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悲劇這一術語萌芽于古希臘時期。早在幾千年前,人類就在對生存狀態的抗爭以及對自身價值的肯定和關懷中孕育出一種悲劇精神,并且這一概念在經歷了不同階段的發展與演化后發展出種種優美而崇高的精神。拉斐爾前派誕生于19世紀中葉的英國。當時資本主義經濟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工業革命的飛速發展使得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社會經濟逐步提升,人民的心理狀態卻逐漸失衡。拉斐爾前派成員們的作品最先展現了當人類的自主精神與自由活動被社會現實和政治規則所束縛時,社會群眾憂郁惆悵的精神世界。故而拉斐爾前派的藝術作品也不可避免地帶有抗爭、發泄、虛無等悲觀主義的色彩。
關鍵詞:拉斐爾前派;悲劇性題材繪畫;呈現方式

氣氛烘托是藝術創作中常見的形式,不僅在美術中應用頻繁,在文學、音樂、戲劇、舞蹈、影視等眾多藝術形式中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美術創作中,氣氛的營造是各種題材和形式的美術創作所離不開的。尤其是在悲劇性主題的藝術創作中,為了表達悲劇性主題,對于畫面氣氛的把控是不可避免的一項工作。在羅塞蒂的作品中,氣氛的烘托貫穿始終。《白日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畫面中有一位身穿綠色衣服的女子,在一棵枝葉茂密的大樹下,她脖子修長,嘴唇豐厚,神情黯然。她的頭微微抬起,目光憂郁地望向遠方,仿佛有無盡心事。橫放的書和手中的紅花即將從膝蓋邊緣滑落,她似清醒又似癡迷,顯然她因愛情迷失了方向,陷入了沉思,她在做著“白日夢”。透過她那清澈而又惆悵的雙眸,可以領會其內心波動的情感。女子手下壓著的那本書是道德教義,是維多利亞時代基督教森嚴的法典規范,同時亦是諸多拉斐爾前派藝術家排解情欲的媒介,將失魂落魄的女子置身于綠色濃濃的樹下,仿佛象征她將要香消玉殞。從整個畫作的表現來看,這種滿臉愁緒、倦怠的神秘女子形象,無一不是羅塞蒂內心的真實寫照,同時亦折射出了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后期社會外盛內衰的形態,可以說是所有被壓抑人性隱匿的凄婉感受。《白日夢》既是真實的,又是虛幻的,透過女子沉醉于神秘夢幻的外表,似乎能覺察她內心的波瀾和躁動。畫面的構圖和背景極為講究,羅塞蒂把女子安排在樹叢中,畫面被樹枝填得滿滿當當,僅留下少許空白,觀眾能從樹木的空隙中隱約看到遠方云霧縹緲。女子似乎與外界全然隔絕,縹緲的云霧讓人仿佛置身于夢境之中,從而為“白日夢”的主題營造了十分奇妙的氛圍。好像隨時會滑落到地面上的書和花,把白日夢癡迷的深度烘托得淋漓盡致。女子癡迷而憂傷的神態十分生動逼真,感染力極強。畫面光線和色彩的運用也十分成功。女子的緞面服裝閃著的亮光與周圍樹葉上的光澤交相呼應,兩種不同綠色的運用,使人物與環境融為一體,更能表現女子白日夢中神游萬里的精神狀態。
拉斐爾前派畫家對于意象的運用十分自如,通過描述意象、比喻意象、象征意象、通感意象以及抽象意象或幾種意象組合的藝術手法,加之隱喻、轉喻、景物烘托、氣氛渲染等藝術技巧來展現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層次思想感情、情感理想①。
