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雕藝術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是中國藝術領域中尤為珍貴的部分,它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隨著歷史的發展,傳統玉雕工藝不斷呈現新的特點和藝術風格,豐富了玉雕工藝的美學內涵,體現了人們對美的不斷追求。基于此,對玉石雕刻工藝產業化發展機遇與弊端進行分析,對玉石雕刻工藝產業化發展面臨的問題進行挖掘,再對玉石雕刻工藝創新進行介紹,最后對玉石雕刻產業發展路徑進行優化。
關鍵詞:玉石雕刻;工藝創新;產業發展
作為歷史文明的精華體現,玉石雕刻技術歷經了漫長的歲月得以延續。然而,由于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較慢且受全球化的沖擊,其進步受到了一定的阻礙。創新被視為推動發展的首要驅動力,我們需要將其置于國家的整體戰略核心地位,持續推動包括理論和制度改革在內的各種形式的創新,使創新成為整個社會的普遍現象。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當前狀況并對玉石行業的發展做出探討及提供建議。
(一)玉石雕刻產業化創新發展機遇
從玉石雕刻行業的整體發展情況來看,在自身穩定發展的過程中,要做到合理順應時代創新趨勢,為行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從文化體系建設的角度來看,文化產業體系自身的建設與政府部門的意見存在緊密的聯系[1]。在此背景下,為了最大限度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創作者可以大膽嘗試跨界合作,與科技、設計,甚至是其他文化領域進行對話,為玉石雕刻注入新的靈感。這種創新路徑不僅關乎產業的發展,更是社會共同體對美、對文化認同的探索與表達。此外,當前快速發展的信息化技術也可以為玉石雕刻產業的發展高度賦能,進而夯實玉石雕刻產業的現代化建設。以寶玉石行業為例,經歷了長期的發展后,消費者對寶玉石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寶玉石行業的再發展,無形之中為玉石雕刻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機遇,促使玉石雕刻產業在自身穩定發展的過程中尋求創新發展的新思路[2]。
(二)玉石雕刻產業化發展的弊端
從玉石雕刻的本質屬性來看,其被劃入傳統行業范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傳統觀念的制約,玉石雕刻產業在面對新發展機遇時暴露出一定的弊端。具體體現在:盡管當前玉石雕刻產品的產品線十分豐富,并且品種十分多樣,但是大批量假冒偽劣產品的出現對這個行業產生了沖擊,對玉石雕刻產業的良性發展造成了阻礙,更有可能對玉石雕刻產業現代化發展的進程造成負面影響[3]。另外,從整體上來看,我國對于文化產品的消費能力處在較低水平,消費者對于玉石雕刻產品的態度整體上是以收藏把玩為主,由此對于產品形式的擴張形成了極大的限制。最后,學者沒有對其內在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研究,由此導致其文化價值遭到削減,進而影響了玉石雕刻產品在創作過程中的創新[4]。
(一)可持續發展規劃
從玉石雕刻的主要工藝來看,目前有兩種主流的雕刻工藝,一種是零散的全手工操作,沒有自動化機械的介入,但是手工作業的方式對這類型產業的發展形成了極大的阻礙,導致產業的閉塞性極高,難以對外開放;另外一種工藝就是手工與機械結合,切割、拋光的工作一般由機器完成,對于一些細小空間內的雕刻作業,仍然由手工來完成,作品《貔貅》和《消逝時間》就是這樣。縱觀當前玉石雕刻產業這兩種工藝模式,整體規模都較小并且與家庭作坊十分類似,難以將新的生產技術應用到玉石雕刻領域。此外,一些擁有豐富玉石雕刻經驗的工匠,雖然對于基礎玉石雕刻工藝十分了解,但對于其他工藝的知識則十分欠缺,由此直接對玉石雕刻的工藝革新造成阻礙,進而影響了玉石雕刻產業結構的構建[5]。除此之外,相關部門對玉石雕刻產業發展不夠重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玉石雕刻產業一直缺少統一的規劃,例如雕刻技術引進、玉石人才引進、研究玉石資源的可持續性,以確保產業的長期發展,包括對礦產資源的管理、保護、再生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在思考和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遭遇挑戰,但也會發現機遇。玉石雕刻工藝的創新與產業發展是一個復雜而富有活力的領域,需要各方共同參與,共同推動。
(二)缺乏專業人才
從專業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目前,我國高校開設玉石雕刻課程的數量較少,并且玉石雕刻專業現有的人才培養制度針對性不強。從現有的玉石雕刻從業者體系來看,多數玉石雕刻從業者都選擇到一些培訓機構提升玉石雕刻能力,但就實際效果而言,這種培訓方式過于單一,并且培訓內容也過于單薄,整體上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由此培養出的人才往往不能夠滿足玉石雕刻產業現代化發展的實際需要[6]。此外,在玉石雕刻企業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受到特有產業結構的影響,大部分的玉石雕刻作業都是在家庭手工業的模式下完成的,其雕刻技術也是世代相傳。這種模式與現代的人才培養體系相脫離,并且此類玉石雕刻從業者受困于現有的工藝技術,無法實現對玉石雕刻工藝的創新。
(一)突破雕刻技藝局限
對于現代化的玉石雕刻工藝創新而言,在對工藝進行創新的過程中,要立足于傳統題材,將現代審美及傳統元素有機融合起來,同時將傳統藝術中的精雕細作融入其中,根據現代玉石雕刻愛好者和消費者的審美特點和喜愛的題材,在積極探索創新的過程中對玉石雕刻技藝的價值進行充分展示。筆者的作品《靈感之花》就是如此,將個人對大腦思考的理念巧妙融入玉石雕刻,將人類腦部的輪廓與花朵的輪廓進行糅合,通過俏色的雕刻技藝呈現對自然材料的思考。該作品使用了上乘的玉料進行雕琢,作品表面的紋理十分精細,具有極強的潤澤感。同時,雕刻者在作品線條的設計上下足了功夫,觀賞者能夠簡單明了地看出玉石雕刻作品所傳達的信息[7]。
