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全球氣候變暖、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高寒草原出現大范圍退化,存在較為嚴重的鼠害情況。在目前鼠害治理工作中,主要采用藥物控鼠的方式,但這種方式會破壞草原生態系統,威脅人體與其他動物的安全,這與生態文明思想觀相悖,難以推動高寒草地可持續發展,所以相關行業人員應探究草原鼠害治理的新模式,采取生態防控措施,對鼠類天敵予以保護和利用,實現生態控鼠。
關鍵詞:赤狐;草原;鼠害治理
現階段,我國高寒草原局部區域存在較為嚴重的鼠害現象,人與動物之間的爭草矛盾愈發突出。由于草場退化嚴重,為害鼠提供了較為適宜的生存環境,而害鼠大量繁殖又會導致草場繼續退化。目前,在鼠害治理工作中主要采用藥物滅鼠方法,雖然這種方法見效較快,但也會破壞草原生態系統,威脅害鼠天敵安全,對草原食物鏈正常運行造成影響,所以還應積極探索鼠害生物防治方法。基于此,本文重點研究野生赤狐控鼠方法的應用。
1 高寒草原鼠害成因
在草地生態系統中,鼠類是主要組成,其長期生存在草原上。我國甘南地區草原鼠類以高原鼠兔、高原鼢鼠為主,在害鼠種群密度符合防治指標要求時,能為草原生態系統帶來有益影響,其可促進草原生物多樣性,助力種子傳播,提高土壤透氣性,保證食物鏈穩定性。但害鼠種群密度超出防治指標后,也會破壞草原生態系統,尤其在部分鼠害較為嚴重的區域,由于害鼠采食挖掘土壤,草原植物被大量覆蓋,形成一片黑土灘,放眼整個草原,鼠洞較為密集,已千瘡百孔。
高寒草地鼠害通常由五個原因所致:①草原地害鼠具有較強繁殖能力,以高原鼠兔為例,其每年可生產兩次,每次可生產2~8仔,且仔鼠性成熟時間僅在20 d左右;②草原害鼠具有較強遷徙能力,開展鼠害防治工作后,草原上通常會有大量洞穴空置,此時防治區域外的害鼠會向此處遷徙,致使防治區域內害鼠種群數量增加;③鼠害防治方法較為單一,未投入足夠治理經費,未形成連片規模防治,造成鼠害防治后害鼠種群數量反彈較快;④草原害鼠天敵較少,生態控鼠能力較弱,我國甘南地區草原長期采用藥物滅鼠方法,害鼠中毒死亡后其尸體會被天敵吃掉,進而導致大量天敵死亡;⑤受全球氣候變暖與人為因素影響,草原生態系統失調,草場嚴重退化,牧草生長不高,致使害鼠泛濫[1]。
2 高寒草原鼠害治理現狀
現階段,針對高寒草原鼠害,主要采用人工捕鼠、藥物控鼠、控鼠+圍欄封育以及控鼠+圍欄封育+補播等方式進行治理。其中,以藥物控鼠方法應用最多,其目的是清除式滅殺鼠類種群,不僅使草原生物鏈條被嚴重阻斷,還使原有草地生態系統被嚴重破壞,為害鼠提供了更為優越的生存環境。所以在目前高寒草原鼠害治理工作中,出現了治理結束初期害鼠數量顯著下降但隨著害鼠的遷移擴散,害鼠種群數量又快速恢復的現象,存在著害鼠種群高密度維持的問題,進而導致了害鼠越治理越多,乃至成災。我國甘南地區草原地理環境較為特殊,因其草原類型不同,致使鼠種地域分布、鼠種群密度、鼠害危害區域以及鼠害危害程度等各不相同。20世紀50年代至今,我國甘南地區草原鼠害治理工作從未中斷,但治理效果不盡如人意。針對較為嚴重的鼠害現象,使用傳統鼠害防治方法,會由于幸存害鼠個體具有超強的繁殖能力而導致害鼠數量迅速反彈,截至2020年,我國甘南地區草原鼠害面積仍有600余萬畝。
3 野生赤狐控鼠方法的應用意義
現階段,我國愈發注重生態環境建設,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生態文明思想觀,推動高寒草地可持續發展,應尊重自然規律,轉變傳統以人工滅鼠、藥物滅鼠為主的鼠害防控模式,積極采用食物鏈方式進行鼠害控制,如招鷹控鼠方法、野生赤狐控鼠方法等。在有序開展草原保護工作、退牧還草工作以及濕地治理工作的背景下,草原鼠害面積逐漸減小,但局部地區依然存在嚴重的鼠害情況。目前,我國甘南地區草原主要運用C/D型肉毒素、雷公藤甲素顆粒劑、鼢鼠靈等藥物方法并輔助人工機械方法對鼠害進行防治,雖然防治效率較強、能快速見效,但也存在較多弊端,如防治所需費用較多、用藥時間受限、較易導致害鼠天敵中毒死亡等,不僅會污染草原生態系統,還會威脅人體與其他動物安全。而運用野生赤狐控鼠方法,能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其屬于生物防治措施,可實現對資源的有序應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效保護野生動物、植物[2]。
4 野生赤狐控鼠方法的應用探究
生態控鼠方式能對草原鼠害進行持續控制。我國草原害鼠的天敵主要有藏狐、赤狐、黃鼬、鷹、鷂、蛇等。同時,草原鼠害綠色防控手段目前呈現出較大應用優勢,尤其是野生赤狐控鼠方法,具有良好應用效果。
