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懷慶是一位優秀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他的藝術作品中包含著濃厚的東方文化內涵和西方表現技巧,被評價為中國跨越現當代關鍵歷史時期的一位重要藝術家。本文主要從康定斯基的內在需要原則、內在聲音、隱性結構、綜合藝術等基本抽象繪畫理論角度來解讀分析中國傳統藝術中的結構美在王懷慶的手中實現的現代轉化以及王懷慶繪畫語言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價值,進而探索他的藝術理念和藝術追求。
關鍵詞:康定斯基;王懷慶;抽象藝術;解構主義
王懷慶是中國當代油畫界中非常具有個人藝術特色的一位藝術家,也是中國抽象藝術的一位代表性畫家,還是在繪畫作品中經常傳達中國歷史文化的畫家。他的繪畫語言前后發生了較大轉變。20世紀80年代后期,王懷慶開啟了對畫面結構、形式語言的新的思考與探索,他的老師吳冠中也對他后期探求獨特的繪畫語言有重要影響。幾何化的繪畫語言結合了西方抽象藝術文化、解構主義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等,重視畫面內涵精神的表達,作品題材也主要聚焦于中國傳統的家具和建筑形式。王懷慶的作品是“畫由心生”,他獨樹一幟的繪畫語言符號是他基于自身對中國傳統藝術美學的理解與崇仰。不可否認的是,民族文化對于王懷慶繪畫語言的形成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本文主要通過康定斯基抽象繪畫理論的基本范疇對王懷慶后期的繪畫作品進行欣賞,分析王懷慶的繪畫語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與文化價值。

(一)內在需要原則的含義
康定斯基所說的內在需要就是指藝術家所擁有的表達精神情感的沖動。抽象繪畫實際上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主觀感情的繪畫所進化的結果。康定斯基認為心靈與身體緊緊相連,通過各種可被肉體感知的媒介產生心靈的印象,喚起情感,然后形成藝術家的感受與物質媒介的聯系,導致藝術作品的產生。藝術家根據自己內心的所感所想形成繪畫語言或符號來表達自己,再根據內在需要的個性因素、時代的風格因素以及純藝術的因素,這三者相互交融,形成完整性的表達。從內在需要原則出發,是康定斯抽象繪畫理論的中心。
(二)王懷慶藝術風格的形成
王懷慶的父親是木工,自己對《天工開物》這本書也有濃厚的興趣,他重視中國傳統藝術中的形式與結構的美學、建筑布局、木工制造等,并且運用到自己的畫面當中,它以“分解—重組—結構”的步驟進行分析思考,在接受西方藝術思想的同時,融入東方文化元素,在這種條件下形成自然的創作情感,建立自己的語言符號,形成自我的風格體系。王懷慶處于中國現當代歷史轉型時期,對文化自省,擁有文化自信,藝術風格堅持根植于中華民族傳統。王懷慶繪畫風格的形成離不開三個要素:他對中國傳統的感悟,自身的成長經歷與時代的環境以及他對繪畫本質的思考。
一把明清時期的古樸舊椅子,激發了王懷慶思想的又一跳動。以粗重的黑色結構,展現出一種別具一格的東方韻味和氣質,黑色又常使人聯想到消亡恐懼的含義,往往被視為一種帶否定意味的色彩。王懷慶運用的黑色加上畫面的內容,似乎表達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與憂慮。這正印證了康定斯基所說的“凡是由內在需要產生并來源于靈魂的東西就是美的”,這里的“美”不是外貌美或心靈道德上的崇高美,是指任何事物對于自身精神產生的共鳴,是心靈上的感受,這種美的價值可以存在于任何事物當中,包括破的、丑的。
(一)內在聲音的含義
所謂“內在聲音”,從純繪畫的角度來講就是活躍在形式中的運動感、松緊力等類似的狀態。康定斯基以此為基礎,在其繪畫理論中對點、線、面、角度、顏色等擁有獨立內涵價值的繪畫元素進行了分析研究,運用繪畫元素的內涵意義表現畫面,表達作者的情感,接著繪畫元素經過作者的創作轉變成了符號,符號自然被賦予了應有的內涵,打上了作者的標簽,再依據符號的象征性和給人的視覺印象創造出一種氛圍感、一種隱喻性,形成作者自己的藝術風格。
(二)王懷慶繪畫的形式語言
如果要用幾個字來形容一下王懷慶的繪畫風格的話,那應該是“黑白抽象”,但他絕不局限于此。他的繪畫秩序感很強,總帶給我們一種神秘的東方氣質。他的畫面視覺效果明朗清晰又沉穩莊重,給人的記憶印象精簡概括又經典獨特,這主要得利于他在繪畫元素方面的考量運用。他的作品顏色純度高、對比大、色塊大,整體看來平靜又富有內涵,擅長把素材分解后又排列組合出點、線、面等形式感較強的結構畫面,《巢》和《知白》系列作品都能夠清晰完整地體現他對藝術本體的一種建構。康定斯基認為,陶冶精神的出發點就是研究色彩及其對人產生的作用。其中,“白”與“黑”是一組重要的對比關系,這兩種色彩可以造成畫面的明暗傾向。
王懷慶直接運用突出的色彩對比,加上他強有力的筆觸又承載著他的某些情感,這些都表現在色塊上,又刮又畫,但不拖泥帶水,擁有篤定的力道,最終畫面呈現出運動感、十足的張力和豐富的肌理效果。他的作品有一種脫離世俗、沉穩內省的氣質,使觀者產生一種感官上的享受,從而刺激大腦皮質層,生出精神上的愉悅。就像是一位大地的使者,讓人體會蒼茫、博大的氣度,形成畫面形式結構上“以理服人”、色彩表達上“以情動人”的效果。
(一)隱形結構的含義
康定斯基的“隱形結構”是他抽象主義繪畫的主導,他曾說過:“新的藝術旨在使符號變為象征。”他從幾何學的角度出發,對平面繪畫的諸多形態進行了元素分解,又賦予這些元素象征性的意義,用它們來表達畫家所希望承載的精神內涵。他主張的抽象構成方式就是由藝術家為主導對原有素材進行簡化遮蔽,然后截取本質,再進行歸納總和,最后形成個人符號,不機械地模仿客觀事物,更像是唯心主義的表現。這種繪畫構成充分地表達了畫家的精神內涵,使畫面具有更深層次的含義。