震撼維多利亞時期觀眾的是那些精心使用的象征手法,這種手法暗示了畫面人物的未來生活。有一些象征意義已在羅塞蒂的十四行詩里得到解釋。當時的羅塞蒂已經是一位功成名就的詩人,他的這些詩歌收錄在其文集里。如紅色的衣服象征耶穌基督受難時的袍子,十字架也是受難的象征,鴿子是圣靈的傳統象征。理解這些象征寓意需要細致的理解力與豐富的知識積累,這也正是拉斐爾前派繪畫所要求的一種閱讀形式。
約翰·埃弗里特·米萊的作品《伊莎貝拉》中就使用了象征、隱喻的手法來描述這個悲劇故事。這幅畫以夢幻生動的筆法和精雕細琢的手法著稱。尤其是畫中人物面孔的描繪體現了嚴謹的科學性。盡管此中有現實主義的標記,這些繪畫仍不乏強烈的歷史主義色彩。畫中人物所占的空間有限,似乎米萊決意要忽略或者打破透視畫法的規則。
畫中的服裝顯示這是拉斐爾時代之前的人物。米萊的創作源自約翰·濟慈對薄伽丘《十日談》中關于洛倫佐和伊莎貝拉傳說的復述。這不僅把拉斐爾前派與佛羅倫薩聯結起來了,同時還把拉斐爾前派與19世紀的浪漫主義結合起來了。伊莎貝拉與其兄弟的傭人洛倫佐相愛。兄長們對此恨之入骨,因為這將破壞他們給伊莎貝拉訂下的有利可圖的婚姻。在詩歌里,伊莎貝拉的兄弟們謀害了洛倫佐,并砍下他的頭,而后將其尸體埋在一個森林里。但是洛倫佐的鬼魂現身對伊莎貝拉講明了真相。伊莎貝拉依此掘出了洛倫佐的尸體并把他的頭埋在一個羅勒花盆里。在畫面中,這個悲劇性的結局體現在很多方面:激情花和一個大花盆出現在背景里;餐盤上是帶有圣經斬首主題的裝飾,畫的內容是莎樂美斬首施洗約翰的情景;注定不能在一起的伊莎貝拉和洛倫佐正在享用一個不祥的血橙;伊莎貝拉一個兇殘的哥哥正惡狠狠地砸開一個堅果,同時伸腳試圖踹開她身邊的狗。運用意象復述如此復雜的故事情節是拉斐爾前派主義的藝術特征。

拉斐爾前派的藝術家在尋找創作的主題時會把中世紀或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形式作為首要選擇,那么討論中世紀末期的社會狀態就成為解釋拉斐爾前派核心藝術體現及其形成原因的重要依據。中世紀末期的社會狀態往往和悲觀與厭世等詞匯相關聯,那個時代的畫作也體現了這樣一種情緒。畫面的情節屬于繪畫創作本身的領域,藝術家對于作品內容的選擇同樣與主題表現和畫面效果等息息相關。1871年,羅塞蒂創作了另外一幅著名的作品《但丁之夢》,這幅畫所描繪的是《新生》中凄美的故事情節。在夢中,黑袍黑帽的但丁在愛神的帶領下悄悄地來到躺在床上的白衣少女貝婭特麗齊身邊。不幸的是,女神已經逝去,但丁無比難過與悲傷,身穿火紅服裝的愛神代替但丁傳達相思之情,俯下身子為貝婭特麗齊獻上告別之吻。愛神之吻代表了但丁對貝婭特麗齊恒久的愛戀。兩個夢之少女,將永恒之布覆蓋在貝婭特麗齊的身上。此時,但丁一心想要挽留自己最心愛的女人,于是他上前拉住愛神的右手,然而愛神左手的神箭卻直指但丁,但丁只能無助地透過愛神的牽引表達內心的悲傷,但丁無力的神態令人無限感傷。
畫面是舞臺劇式的布局,羅塞蒂通過對細節的描繪,把悲傷的氛圍渲染到了極致。在畫面的前景部分,作者在眾人的腳下畫滿了罌粟花,這些紅色的罌粟花散落在地上,與其左右兩側代表圣潔的紅鴿相呼應。羅塞蒂的意圖是安排它們慢慢銜走這些象征死亡的花朵。羅塞蒂通過對但丁面部表情的刻畫表現他的苦不堪言,他們就這樣一個在世間,一個在天堂,隔空傳遞著對彼此的思念。畫面極具張力,富有現場感和代入感。
但丁在《新生》中說貝婭特麗齊是“愛情的化身”,抒發了自己對貝婭特麗齊純真的愛戀之心后,繼而將他的戀人描繪成追求天國真理的化身,她的靈魂飛向天空,得到了新生。
羅塞蒂之所以這樣不惜筆墨地描繪但丁的夢境,其實是借但丁的夢境將他類似的痛苦通過詩人的愛情詩歌加以宣泄,因此誕生了羅塞蒂的傳世作品《但丁之夢》。維多利亞時期是英國社會工業加速化發展的時代。在這種經濟和思想變化速度不均衡的社會背景中,絕對的道德約束和社會約束仍然會提供一種持續和安定的感覺,畫家借助超凡脫俗的女性表現出的憂傷去喚回人們心底對道德的重新認識與尊重。
