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所研究的藝術家是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人物愛德華·蒙克。蒙克早期的繪畫風格以印象派和自然主義為主,后來通過對生命經驗的感悟,逐漸對繪畫語言的表現方式有了更大的突破和發展,從他的成長經歷、繪畫形式、情感表達等方面入手,圍繞構圖、色彩、線條三個方面分析其作品的繪畫語言風格,并將這種繪畫形式語言貫穿于他的藝術生涯。
關鍵詞:蒙克;表現主義;繪畫形式語言;影響
蒙克的繪畫語言是與他的思想和藝術緊密結合的結果,這是蒙克繪畫的鮮明藝術特色。蒙克早期藝術風格受當時盛行的自然主義風尚的影響,自然主義筆法樸實而精細,但是在那時蒙克的作品已經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態度和筆法。在他的作品《病孩》(圖1)中,運用自然的光線表現當時的氛圍和人物的心理,蒙克受強烈的情感因素以及波西米亞運動的影響,繪畫語言直接而激烈,具有很強的感情色彩。畫面用筆感性、大膽,借助多變的筆觸肌理和簡單突出的構圖來呈現。
(一)色彩運用
蒙克在自己的作品中大膽用筆用色,打開了現代藝術中表現主義的局面,在現代表現主義中,其作品樹立了鮮明獨特的旗幟。
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有明確的個人主觀色彩。在色彩的處理上與其他藝術家大有不同,他對自己的作品色彩非常有主見且獨特——依靠內心對事物的了解來挖掘其本質的色彩,力求用最直觀的色彩來表達事物對象。這種表達形式與當時的古典主義是完全相反的。蒙克對自己畫面的執著,使他畫面中的色彩趨于強烈、單純和整體,為了使觀察和表達的色彩直指內心,蒙克憑借自己的力量在繪畫領域中造就了自己的獨有色彩。

蒙克的大部分作品中用色大膽、對比強烈,他認為在展現物象的同時,更要注重其深層次的描繪。在很長一段創作時間里,蒙克經常用對比強烈的顏色來對事物進行直觀的表達,這也可能是因為他有過類似的生活經歷。例如在《吸血鬼》(圖2)中,蒙克使用了大量的紅色、黑色兩個反差很大的色彩,展現內心的扭曲,整幅作品帶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
(二)畫面構圖
蒙克的作品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特點就是夸張和扭曲的構圖形式。其在繪畫創作中堅持使用正面的表現形式,給觀者帶來強烈的心理沖擊。可能是他想讓觀者也能直接感受畫中人的內心世界。
在蒙克的作品構圖中,我們能夠明顯感覺到早年生活經驗對他畫面構成方面的影響。圖式構圖始終是蒙克畫面的重要繪畫語言,也是最直觀的視覺表達。對于客觀物象外部輪廓的描繪,畫面的結構、透視和空間上的處理,是呈現一幅作品情感的表達方式,會影響人的情緒,是一種視覺形象的設計。在蒙克的畫面中,客觀物象被簡單化、抽象化,并且透視關系加強了。他巧妙運用遠景、中景、近景之間的空間關系,實現了對客觀物象本質的把握和其內心的寫照。無論是風景還是肖像,他的作品中人物都在畫面的前端,給觀者一種畫面中的人物仿佛要走出來的視覺沖擊,讓觀者能代入畫中人的痛苦與恐懼。他用具有視覺壓迫感的人物形象有效地拉近了觀者與畫的距離。
(三)筆觸線條
讓我們大為震撼的還有蒙克對筆觸和線條的處理。如在《吶喊》(圖3)這幅作品中,他用直線和曲線區分中景的水面與公路,這樣既能突出主體人物,又能形成鮮明的對比,畫面在視覺上帶給人扭曲感。蒙克擅長運用各種線條進行構圖,這樣的奇妙組合可以給觀者帶來無限的想象空間。直線硬挺,給人僵直的感受,柔美的曲線則給人靈動的感受。二者結合,使整個畫面具有強烈的節奏感,起起伏伏,整個畫面都活躍起來。蒙克還運用了許多線條作畫,線條的虛實和留白表現了他對結構虛實處理的獨特手法,大量的空白線更是體現出蒙克超乎常人的全局視角。所以他的畫總能給人美感,只是美的表達方式與其他藝術家不一樣。
蒙克作品中的線條往往經過夸張變形處理,具有抽象藝術的風格,這也正是他表達情感的核心手段,也是他繪畫語言風格的表現。