(二)王懷慶藝術的內在表達
王懷慶極其熱愛中國傳統藝術中的形式結構,他從中提煉出圖形幾何化的個人繪畫語言,這一點在中國傳統建筑藝術和木工制作加工上尤其明顯。他以“分解—重組—結構”的方法進行創作。幾何化的符號語言是由內到外的轉化,這些符號元素擁有一種“內在的力量”,這種力量產生的畫面效果,就是藝術家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涵。比如他把一桌一椅都拆成一個個零件,再把它們如禮花似的散開來,碎片紛紛躺在畫面上,構成榫卯結構的魅力,呈現獨特的形式結構語言,于精神層面延續了中國傳統藝術,并表現出當今時代風格。他深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熏陶,繪畫中的各個元素,如顏色、筆觸等,都為畫面增添了一分東方氣韻,巧妙地再現客體的風度韻味,又漸漸地融入主觀的思想情感,顯得生動別致,形成一種獨特的意境,用顧愷之的話來形容就是“傳神”。這恰好表現了王懷慶對于抽象與現實、精神與物質、內在因素與外在表現之間關系的藝術理念。
沃爾格林在《抽象與移情》一書中表示,藝術的絕對目的是作為藝術本質的形而上的實在,不以現實的目的和形式為限,一切藝術品都源于某種抽象的、普遍的概念。康定斯基論定抽象藝術是不表現任何具體客觀對象的,而王懷慶的作品正是利用某種形式語言寄托對偉大的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守護和惋惜。
康定斯基還提出了“綜合藝術”的理論,人們在追求藝術這種精神食糧的過程中,分出了許多的門類,他們各具特色,用自身特有的形式來表現情感,各藝術門類之間在審美上沒有根本的差別,只是表達的方法不同,但每一種表現都以非再現性、抽象和內在結構為宗旨,且各種藝術手段能夠任意聯合。
一件完整藝術作品的創造需要不同藝術的手段協作,在不同藝術門類之間作藝術手法的比較和相互借鑒是非常可行的。王懷慶在他的繪畫創作中表現了許多中國的傳統藝術文化,包括篆刻、剪紙、漢字、印章等,尤其是篆刻藝術,其作為一種符號性的、幾何化的元素參與到他的繪畫創作中,嚴謹又松弛。漢字的編排方式、經營位置、造型結構美以及中國傳統民間建筑結構中房梁形式的穿插之美,都為王懷慶學習和運用。這正是綜合藝術的體現,每門藝術都無可替代,它們獨有的力量可以相互配合,創造出更大的驚喜。
王懷慶受到西方抽象藝術影響后,不斷探索屬于自己的表現性繪畫語言,掌握藝術創作的個性特征,內容上汲取、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觀念性和自我意識,形成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風格和豐富的創作形式,堅定文化自信,很好地平衡了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形成了獨具東方意味的繪畫風格,在中國當代藝術上有重要的影響力。藝術的發展源于不斷的創新,正是因為有康定斯基和王懷慶這樣的人在為藝術的創新發展而努力,當下的藝術才能蓬勃地發展。

作者簡介
許湘,女,漢族,河北邯鄲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油畫。
參考文獻
[1][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藝術中的精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2][俄]瓦西里·康定斯基.康定斯基回憶錄[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5.
[3]王懷慶,吳靜.文化的平面與空間—王懷慶訪談[J].中國藝術,2008(2):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