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觸傳染性疾病,主要癥狀包括嚴重腹瀉、嘔吐和脫水。10日齡以下的仔豬死亡率極高,成年豬患該病一般不會導致死亡。該病在全球范圍內廣泛流行,對豬養殖業造成了嚴重損失。本文將從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癥狀、預防等方面進行全面探討,旨在提供關于豬傳染性胃腸炎的全面認識,同時提供防控豬傳染性胃腸炎的有效方法,以減少其對豬養殖業造成的損失,并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豬傳染性胃腸炎;流行特點;防控
1 病原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是一種冠狀病毒,屬于套式病毒目中的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的成員。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粒子形態多樣,可呈球形、橢圓形或多邊形,直徑約為90~120 nm,有囊膜,在囊膜上有花瓣樣突起,長約18~24 nm,末端呈球狀,直徑約10 nm。病毒粒子以磷鎢酸負染后,可見到一個電子透明中心或沒有特征的核心。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是一種單股正鏈RNA病毒,基因組不分節段,長約28.5 kb,共編碼8個開放閱讀框,其中,ORF1占整個基因組的2/3(約20 kb),編碼病毒復制酶。病毒基因組主要編碼S、M、N、SM4種結構蛋白,是構成病毒不可缺少的成分,另有3種非結構蛋白(ORF1、ORF3和ORF7的編碼產物),其中ORF3和ORF7的功能尚不清楚。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主要存在于豬的十二指腸、空腸及回腸的黏膜,在鼻腔、氣管、肺的黏膜、扁桃體、頜下淋巴結、腸系膜淋巴結等處均能檢測到病毒。人工感染發現,除上述組織外,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在肺、肝、脾、腎、腦以及血液中都有分布。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可在豬的腎細胞、甲狀腺細胞、唾液腺細胞、睪丸細胞、犬和貓的腎細胞中進行增殖。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主要侵染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引起小腸絨毛萎縮,最終導致病豬發生嚴重腹瀉。在病豬的空腸、十二指腸組織和腸系膜淋巴結內含有大量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對牛、豬、豚鼠及人的紅細胞沒有吸附和凝集作用。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發現ST和PK-15細胞也可用來培養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不耐光照,糞便中的病毒在陽光下6 h失去活性,病毒細胞培養物在紫外線照射下30 min即可滅活。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主要存在于豬的各種組織和排泄物中,但病豬的空腸、十二指腸組織和腸系膜淋巴結內含毒量最高。
2 流行病學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一種豬類流行病,所有年齡的豬都有可能感染并發病,但癥狀通常較輕,并可在自然情況下康復。哺乳仔豬在10日齡以內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隨著日齡增長,其死亡率則會逐漸減少。其他動物對該病毒不易感,犬、貓、狐貍等可以帶毒排毒,但不會發病。此外,豬、狗、狐貍、鳥類、老鼠、蒼蠅等也可能把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從一個豬群傳播到另一個豬群。
豬傳染性胃腸炎主要以暴發性和地方流行性兩種形式發生。在新疫區,豬傳染性胃腸炎的傳播速度非常迅速,幾乎所有的豬都有感染的風險。而在老疫區,該流行病往往以地方流行性和間歇性的方式發生。這種病毒可能在老疫區長期存在。
病豬和帶病豬是豬傳染性胃腸炎主要的傳染源。在豬只密集的環境中,傳播速度特別快。病毒存活在糞便、乳液和鼻液等體液中,病豬康復后還可能帶毒達10周之久。豬只之間通過直接接觸傳播該病毒,母豬的乳汁可以排毒并傳播給哺乳仔豬,同時也可以通過呼吸道傳播。糞便中也含有該病毒,因此可以通過口鼻接觸感染傳播。
豬傳染性胃腸炎發生和流行具有明顯的季節性,通常在冬季和春季暴發,并且最高峰期出現在一月份和二月份。在氣溫寒冷、潮濕的冬春季節,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特別穩定,從而較容易附著在車輛、飼料或其他物體上,增加豬場間傳播的可能性。當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侵入一個豬場時,在冬春季節影響更大,豬只癥狀通常包括嘔吐、腹瀉、厭食等。哺乳仔豬感染的情況最嚴重,母豬因發病導致無法產乳,增加仔豬的死亡率。豬場出售免疫豬只后,留下的易感豬只不斷增加,當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再次侵入時,很快就會重新感染所有或大部分的豬只,這可能導致周期性的暴發。在經歷暴發性流行后,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仍會在該豬場內繼續存在。這是因為經常有仔豬的出生和易感豬的增加,這些易感豬只感染后會導致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的長期存在,并呈地方性傳播[1]。
3 臨床癥狀
