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豬鏈球菌病臨床多發,以地方流行為主,病豬根據癥狀表現不同分為敗血型、腦膜炎型和淋巴膿腫型三種,敗血型發病較急,臨床主要表現全身癥狀,腦膜炎型病灶集中在中樞神經,病豬以神經癥狀表現為主,淋巴腫脹型則表現淋巴結化膿性病變;預防本病需對健康豬群科學接種疫苗,加強豬場舍內消毒以及提升豬場的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對鏈球菌敏感的抗生素是治療本病的首選,臨床常用頭孢噻呋、頭孢喹肟、氨芐西林、復方阿莫西林、氟苯尼考、磺胺嘧啶等藥物進行治療。
關鍵詞:豬;鏈球菌;防治
豬鏈球菌病由鏈球菌感染所引起,多發于管理水平低、消毒不嚴格和環境衛生差的豬場,每年都會對養豬業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是臨床重點防控的細菌性疾病之一[1]。為了能幫助大家更加清晰地認識該病,本文就其防控為題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1 鏈球菌
鏈球菌是一種革蘭氏染色呈陽性的球菌,多以鏈珠狀排列而得名,廣泛分布于自然界,空氣、土壤、河流、湖泊、糞便中都能分離到,有些菌能常年寄生于動物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中,以條件致病性存在。根據血清群的不同,臨床大致將其分為A、B、C、D、E等5個血清群,不同血清群所感染的動物種類和致病力都有一定差別。并非所有種類的鏈球菌都有致病力,能導致動物發病的鏈球菌通常能產生毒素,包括溶血素、殺白細胞素、透明質酸酶、蛋白酶、鏈激酶、核酸酶等,可引發各種化膿性炎癥、敗血癥、蜂窩織炎、乳房炎和多種變態反應性病癥。鏈球菌體外可培養,但對營養有一定要求,培養基中需加入血液或血漿才能良好生長,最佳培養溫度為35~38 ℃,最適pH值為7.4~7.6。獸醫臨床常用消毒劑和常規消毒方法都能將其殺滅,如75%酒精、碘附、甲醛、戊二醛、84消毒液、過氧乙酸、過硫酸氫鉀、漂白粉等。在食品領域,鏈球菌性食物中毒常由乳、肉等食品污染導致,可引發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對人的健康造成威脅[2]。
2 本病簡介
豬鏈球菌病在世界范圍內流行,歐美、南亞、東亞和大洋洲是發病重災區,我國以地方流行為主,無論是仔豬、育肥豬,還是種豬都能感染發病,病原主要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和受損的皮膚黏膜感染,注射疫苗或藥物時如果針頭未消毒也能導致本病的擴散。病豬和潛伏期感染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豬感染后根據臨床表現不同大致將其分為敗血型、腦膜炎型和淋巴膿腫型三種。
2.1敗血型
敗血型具有發病急、病程短和死亡率高的特點,有些豬發病前無任何癥狀,之后突然發病,數分鐘內就會死亡。發病稍緩的豬臨死前表現體溫升高,達41 ℃以上,采食量下降,離群獨臥,精神萎靡,呼吸急迫,飲水量增加,對周圍刺激不敏感。鼻孔中流出漿液性或膿性鼻液,不斷氣喘,頸部、耳廓、下腹部和四肢末端皮膚呈現紫紅色,最終可因心力衰竭而死亡。少部分病豬耐過后轉變為慢性,期間體內持續攜帶病原,并向環境中排毒,關節出現炎性病變,病豬走路蹣跚,站立困難,甚至可發生癱瘓,對采食和飲水等活動造成一定影響。
