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戰時期,延安木刻家們運用不同的形式法則,增強畫面的渲染力,形成了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風格。文章受沃爾夫林的藝術風格學理論與阿恩海姆心理學理論啟發,對延安木刻場景中的開放與封閉形式進行分析。封閉的構圖形式,展現出對稱、穩定的視覺效果,讓人感受到抗戰時期延安地區人民生活的安逸。開放的形式則更具動感,讓人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人民在戰爭中的艱辛。
關鍵詞:抗戰時期;新興木刻;封閉式構圖;開放式構圖
封閉性構圖注重畫面的平衡和穩定性,將畫面中的各個元素有機地組織在一起,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它通常采用對稱、均等和穩定的布局,營造一種安定、沉靜、嚴謹的氛圍。觀看時會有一種內斂和安定的心理感受,仿佛與外界隔絕開來,專注于畫面的內在世界。在延安木刻中,如果需要表現一些靜態、莊重、嚴謹的主題,人們常常采用封閉的構圖形式,如紀念性場景、人物肖像等。
(一)水平式與垂直式構圖
1.水平式構圖
水平式構圖的特征在于主線與畫框上下邊線平行,形成穩重且富有張力的視覺效果。水平線在木刻作品中起到關鍵作用:傳遞平靜感、展現平坦開闊、強調寬廣和延伸感,抑制畫面的躁動情緒,起到平衡作用。吳耘的《麥收的季節》是一幅以“秋收”為主題的精美敘事圖像,生動地描繪了一群正在辛勤收割麥子的農民。畫面中的地面、石頭以及背景的天空都反復出現了橫向的水平線,在視覺上產生了水平方向的動感,與畫面中以垂直線條表現的人物和麥子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增強了收割麥子時交替運動的節奏感,反映了抗戰時期延安祥和景象的一角。
2.垂直式構圖
構圖中與畫框左右線平行的線稱為垂直線。垂直主線在木刻中通常起三種作用:表現高聳、剛直、挺拔的性格;表現莊重、肅穆、悲壯的情感;表現秩序、嚴肅和呆板的氣氛。以江豐的《國民黨獄中的政治犯》為例,作品生動描繪了六名遭國民黨政府殘忍關押的共產黨人和一名冷酷的看守。畫面上方以醒目的大字點明了作品主題:“堅壁和重門,鐵窗和鐐銬,鎖得了我們的身,鎖不住我們的心。”畫面中的人物皆以挺拔的姿態站立,垂直的線條帶來了向下的力感和靜止的穩定性。多處平行的人物加上他們握拳、挺胸昂立等身體語言,讓畫面呈現莊重、肅穆的效果,體現了共產黨人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和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
(二)向心式引導
向心引導是將畫面元素朝中心點匯聚,突出關鍵或視覺焦點,常將主體布置在中心,或由線條、人物目光引導,從而強化主題,使視線更聚集。彥涵創作的《來了親人八路軍》(圖一)中,描繪了八路軍被百姓簇擁著的情景。畫面中,百姓的手和目光把我們的視線引向八路軍,八路軍由此成為作品的視覺中心。在力群于1945年創作的《幫助群眾修理紡車》中,以修理紡車的士兵為中心點,士兵身穿八路軍制服,專注地修理著一臺破舊的紡車。四周的人民群眾將其包圍,他們或站立或坐下,展現了軍民之間深厚的感情和緊密的聯系。
(三)均衡布局法則
均衡的布局是讓畫面產生封閉性的途徑之一,視覺上有保持畫面穩定性的效果。均衡的布局在延安木刻中多用于表現積極美好的主題思想。木刻家在構圖時為了視覺穩定,需考慮位置、力感、量比等多種因素,使總體結構的力量和畫面重心相一致。延安木刻中極少出現絕對對稱的情況,通常是在對稱結構中作局部變化。正面肖像木刻是這一類型的代表。如王式廓的《毛主席像》,人物以正面朝向觀眾的方式居于正中間。對毛主席神態和表情的精準刻畫,展現了其睿智且沉穩的領袖氣質。在延安木刻藝術中,還有非對稱的均衡布局,部分作品的左右兩邊在形體的數量和大小上保持著均衡,但造型上卻富于變化。這種布局的代表作有王大化的《蘇聯紅軍押解德寇》和《游擊隊》。這兩幅作品都巧妙地運用了非對稱均衡布局,通過破解傳統的對稱格局,營造出一種均衡之勢,使得畫面更加生動靈活。
(四)舒緩的節奏之美
節奏韻律是藝術形式美的重要元素。繪畫中的節奏是在追視構圖時人眼中反復出現的形象交替畫面,元素間規律化的強弱、長短變化刺激著視覺。延安木刻版畫中封閉構圖的畫面具有舒緩的節奏感和整齊的秩序美。在具有民族風格的《豐衣足食圖》中,父母和孩子的身高形成了起伏有致的節奏感,而背后的糧食籮筐則以一種平緩的方式弱化了這種起伏。籮筐的編織線條與糧食顆粒的疏密有致、人物位置的安排均衡協調,這些元素共同構建了一個整齊劃一、和諧寧靜的畫面。舒緩的節奏更烘托出豐衣足食的主題,展現了春節來臨之際,共產黨領導下的延安農民家庭豐衣足食的幸福氛圍。
開放性構圖強調畫面的動態,通過打破畫面邊框、使用透視法和多視點等方法,將觀者的視線引向畫外,產生更加寬廣、深遠的視覺效果。開放性構圖往往給人以自由、活潑、靈動的感覺,使觀者能夠感受強烈的空間感和運動感。延安木刻的開放構圖多采用曲線式與斜線式構圖制造出動勢,使畫內與畫外產生聯系。為使畫面產生動感的同時又保持統一,木刻家們會以對比的方法協調畫面,這樣的方式一定會使畫面產生節奏的美感,在內容上表現一些動態、活躍、富有激情的場景,因而通常采用開放的構圖。