本研究以拉斐爾前派的作品為例,分析了悲劇性題材繪畫作品的呈現方式,系統地論述了悲劇性題材繪畫作品在方法論方面的具體問題,通過對悲劇性題材繪畫作品的氣氛烘托,象征、隱喻手法的運用,凄美故事情節的選取三個方面分析和總結了悲劇性題材繪畫作品的基本方法論。拉斐爾前派的作家尤其喜愛表現悲劇性的愛情故事,在他們筆下,年輕貌美的女子總是與死亡相交織,顯得極為夢幻與迷離,藝術性被無限擴大。
憂郁情緒在拉斐爾前派的作品中非常明顯,時代的背景使得藝術家個體在理想與現實產生沖突的狀況下產生了難以排解的惆悵迷惘,也使得他們的藝術作品充滿無限的美感。那些在生活中受到的傷痛被文藝創作者凝練成了詩歌和繪畫,如星星一般閃耀在宇宙長河里,脆弱又迷人。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很多熠熠生輝的文藝作品,盡管物質文明飛速發展,城市之光高懸不落,社會秩序有條不紊,然而人們卻時常沉浸在憂郁與頹廢的情緒里,展現出一種無力的匱乏感,對永恒命題“生存還是毀滅”不斷地詰問與求索,對凄美愛情深深地遺憾,認清現實的悲觀理想主義者們,對人性產生了深刻的洞見,在內心深處暗藏接納和消解一切不安和悲痛的力量,進而擁有不斷試錯和探尋的勇氣,這是憂郁情緒的存在價值和意義所在,更是帶有憂郁情調的藝術文學作品的迷人之處。
作者簡介
王瀟瑾,女,漢族,甘肅蘭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油畫。
參考文獻
[1]李建群.英國美術史話[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2][英]威廉·岡特.拉斐爾前派的夢[M].南京:江蘇出版社,2005.
[3][英]約翰·羅斯金.前拉斐爾主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安德魯·朗利.藝術之證維多利亞時代[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
[5]遲昕彤.悲劇性題材繪畫作品的呈現方式研究—以藝術家弗朗西斯·培根為例[D].重慶:四川美術學院,2021.
[6]鄧琳.浪漫主義文學里的憂郁之美[D].長沙:中南大學,2012.
[7]李多梅.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繪畫中憂郁情緒的藝術表現[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0.
[8]曹青.拉菲爾前派憂郁情調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4.
[9]朱立華.唯美主義視閾下拉斐爾前派詩歌的通感意象分析[J].廣東開放大學學報,2019(1):53-57.
[10]李新生.西方憂郁女性繪畫形象的幾種表現風格特征[J].美術觀察,2006(11):112.
[11]鄭云龍.繪畫藝術中的悲劇審美[J].新美術,2009(5):62-65.
[12]查理德·卡來因,萍君.英國藝術的歷史巡禮[J].美術,1956(5):48-51.
注釋
①朱立華:《唯美主義視閾下拉斐爾前派詩歌的通感意象分析》,《廣東開放大學學報》,2019年第1期第53-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