2.2腦膜炎型
腦膜炎型是鏈球菌經血流到達腦部,引發腦膜組織的實質性損傷,臨床以哺乳期和保育期仔豬發病最多,發病原因也和母豬帶菌有關。病豬早期體溫升高,在40.5~42 ℃之間,精神不振,便秘,不食,鼻孔流出漿液性或黏液性鼻液。由于腦皮層受損后對整個神經系統造成影響,病豬表現嚴重的神經癥狀,包括磨牙、全身抖動、原地轉圈、四肢劃動等。人靠近時因警覺性提高而癥狀表現更加明顯,最終口吐白沫,全身衰竭而亡。腦膜炎型病程多較短,不經治療的情況下一般在36 h內就會結束生命。少數病豬能耐過,但后期生長發育緩慢,有多發性關節炎癥狀。
2.3淋巴膿腫型
鏈球菌隨血液流動到達淋巴組織后可進行停留,并快速增殖,最終引發淋巴結化膿性腫脹,以下頜淋巴結、頸淋巴結、膝上淋巴結等表現最明顯,有時通過體外撫觸就能診斷。淋巴膿腫型病程較長,一般在15~20 d,除了局部化膿癥狀外,其他癥狀不明顯,個別豬發病期間體溫上升,食欲下降,血液中嗜中性粒細胞增多。疾病進入后期時膿腫的病灶可自行破潰,流出帶綠色的黏稠膿汁,膿汁排凈后新生肉芽組織可重新長出,最終病豬逐漸康復。
3 病理病變
敗血癥病豬眼觀頸部、下腹部和四肢末端皮膚有紫紅色出血斑,剖檢時血液凝固時間延長,呈暗紅色,胸腔中有大量渾濁液體,顏色發黃,含有微黃色纖維素片樣物質。心包腔中充滿積液,心肌柔軟,顏色發淡,右心室擴張,心房、心冠溝和右心室內膜有出血斑點,心肌外膜與心包膜粘連。脾臟腫大,呈灰紅色或暗紅色,質地變脆,包膜下有出血點,邊緣有梗死灶,切面緊張,表面模糊。膽囊腫大,腔中膽汁充盈,膽囊壁增厚。腎臟稍腫,皮質和髓質不清晰,切面有出血點。胃黏膜和小腸黏膜表面分布著彌散性出血灶。腦膜炎型病豬病變主要集中在腦部,可見腦脊液增量,腦膜和脊髓的外膜充血,嚴重者出血。腦膜下水腫,切開后能見到白質與灰質有針尖樣出血點。關節腫脹,穿刺后流出黃色渾濁液體,內含組織碎片,關節囊膜面粗糙,表面凸凹不平,并含有黃白色奶酪樣塊狀物。淋巴膿腫型能見到尸體消瘦,全身淋巴結腫脹,指壓留痕,切開后有大量帶血的膿汁流出,膿汁和過氧化氫混合后能見到有大量氣泡冒出。關節有腫脹表現的能見到關節腔呈膠凍樣水腫病變。
4 本病的預防
4.1健康豬群接種疫苗
目前豬鏈球菌病疫苗以滅活苗為主,具有安全性高,不易返毒,免疫成本低的特點。為了增大防控菌譜,疫苗中常含有2~3種鏈球菌亞型,如馬鏈球菌獸疫亞種-豬鏈球菌2型-豬鏈球菌7型組成的滅活苗,接種一次能預防三種類型的病原感染。建議仔豬斷奶后一周之內進行首免,間隔一個月后再加強免疫一次。種公豬每半年免疫一次。后備母豬配種前接種一次,產前2個月和20 d時再免疫一次,使血液中產生高滴度抗體,產后以母源抗體的形式經乳傳遞給仔豬,從而預防感染。經產母豬每次產前一個月補免一次即可。
4.2加強舍內消毒