4.1 應用對策
所謂野生赤狐控鼠方法,主要是利用食物鏈關系,對人工繁育的赤狐進行短期訓練,使其掌握野外生存能力,進而在草原鼠害發生區按照相應計劃放歸,以此對草原鼠害予以控制。野生赤狐控鼠屬于生物防治方法,能在有效控制鼠害的同時,改善草地生態系統環境,促進生態服務功能充分發揮,使農民經濟收入提高,推動農牧業可持續發展。
在應用野生赤狐控鼠方法時,首先,要在5月中旬到6月上旬這段時間,將人工飼養的赤狐分窩,在分窩過程,可在分析其祖先生產性能、抗病能力的基礎上,選擇出生較早且發育良好的仔狐,開展為期1個月的育成飼養,在飼養的過程中,應強化管理,選用高品質飼料,以提高仔狐抵抗能力,并從中選出發育良好、具有較強野性、對活鼠較為感興趣的仔狐,對其予以重點飼養,同時,投放少量活鼠,觀察仔狐野性,將膽小的仔狐從中淘汰。
其次,要在7月,將合格的赤狐幼崽轉入二級野化場,人工進行野化捕食訓練,在訓練過程,主要運用食物引誘的方式,逐漸塑造赤狐異化的品性,不斷激發赤狐的野性,進而投放少量高原鼠兔,以人工方式將鼠兔投放在饑餓的赤狐周圍,通過引誘,訓練赤狐捕食,待赤狐適應活體食物后,逐步加大高原鼠兔的投喂數量,以此促進赤狐野性回歸。同時,為訓練赤狐捕食能力,可在草叢中投放高原鼠兔,而后將赤狐放出,訓練其依靠嗅覺對鼠兔進行追逐和捕捉,讓赤狐形成獨立捕食本領與遠距離奔跑本領,通過這種方式,逐漸轉變活體動物+飼料的喂養方式,使赤狐完全以活體動物捕食為主。
最后,要在8月下旬到9月上旬這段時間,將初步完成野化訓練的赤狐轉入三級野化場,在此階段,應在赤狐轉入前分次投放高原鼠兔,按照一只赤狐每日捕食高原鼠兔2~3只為標準,在赤狐進入前10~15 d左右首次投放高原鼠兔,首次投放5 d后進行二次投放,需要注意的是,在赤狐轉入3 d前,不應繼續投放高原鼠兔,確保高原鼠兔擁有足夠時間打洞,以此對自然環境條件下高原鼠兔為躲避天敵打洞藏身的情況進行模擬,同時,應采用多點投放方式在原有洞穴附近投放高原鼠兔,保證高原鼠兔分布均勻,具有更大空間以躲避天敵,維持高原鼠兔的自然生活狀態。通過轉變人工散養方式為自然散養方式,訓練赤狐逐漸靠近鼠兔對其捕捉的能力,使赤狐學會咬住高原鼠兔要害部位,如咽喉、頭部等,致其快速死亡[3]。
4.2 應用效果與建議
通過應用野生赤狐控鼠方法,馴化鼠類的天敵赤狐,擴繁后將其野化放歸草原,有效保護、利用了原有赤狐種群數量,使草原生態系統得到持續健康發展。
首先,應用野生赤狐控鼠方法后,實現了對草原鼠害長期、有效的控制,同時,這種方法的應用,代表著草原鼠害治理工作已從人工防治、藥物防治模式轉變為生態防治模式,對草原生態系統進行了有效保護,大面積推廣應用野生赤狐控鼠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利用害鼠的天敵赤狐,對草原鼠害現象予以持續控制,不僅要對原有藏狐、赤狐、黃鼬、鷹、鷂、蛇等動物進行保護,也要從根本上改善草原植被情況,避免畜牧業發展對草地造成較大影響,提高草原植被覆蓋度,破壞鼠類生存環境,通過對兩者有機協調,保護草原生態系統,使其得到持續優化。
最后,相關行業人員應繼續對高寒草原本土害鼠天敵控鼠方法進行深入研究,以害鼠與其天敵之間的制約機制為基礎,創新草原鼠害治理方法,轉變以往的藥物滅鼠模式,實現生態控鼠,采取生物治理措施,對鼠類種群數量予以有效控制,進而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
5 結論
轉變傳統以人工滅鼠、藥物滅鼠為主的鼠害防控模式,運用野生赤狐控鼠方法,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生態文明思想觀相符,可推動高寒草地可持續發展。具體而言,相關行業人員應在分析高寒草原鼠害治理工作現狀的基礎上,對野生赤狐控鼠方法予以合理應用,通過馴化鼠類的天敵赤狐,擴繁后野化放歸草原,有效保護、利用原有赤狐種群數量,以實現生態控鼠,有效保護草原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 嚴川,李春杰,林克劍,等.我國草原病蟲鼠害現狀、研究進展與治理對策[J].中國科學基金,2023,37(4):580-586.
[2] 張彩云.內蒙古化德縣草原生態建設中鼠害治理技術的應用[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2(1):106-107.
[3] 陳力,張楚婕.新疆喀什地區草原生物災害治理現狀及對策建議[J].草學,2022(6):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