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閆平的表現性油畫語言富有激情和張力,將西方現代主義手法與中國的寫意精神相結合,超越了對客觀事物的真實再現,進入寫實表現狀態。她追求情感的宣泄,深刻地審視內心,以此表達對生命的感悟,充分地展現當代表現性油畫語言的魅力。本文旨在分析閆平作品中表現性語言的形式要素及其關系,挖掘其在創作過程中對形式要素的表達與創新。
關鍵詞:閆平;表現性語言;形式要素
閆平是我國比較有影響力的女性學院畫家,其繪畫語言富有鮮明的表現性特征,嘗試將可以引起想象的圖像,融入富有抽象性表現意味的語言形式中,表現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感受。她對現實的敏銳感覺、視覺洞察力和對藝術的無限想象力,使其能夠巧妙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將生活與藝術、理想與現實融為一體。她擅長將人物、靜物和風景組合起來,注重探索畫面形式,強調色彩的高飽和度,常以流動奔放的筆觸和豐富的色彩,靈活地運用各種語言形式要素,創造富有視覺張力和音樂感的語言形式。盡管長期身處學院專業教學中,她卻走出一條個性化創作道路。
閆平的表現性語言富有激情和張力,既借鑒了西方野獸派的手法,呈現表現主義傾向,又融入了中國美學理論和繪畫觀念,表現出意象性特征。她巧妙地將造型、色彩和筆觸等各種視覺元素進行夸張,強化形象特征,增強畫面的表現性意味,以抽象化的色彩表現,傳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通過筆觸不斷變化,使畫面更加靈動,充滿生命力。
(一)簡潔、夸張的造型
閆平在創作中追求客觀事物的主觀表現,注重形式語言的表現性。無論是人物畫、靜物畫還是風景畫,還是人物、靜物與風景的結合,作為表現主觀世界的情感符號,都以非常態的比例和尺度,將人物或花束的姿態和形象輪廓進行適當的變形,表現出簡約、松動和幾何化特點,使其更具典型性和形式美感。閆平的表現性語言,對造型的表達注重歸納和概括,通過不同色塊的對比表現形體和營造整體結構,而造型上的松動和自由恰恰是為了增強視覺的表現力。她的作品《唱戲的人》,展現了演員在后臺做準備的場景,畫面中心有兩個人在進行練功、排練,左邊一個男人在為之伴奏,近處的伶人和其后面的伶人擺出自己的動作,遠處的人在作裝扮,展現出演員們“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艱辛努力。畫中所有的物象都趨于概括,注重整體效果和氛圍的營造。對主體人物的形體使用放大、整體拉長的處理方式,占據了絕對的視覺中心,背景的演員則模糊了很多細節。畫面中近處的物象表現較為簡潔,弱化了遠處的物象,突出了畫面的主體。
(二)沉郁、凝重的色彩
色彩在閆平的畫面中尤為重要,其強烈的東方式野獸派手法,極具視覺表現性特征。她強調色彩的主觀表達,通過頻繁使用沉穩、凝重的色彩,以鮮活的補色創造出生動的畫面效果。她熱衷于尋找色彩的無限可能,對色彩、色塊進行提煉和歸納。對色彩的表現并非簡單地將自然色彩抽象化,而是將客觀色彩進行微妙的改變和組合,從而使畫面更具藝術感染力。在《母與子》系列作品中,通過表現以向日葵為主體、人物為點綴的內容,使用淡粉色、灰紫色、藍綠色、黃綠色等色彩,通過冷暖對比,傳達出熱情洋溢的情感狀態和深沉的思想內涵。這些色彩組成的形式關系雖然是現實生活中常見的情景,卻給畫面增添了一種夢幻般的氛圍。巧妙的色彩對比和明確的形式構成,使畫面變得更加生動、充滿活力。在色彩的主觀處理上,不僅是對自然色彩的超越,更是一種深層次的情感表達。