鏈球菌主要通過豬之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而呼吸道是病原入侵的最主要途徑,加強舍內消毒能降低傳播率。規?;瘓雒刻熘辽賻жi消毒一次,消毒劑可使用0.1%戊二醛癸甲溴銨溶液、稀碘溶液或過硫酸氫鉀溶液。消毒前需將地面糞便清理,重點對豬體表進行噴霧。舍內走廊可撒生石灰粉或漂白粉,也可噴灑2%氫氧化鈉溶液。舍門口設置消毒走廊,所有入舍人員必須消毒后再允許進入,人員消毒使用0.1%苯扎溴銨溶液即可,同時注意鞋底的消毒。飼養員出舍后衣物可懸掛于紫外燈下照射滅菌5~10 min。除此之外,建議每月進行2~3次的衛生大掃除,豬出欄后用甲醛進行舍內熏蒸,以防殘留的病原對下批次豬形成感染威脅。
4.3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仔豬出生后必須第一時間吃初乳,初乳中含有大量母源抗體,能保護仔豬免受感染。注射藥物時針頭要么更換,要么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防止病原經污染的針頭傳播。發現病豬及時隔離治療,同舍其他豬采用緊急免疫的方式預防。舍內閑置的用具定期在太陽下暴曬,以減少病原菌的黏附。除了獸醫人員外,一線飼養員、清糞員等也要定期培訓疾病防控知識,因這些崗位人員每天接觸動物的時間最長,有利于及時發現病豬并上報。病豬解剖需在遠離生產區的地方進行,剖檢后的尸體進行焚燒或深埋,以防病原擴散,污染的場地噴灑2%氫氧化鈉溶液進行消毒。
5 本病的治療
對鏈球菌敏感的抗生素可用于治療本病[3],臨床常用頭孢噻呋、頭孢喹肟、氨芐西林、復方阿莫西林、氟苯尼考、磺胺嘧啶等進行治療。頭孢噻呋以5 mg/kg·bw劑量肌注,2次/d,連用2~3 d即可康復。頭孢喹肟目前市售產品為2.5%混懸注射液,可按照0.08 mL/kg·bw劑量注射,1次/d,連用2~3 d即可治愈。氨芐西林按照20 mg/kg·bw肌注,每日早、中、晚各用藥1次,連用2~3 d可控制病情發展。復方阿莫西林臨床只有粉劑型,可按照100 g/t水或200 g/t料的方式口服,連用3~5 d。氟苯尼考市售有注射液、口服液、可溶性粉和普通粉劑等劑型,由于鏈球菌感染后分布在體液中,加上豬發病后采食和飲水會受影響,故建議首選注射液進行治療,按照20 mg/kg·bw劑量注射,2次/d,連用3~5 d。需要提醒的是,氟苯尼考對胚胎有一定毒性,妊娠期的母豬禁止使用?;前粪奏な褂脮r按照100 mg/kg·bw肌注,首次使用建議加倍量,之后再恢復正常量。值得提醒的是,對于腦膜炎型鏈球菌感染必須使用磺胺類藥物治療,因病原分布在腦部,血腦屏障的存在導致很多種類藥物無法滲透入腦組織,磺胺類藥物能免受血腦屏障影響,對本病治療效果理想。
6 討論
豬鏈球菌病屬于細菌性疾病,雖然病豬通過敏感抗生素能進行治療,但發病期間和康復后對生產性能都會產生影響,加上有些豬感染后發病急,死亡率高,對豬場的運營影響較大。因此,生產中本病還是應以預防為主,除了基本的接種疫苗、消毒等措施外,還要嚴格控制飼養密度,保持舍內通風干燥,養成良好的衛生保持習慣,本病的發生率才能降至最低。
參考文獻:
[1] 魏述亮,邱家章,張恒彬.豬鏈球菌病研究進展[J].山東畜牧獸醫,2023,44(1):86-89.
[2] 熊火梅,羅菲,徐秋琴.九江市首例人感染豬鏈球菌病的病原學特征分析[J].臨床檢驗雜志,2022,40(5):371-373.
[3] 包國祥,李生福.豬鏈球菌病的診斷與防治[J].山東畜牧獸醫,2023,44(1):39-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