(一)客觀原因——時代背景影響
19世紀末是歐洲大變革的時代,資本主義崛起,工業化進程加快,城市快速發展,社會充斥著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氣息。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都長期受資產階級的壓迫和剝削,工業革命迅猛發展導致新舊思想發生相互碰撞,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壓抑許久,內心亦發生變革,人們開始追求自由,想要擺脫剝削。蒙克生活在挪威一個貧困的小鎮,消息閉塞,資產階級的勢力造成當時經濟、文化和藝術上的局限性。藝術得到的支持少之又少,因此,許多有天賦的藝術家背井離鄉,遠走他國,尋求發展。但在1880年之后,挪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海外留學的藝術家們陸續返回并定居祖國,隨即引發了挪威的藝術革新。政府也終于出面資助并舉辦了一年一度著名的秋季展覽會。許多青年畫家以馬奈、莫奈、柯羅等這樣的藝術家為典范。他們提倡無神論和兩性自由,一時間無政府主義的思潮泛濫,無拘無束的生活吸引了大批追求自由的青年人,這其中也包括蒙克。對自由充滿向往而又受家庭固有的宗教觀念所束縛的蒙克,是種矛盾的結合體,他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來克制和適應這種思潮。
蒙克在大環境的影響下主張做自己,做具有時代意義的真人。這些哲學思潮的產生,為蒙克的作品提供了理論基礎。他的繪畫語言和表現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并取得突破。他的人物畫不再單純地展現人物形象,而是使用特定的繪畫語言表現自己的真情實感,具有哲學內涵和美學價值。
(二)主觀原因——人生經歷影響
蒙克于1863年12月12日出生在挪威的一個小村莊,父親是一位醫生,母親是一位音樂家。蒙克的家庭生活并不幸福,母親去世時他才是個5歲的孩童,在他14歲時姐姐也因病去世,成年后父親和弟弟也相繼離世,唯一的妹妹患上了精神分裂癥。接二連三的喪親之痛,使蒙克積累了常人所不能及的絕望和痛苦。也正因如此,他的作品總是帶給我們痛苦和恐懼的情感色彩,如《母親之死》《病孩》等。這種人生經歷對他后期的藝術創作也有很大的影響。
蒙克在青年時期開始接受藝術教育,早期的創作主要受到印象派和自然主義的影響,但后來轉向了更加具有表現主義特色的藝術風格。蒙克來到德國加入表現主義流派。他的作品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議,被認為是怪誕夸張的題材,不被理解。他雖然受到了打擊,但是他卻打破陳規,越挫越勇。這些經歷讓他的作品具有了強烈的主觀性情感色彩。
蒙克的生活雖然不幸福,但他本人不是一個徹底的悲觀主義者,他在生活中尋找問題,發現問題,并積極地去了解和解決問題。蒙克通過創作來表達對世界的感受,我們通過他的作品能感受到畫面中強烈的個人情緒。童年時期家人相繼去世的經歷,成為他一生不可磨滅的痛苦。然而,也正是這些經歷,成就了他在藝術創作上的造詣。
19世紀末,工業文明迅速崛起,文化與科技相互碰撞,資本主義占據壓倒性的主導地位,貧富差距懸殊。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人很容易迷失自我。蒙克的作品,表現的正是當時那個社會產生的種種問題、種種矛盾,他堅持自己的繪畫風格,直面自己的內心,大膽地表達內心情感。他的作品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視覺上的沖擊,還有其背后的故事。蒙克作品帶給我們的震撼不僅是視覺上的,還有心靈上的。欣賞繪畫作品可以使人們更加坦然地面對現實,思考現實,進而反思現實,甚至獲得全新的創作靈感。

作者簡介
宋柘寧,湖北襄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美術水彩。
參考文獻
[1][德]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沖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2]楊曉斌.蒙克[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
[3]黃治.論蒙克繪畫藝術的情感表達[J].西部皮革,2020(12):134.
[4]林小平.蒙克的藝術[J].世界美術,1981(2):7-12,20.
[5]赫爾曼·巴爾.表現主義[M].徐非,譯.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89.
[6][英]J.P.霍丁.蒙克[M].呂澎,譯.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