本病潛伏期短,通常為18~72 h,大部分豬感染后會發病。豬傳染性胃腸炎可見于各日齡的豬,不同日齡的豬患病后臨床癥狀存在較大的差異。仔豬病毒性腹瀉高發于2~3周齡以下仔豬,表現為嘔吐、水樣腹瀉、體重迅速下降、脫水,腹瀉中含有凝乳塊且有臭味,病死率較高。生長豬感染的癥狀是厭食、腹瀉、嘔吐,不用藥也可耐過。母豬感染后,輕度感染的癥狀為體溫升高、無乳、嘔吐、厭食、腹瀉等,泌乳母豬發病嚴重,泌乳停止,容易感染仔豬,導致高死亡率。后備公母豬感染的癥狀與生長豬相似。另外,該病傳播速度極快,數日內即可傳遍全場[2]。
4 診斷方法
在進行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診斷時,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如流行病學特點、典型癥狀和剖檢變化的分析,病毒抗原檢測、血清中和試驗和電子顯微鏡觀察等多種手段,以確保診斷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首先,可以通過流行病學特點的分析來初步判斷豬只是否感染了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具體來說,可以對豬場的發病情況、發病周期、癥狀表現等進行調查和分析。豬場發生該病時,豬只會突然出現嘔吐,并很快出現激烈水樣腹瀉。此外,病豬糞便通常為黃綠色,有時為淺黃色,內含凝乳塊。病豬會出現短期體溫升高、極度渴感、明顯脫水和體重迅速下降等癥狀,同時7日齡內的仔豬死亡率也非常高,而日齡越大死亡率則越低。妊娠母豬發病相對較少,多在產仔后數日內母子幾乎同時發病。在死亡豬只的尸檢中,可以觀察到小腸黏膜出現水腫、充血、糜爛和小腸黏膜上皮細胞變性、脫落等病理變化。
常用的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抗原檢測方法是免疫熒光法,通過對豬糞便、腸道組織等樣本進行采集和處理,然后采用免疫熒光法來檢測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的存在和數量。采集發病初期和恢復期血清樣品進行血清中和試驗也是一種可靠的診斷方法。該方法可以通過檢測血清中特定的抗體水平來判斷豬只是否感染了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此外,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腸內容物或糞便中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是分離病毒或檢測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的最佳方法,該方法可以精確地檢測病毒的存在和數量,對于病例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5 防控措施
為了控制豬傳染性胃腸炎的傳播,采取一系列免疫預防、飼養管理和緊急處置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免疫預防是預防豬傳染性胃腸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國已研制出適用于豬群的多種疫苗,包括豬流行性腹瀉滅活疫苗以及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二聯滅活苗和活疫苗。建議在9月至10月期間對成年豬進行兩次疫苗接種,仔豬則建議在3周齡左右進行疫苗接種。
其次,加強飼養管理也是預防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關鍵之一。應采取全進全出、分點飼養的方法,嚴格遵守獸醫管理制度,嚴禁從疫區進豬;定期進行圈舍和周圍環境的清潔衛生,注意保暖,避免寒冷等極端環境對豬只的刺激;要增強豬只的抗病能力,加強豬場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定期檢查、監測和控制豬只的健康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
最后,在疫情發生時,應及時采取果斷措施,對豬舍、養殖場周圍環境、用具等進行全面、徹底的清掃和消毒。隔離發病豬并進行對癥治療,補充電解質、補液鹽以減輕脫水和酸中毒,口服抗生素類藥物防止繼發感染,使用微生態制劑調節腸道菌群,也可使用一些中草藥抗病毒制劑。同時對未發病豬緊急接種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腹瀉二聯滅活疫苗。對失去治療價值的病豬、死豬應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對被污染的圈舍、場地等實施嚴格的消毒,防止疫情散播。
6 結語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當前極具威脅的豬類疾病之一,其對豬場的影響非常嚴重。該病具有傳染性強、易于暴發和傳播的特點,使得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防控形勢十分緊張。目前,針對該病毒的藥物尚未開發成功,因此疫苗預防和規范化生產管理是目前主要的防控手段。總的來說,建立完善的預防體系和生產管理體系,是有效控制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重要途徑。建立完善的豬傳染性胃腸炎預防體系和生產管理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從源頭上控制病毒感染,還需要加強對該病的基礎研究,加深對病毒的認識,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更加安全、穩定的肉類產品。
參考文獻:
[1] 石登攀,陸曉霞,羅偉宏,等.探討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防治對策[J].吉林畜牧獸醫,2023,44(3):17-18.
[2] 王本會,袁村玉,張鳳娟.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防治措施[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2(11):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