在作品《青莊稼》中,通過灰色背景與近景的藍綠色對比,形成色彩的滲透性。場景是一位母親抱著孩子置于畫面左下側。她運用鄰近色彩的變化,將濃厚的生活氣息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每一色塊都經過精心構思和安排,通過色彩的變化和明度對比使畫面富有層次。在人物的塑造上用粉色表現褲子點綴綠色的莊稼,藍色的衣服又與莊稼的綠色相互呼應,整幅畫面呈現出二維的空間感。
(三)寫意、直抒的筆觸
閆平作品中的筆觸,奔放、有力而堅定,她說:“我就是用筆觸表達一種信心,一種人生的感覺。”①她從西方繪畫中汲取經驗并結合本土繪畫的寫意性,在筆觸上追求一種特殊的意味,特別是線條的表現,有強烈的“書寫性”特征。在作品《花兒,明年還是一樣的開》(圖1)中,運用筆觸的粗細、曲直、厚薄和隨意性等變化增強畫面的趣味性,渲染畫面氛圍,用靈活的筆觸來勾勒花朵和瑣碎的小物件,對桌子上的布面和地面的大塊面則以平鋪表現其平展的感覺,而背景則使用粗獷奔放的筆觸,令畫面既錯落有致,又充滿張力,給人一種活躍感。同時,畫面中點狀和線狀的筆觸與不同形狀大小的平面相互呼應,創造了復雜多樣的語言節奏,增加了畫面的動感。閆平善于以粗糲、凸起的筆觸,形成明顯的肌理感和斑駁感,呈現出作品鮮明的形式感。除此之外,在桌布和地板上采用直線刮痕來打破單調的平面。這些不同筆觸的處理方式提升了整個畫面的視覺效果。
在閆平的藝術創作中,其表現性語言的形式要素之間存在一種特殊的關系,它通過渾厚的色塊和跳躍于畫面的深重線條呈現出來。各要素形成的表現形式及組合方式體現了平面化、抽象性的語言特點。這往往是她在審視客觀物象之后,把內心對客觀事物的深刻領悟和真摯情感轉化為具有形式美感的表現性語言而實現的。
閆平之所以能在眾多畫家中脫穎而出,在于創作時不是單純把自然形態真實地再現,而是注重表現內在的情感,尤其是其沉郁、凝重的色彩與寫意、直抒筆觸的交融,并將造型加以提煉。她的作品不單是側重于造型、色彩或筆觸等某一個形式要素,而是在作品中將各要素互相配合,充分發揮各自的效力。在她的作品中,簡潔、夸張的造型增添了某種詩意的暢想和形而上的意味,其個性化色彩不僅帶來了視覺美感,還傳達出個人對生命的深刻感悟,有力的筆觸則體現了堅強的個性和堅忍的意志。
在《蘇州評彈之二》中,整體基調和用色是沉穩的,但從細節上看,用了土黃、褐色、墨綠色等色彩,其變化較為豐富,造型則通過線性關系表現畫面結構。通過色彩的冷暖變化,增強了畫面層次感。人物膚色、服裝的顏色與場景和其中陳列的物品形成呼應,使畫面效果和諧統一。畫中所有物象簡約、生動的造型,不僅能夠增強色彩的表現力,還擺脫了形體對色彩的束縛,閆平一直在創作實踐中清楚地認識到色彩與造型的相輔相成關系,對之處理更傾向于以“寫”的方式表達。正是這種處理方式使得她在藝術表現方面達到了表現性語言的高度。
閆平表現性語言中的線條是感覺性的,筆觸是有力度的。線條的安排是從客觀對象中抽離出來的,具有形象化特點,且富有強烈的節奏感,每一根線條都像是跳動的音符,與畫面中的其他要素形成鮮明的對比,并運用筆觸的變化和排列使畫面張弛有度,線條和筆觸在畫面中相互貫通,共同構成了作品視覺語言的節奏。她對色彩的使用自由灑脫,筆觸隨著不同形象的結構或擺或掃,有時急促,有時舒緩,有時剛勁,有時柔和。線條在曲直、虛實、厚薄以及縱橫交錯等方面呈現出多重變化。不同的筆觸處理方式賦予了線條在作品中的豐富變化和表現力。另外,通過改變筆觸的密度和用力的程度把握畫面的節奏,在線條的虛實處理上體現層次,以此詮釋她的萬千心緒。