(一)曲線式及斜線式構圖
1.曲線式構圖
延安木刻常用曲線構圖和斜線主線來增加開放性和動態感。自由曲線呈現圓潤、輕盈、流暢的特點,給人和諧舒適的感覺。帶有棱角的幾何形曲線會制造緊張的氣氛,具有韻律感曲線在延安木刻中被廣泛運用來增強表現力和感染力。比如張望的《八路軍幫助蒙民秋收》和豐中鐵的《冰天雪地的抗日游擊隊》都采用了“S”形構圖方式,畫面充滿了流動的美感。兩幅畫面中的線條曲折起伏,將畫面分為近景和遠景,形成了深遠的空間感。在彥涵創作的《狼牙山五壯士》木刻連環畫之六中,山崖由斜線和曲線共同構成了一個幾何形曲線,凸顯了其挺拔、兇險的特性。山體的結構主要由鋸齒狀的幾何曲線構成,人物的排列猶如一條下墜的弧線,形象生動地表現了稍不注意就有跌下懸崖的風險,這樣的形式帶給人心理上強烈的緊張感。
2.斜線式構圖
構圖中直線與畫框邊線不平衡,形成斜線式構圖。斜線式構圖可表現動感、不穩定、運動方向和速度,邊線有強烈的動感和眩暈感,常被用于延安木刻來表現戰斗場景。如師群的《血戰青紗帳》中,藝術家生動地捕捉了戲劇性的瞬間,中間的八路軍士兵揮舞著武器,準備給敵人以致命一擊,位于左邊的八路士兵緊握長矛,目光堅定。敵人則因為驚恐和無力而身體傾斜,已然失去平衡。中間的八路軍士兵與日本士兵的位置和姿態形成了一個倒三角形,凸顯了敵人在戰斗中的劣勢。這幅畫作成功地刻畫了抗戰的激烈和殘酷,以及抗日先輩們的堅決和勇氣。
(二)向外延伸式引導
開放性構圖中,畫面的主線條會具有向外的運動感,觀者視線追蹤線條的流動方向能夠誘發觀者想象畫面之外場景。在沃渣的畫作《把牲口奪回來》中,近景的羊群擁擠著向左下角方向移動,有些羊只呈現了部分身體,讓人感覺它們即將沖出畫面。中景的道路呈“C”形的曲線,進一步增強了畫面向后延伸的視感。順著視線,可以看到左邊的人群前赴后繼地奔向爆炸處,而右邊的人物手的方向和身體都朝向著爆炸處,這些元素引導觀者看向遠處手榴彈爆炸的瞬間。手榴彈爆炸的瞬間呈現向上的放射性直線和“S”形的曲線,受驚的馬姿態也向上,具有強烈的動蕩感和向上升騰的開放性視感。
(三)對比調和法則
自然界的物體是以復雜的對比關系構織于一起互相襯托地顯現著。單純與繁雜,運動與靜止,因此,對比是事物矛盾的呈現。延安木刻開放的構圖中,通常用對比的方式打破平衡的畫面,獲得開放的縱深感。延安木刻的對比不是無秩序的混亂對比,而是有規范、有組織地在統一制約的前提下協調對比的刺激感。
在劉蒙天的《紅軍強渡大運河》中,船只沿河水向右流動形成反“C”形狀的構圖,突顯了畫面的動態效果,強調了船只在河流中的速度和航向。對河水與懸崖的描繪采用了扭曲的線條,更能突出水面的波動導致船只上的人們搖搖欲墜,將運動感與險峻完美結合,使觀眾感受大運河的雄偉與險要。主體物的線條粗細、黑白對比鮮明,使得畫面更加生動有力。背景以細密的斜線條表現具有阻力的風雨,與曲線相呼應,既中和了過于強烈的扭曲感,又增添了畫面的艱難險阻之感。
(四)躍動的節奏之美
封閉的構圖節奏,著眼于疏密間隔的節奏變化。在開放的延安木刻中,構圖的形體大小、長短、疏密、聚散、高低起伏等排列產生較強的節奏感。沃渣的《紅星照耀中國》(圖二),排列的人物形象相似,為表現透視的效果,畫面由近及遠,按照一定比例漸次變小,流暢而有規律,在遞減的變化中有統一的秩序,使觀者感受到沖擊。劉峴的《雁翎隊》,劃船的隊伍排列具有跳躍、短促的節奏變化,岸邊的蘆葦線條交錯,幾棵高大的樹木,豐富了起伏的節奏感。
延安木刻版畫,是中國抗戰勝利的輝煌篇章中濃墨重彩的一頁。木刻家們運用不同的構圖形式,增強畫面的渲染力。封閉的構圖形式,展現出一種對稱、穩定的視覺效果,猶如一個安寧的小世界,讓人感受到抗戰時期延安地區人民生活的寧靜與安逸。開放的形式則更具動感,猶如一幅躍動的畫卷,讓人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人民在戰爭中生存的苦難與艱辛。它以豐富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抗戰先輩不屈不撓的精神力量。不論歷史如何更迭,后人都將傳承賡續偉大的抗戰精神。

作者簡介
崔悅,女,漢族,湖南長沙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美術史論。
參考文獻
[1][瑞士]海因里希·沃爾夫林.藝術風格學美術史的基本概念[M].潘耀昌,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孟沛欣,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
[3]蔣躍.繪畫構圖與形式[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4]李小山,鄒躍進.明朗的天:1937—1949解放區木刻版畫集[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