文物利用。
參考文獻
[1]張君平.新時期博物館的文物保護策略探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3(9):236-238.
[2]王艷峰.淺談如何做好文物的保護與管理工作[J].中國民族博覽,2023(9):248-250.
[3]孫引龍.博物館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護措施研究[J].收藏,2023(3):125-128.
[4]付進林.淺談長汀縣博物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的思考[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21):47-50.
[5]夏婧瑤.文物保護建筑修繕設計與其藝術價值的融合[J].大眾文藝,2022(20):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