在《我的青春小鳥依舊不回還》(圖2)中,整幅畫面以灑脫的用筆、潤澤的色彩,呈現青春序曲。夸張的動勢與海浪的狂卷,海鳥的佇立與飛翔構成交響曲般的旋律。閆平運用大氣有力、豪放自然的筆觸形成靈動粗獷的線條,表現了充滿生命激情的主題。在畫面中,對于人物的肌膚、海鳥和大塊面的背景,采用了較為平緩的筆觸,而人物衣服的褶皺和背景中復雜多樣的線條則使用流暢奔放的筆法,形成了一種錯落有致的效果,在虛實、曲直和松緊度上呈現多樣化的表現。從整體構圖來看,畫面中的女孩造型以水平線與男孩的三角形姿態形成對比,構成主體形象在畫面中心的交匯,為整個畫面提供了堅實的“骨架”,營造了一種朝四面延展的感覺,增添了畫面動感和張力。從局部來看,畫面中那些舞動的線條展現出明顯的“書寫性”,給人隨意勾勒的感覺,然而卻是畫家精心經營的結果,它們好似在和畫中的男孩、女孩一起舞蹈。此外,通過不規則的筆觸和漸變的色彩,創造出不同的肌理和層次感,使作品更加鮮活和觸感十足。
閆平的油畫藝術創作,一直以來以表現性語言進行抒情表現,體現了她創作語言的個性化特征和寫意性、抽象化表現意味,展現了獨特而精熟的藝術技巧和創作風格,在創作中,她將中國傳統繪畫的寫意性和西方表現性語言相結合,反映了對繪畫創作的獨到見解和情感體驗。閆平的藝術創作雖屬寫實表現,但在造型、色彩和筆觸的表現上都不同程度地擺脫了對客觀物象真實的再現,這是對造型進行提煉、強化色彩與筆觸表現的結果,在畫面中追求色彩與筆觸的豐富多變,造型上比較簡約、松動,呈現出寫實表現的特征,并持續不斷地在這條道路上探索,形成了成熟的表現性油畫語言風格。
閆平作為女性畫家,決定了其與男性畫家不同的生命體驗和思維方式,女性的情感更加細膩,加上自由的個性,使其畫面充滿激情和生命力。其次,她將表現性語言各形式要素相互融合,彼此滲透,共同營造出特定的視覺效果和情感氛圍,使作品充滿動感和空間感,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情感共鳴。
閆平堅持探尋繪畫語言形式更多的可能性,以抽象性意味的表現性語言形式,創作出了飽含深情、自由灑脫的繪畫風格,她的作品體現了其人生價值和對幸福生活的理解。總之,她在創作中追求表現性語言的“繪畫性”,通過形式要素及其表現力的創新,將其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相連接,傳達內心的真實感受和強烈情感,不僅體現了她的藝術個性,也使其藝術語言尤為豐富,呈現富有生命力的語言面貌。

作者簡介
張鴻博,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繪畫藝術。
胡玉森,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油畫藝術語言創新理論與實踐。
參考文獻
[1]王克舉,閆平.色彩印象語言/油畫語言研究[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
[2]丁寧.西方美術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3]閆平.驚蟄—閆平油畫藝術探究[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2.
[4]王立民.風景油畫中的表現性語言[D].長春:吉林藝術學院,2010.
注釋
①王靜:《牡丹亭下女兒香—閆平·劉曼文談話錄》,《東方藝術》,2009年第19期第50-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