(二)注重情感表達


對于玉石雕刻作品的創新而言,在創新設計的過程中,將其與情感表達進行有機結合是十分關鍵的,并要在玉石雕刻過程中提升對于情感表達的重視度。玉石雕刻作品的情感表達主要是通過展示任務狀態來實現,同時在設計及雕刻過程中將設計者的情感思維融合,在展現設計者自身理念的同時,更能大幅提升玉石雕刻作品的質量[8]。對于雕刻工藝和設計理念而言,應盡可能保持二者共生共存,為玉石雕刻作品的情感表達提供保障,進而最大限度彰顯玉料的美感及潤感,結合巧妙的色彩及光影運用,充分展現玉石雕刻作品的文化價值及審美意蘊。
(一)加強部門聯動,明確資源現狀
在大力推進玉石雕刻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相關部門需要明確玉石雕刻產業發展方向,同時對我國現有的玉石資源進行系統且全面的調查分析,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玉石雕刻產業,提升現有的玉石利用率。玉石資源豐富多樣,基于此,應組建一支具備高水平、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對一些玉石儲量較大的地區進行深度研究,從提升開采技術和玉石資源利用率的角度出發,開展深度的地質調查,為后續玉石雕刻產業發展及玉石資源的開采提供科學參考,同時為玉石資源的保護夯實基礎。在對現有玉石資源儲量有了清晰的認知以后,還應對不同的玉石資源進行特征分析,針對不同的玉石種類確定不同的開采技術,在避免資源浪費的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玉石資源的利用率。除此之外,相關部門還要對市場需求進行考量,依靠科學論證的方法對玉石雕刻產業進行合理規劃,根據玉石雕刻產業的市場需求確定玉石的大致開采量,在充分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也滿足了玉石雕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9]。
(二)技術創新和引進數字化,改善傳統工藝模式
對于玉雕行業來說,應立足精細化發展理念,積極引入創意設計元素,為玉雕工藝的整體創新作出貢獻。對于玉雕產品來說,可以從題材選擇的角度融入新的發展理念。在對玉石雕刻產品進行設計時,應將創新創意結合起來,將合理的布局與巧妙的構思進行有機結合,使用新穎的方式呈現玉石雕塑產品精致的創新理念,同時與其他藝術門類的優秀成果進行糅合,調查和分析新的科學技術在傳統雕刻領域中的應用,在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時保證雕刻產品的質量。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設計、生產和市場營銷,促進傳統雕刻的數字化轉型,避免雕刻原材料的浪費,強化雕刻傳統技藝的傳承,使玉雕行業不斷創新。
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傳統玉雕的產業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通過產業化發展,可以實現對這一藝術的傳承,充分發揮玉雕的歷史價值和審美價值。本文分析了傳統玉雕的美學內涵以及產業化發展的問題和發展趨勢。在這個關鍵的歷史節點上,我們需要以開放的心態擁抱創新,同時保持對傳統的敬畏之心。只有通過這種平衡,我們才能在保持獨特性的同時,賦予玉石雕刻工藝更為廣泛的生命力。藝術家、設計師、工匠和產業領袖們將在共同的奮斗中推動玉石雕刻工藝的前行。通過借助新的材料、工具和設計理念,我們能夠開辟出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使玉石雕刻不僅停留在傳統的審美層面,更能走向世界舞臺,成為當代藝術與工藝的瑰寶,充分發揮玉石資源的經濟效益,延長資源開采周期,滿足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

基金項目
江蘇省高校哲社課題“雕刻人才現代雕刻工藝傳承與創新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2SJYB1568)。
作者簡介
林陳黃,男,漢族,江蘇蘇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雕塑、雕刻和公共藝術。
參考文獻
[1]于曉光.玉雕素活工藝設計的發展及創新思考[J].天工,2019(1):82.
[2]郭婷婷,付堯.混合現實技術下傳統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思考[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21):96-97.
[3]陳石清.淺談中華傳統文化玉石雕刻的傳承與創新[J].神州,2019(30):32.
[4]丁豐潮.淺談玉石雕刻技藝的創新與發展[J].神州,2019(24):66.
[5]孔悅.創新成為當代中國玉石雕刻行業發展的主流[J].中國寶石,2006(4):88-89.
[6]胡曉鐘.傳承玉石文化推動產業發展:龍游縣職業技術學校玉雕作品展[J].職業教育,2016(8):74.
[7]楊少華.沙灣玉石文化產業凸顯商機[N].新疆日報(漢),2015-08-15.
[8]張媛,孫新波,張浩.文化賦能企業國際競爭優勢構建研究—TTF高級珠寶中國文化資源的創新應用之道[J].管理學報,2022(11):1577-1587,1647.
[9]梁文思,梁文峻.獨立學院玉雕課程的雙軌制教學模式探索與應用—以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玉雕課程為例[J].寶石和寶石學雜志(中英文),2021(2):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