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豬濕熱黃疸在豬養殖過程中較為常見,該疾病具有發病快、損害豬內臟器官等特點,如果不及時治療,養殖戶將面臨經濟損失及疫病范圍擴大等問題。本文對豬濕熱黃疸疾病的性質、發病部位等進行辨證,提出對癥下藥的治療原則,中獸醫治療過程中,做好癥候辨證,根據病豬病情發展情況進行藥方配方、劑量的調整等,提高中獸醫治療豬濕熱黃疸疾病效果,達到縮短病程、藥到病除、治療效果鞏固的目的。
關鍵詞:中獸醫;濕熱黃疸;豬
中獸醫學是中華傳統醫學遺產中的一枚瑰寶,其獨特的疾病預防理論與自然治療方法,可以有效做到疾病預防的關口前移,降低禽畜發病率。中獸醫藥在養殖業進行動物疾病預防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中獸醫進行禽畜疾病診療時,其根據禽畜自身情況分析其發病原因,進而對癥下藥,直擊根本,有效縮短病程,降低禽畜死亡率并提高禽畜的疾病抵抗能力。
1 辨證要點
1.1 辨證性質
該疾病是指肝膽在濕熱之邪侵襲下,脾胃能量降低,阻礙膽汁排泄,使其淤于肝膽之中,最終造成肝膽功能失調。該疾病包括濕熱內蘊與蘊結兩種情況,內蘊病位在于肝膽與脾胃,豬會出現頭痛、腹痛等癥狀,且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蘊結的癥狀為小便少且黃,口渴等[1]。
1.2 發病部位與病癥特點辨證
豬濕熱黃疸的發病部位主要在肝膽、腎臟以及脾的位置,當豬感染該疾病時,其身體表面會發黃,初期病情并不明顯,體表顏色也容易被人忽視,但隨著病情加重,病豬會出現發熱、嘔吐以及腹瀉等癥狀,部分病豬的皮下組織會出現一些斑疹,且糞便中含有血液。該疾病需要立即展開治療,避免病豬病情嚴重[2]。
1.3 病情輕重辨證
病情重指的是該疾病屬于急性發作,多由外感濕熱之邪導致,如不及時對病豬對癥下藥,其可能由于敗血癥而休克。病情輕指的是該疾病屬于慢性發作,由于豬的抵抗能力弱而導致。濕熱之邪侵襲機體后,結合病豬出現的癥狀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例如,針對病勢重的豬,利用清熱利濕的方法治療,讓濕熱之邪隨著小便離去,病勢輕的豬選擇通利大便、清肝利膽的方法治療,讓濕熱之邪隨著大便離去。利用對癥下藥的方式對豬濕熱黃疸病進行辨證治療,提高治療效果,降低發病率[3]。
2 治療原則
中醫講究治標治本,對豬濕熱黃疸的治療,也要對癥下藥,治標治本。中獸醫根據豬的病癥辨別豬是由于內傷還是外感導致生病,進而對其發病部位進行對癥下藥。
外感黃疸,清熱下泄是首選,利用溫中健脾、淡滲利濕的方劑進行治療。內傷黃疸要利用調理脾胃的方劑。需要注意的是,中獸醫藥方劑的選擇需要根據豬的不同發病時期進行選擇,并根據豬病情變化調整用藥劑量。在發病初期,利用活血化瘀的方劑將豬體內的濕熱之邪排出體外,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結合理氣止痛的方劑進行輔助治療,例如,病豬出現消化不良情況時,中獸醫藥方劑可以增加健脾消食的藥材。當病豬出現脫水情況時,及時利用補氣生津的方劑進行治療,當病豬出現尿黃情況時,利用補氣養陰的方劑。濕熱黃疸的發展具有規律,中獸醫需要結合豬的年齡、體質等調整中藥劑量,例如,當豬的病情較重時,加大中藥劑量,其病情得到控制后,逐漸減少劑量,縮短疾病病程。當豬的病情較輕時,該疾病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容易對豬的內臟器官帶來損傷,降低豬的抵抗力,其藥物吸收能力較弱,需要對其中藥劑量進行不斷調整。
進行中獸醫藥方劑配制時,注意藥物之間的禁忌。例如,金銀花、連翹、黃連等藥物不能同時利用,其會降低藥物療效或產生毒副作用;藥物配伍之間注意搭配,如將清熱解毒藥與清肺化痰藥進行搭配,清胃散中不能添加具有瀉下作用的藥物,如大黃等。如果需要添加瀉下藥物,需要提前將藥物用涼水浸泡一段時間。
3 治療措施
3.1 癥候特點
病豬濕熱黃疸病的病情特點為:身體皮膚表面與雙目為黃色,且顏色鮮明,伴隨嘔吐、小便赤黃色、四肢無力等癥狀,其中,熱證較濕癥嚴重時,其出現大量飲水、發熱、大便干結等癥狀;濕癥較熱證嚴重時,其出現口干、口渴但飲水量減少、發熱、大便溏滯等癥狀。由此根據病豬的具體癥候特點,采取不同的藥方進行治療,達到主次清晰、邏輯明確、藥到病除的效果。
3.2 癥候分析
病豬由于外感濕熱、飲食不良導致的濕熱,代表其內臟器官功能失調,治療手段從調理脾胃、調節肝膽功能出發;由于熱邪內盛便秘以及脾胃受傷導致,治療手段從祛濕出發。判斷病豬生病的具體原因,需要中獸醫觀察病豬糞便、舌苔情況,進行細致判斷,從而針對性治療。
1)肝陽上亢導致的黃疸。病豬癥狀為消瘦、口干、食量增大、舌苔發白等,屬實癥,臟腑同病,病位在肝、膽,往往涉及脾胃,利用龍膽瀉肝丸進行治療,配方為龍膽草、黃芩、梔子、大黃等,其針對濕熱內蘊、肝膽功能失常所致的病癥具有清熱利濕、瀉火解毒的作用,該藥物促進膽汁分泌,加快毒素消化速度,幫助腸道排出分泌物,將病豬體內濕熱之邪排出體外。
2)肝膽濕熱導致的黃疸。病豬癥狀為口干、脈搏跳動過快等,利用茵陳、梔子等進行治療,茵陳的功效在于清熱利濕,與梔子搭配需要先搗碎,加入適量清水,煎煮30 min左右后才可以應用于治療。該藥物搭配具有較強副作用,當病豬體溫不合理,出現嘔吐、腹瀉等癥狀時,停止用藥。用藥過程中觀察病豬精神狀態,避免中毒。茵陳和梔子的劑量根據病情調整,與飼料結構調整同步進行,避免影響治療效果。
3)常用方劑。熱癥較濕癥嚴重的病豬,利用茵陳蒿湯進行治療,該方劑包含茵陳、蒲公英、茯苓、生大黃以及生甘草等中藥材,是治療濕熱黃疸病的特效藥方。其中,茵陳屬性微寒,具有下泄、清濕熱以及退黃的作用,是該藥方中必不可少的一味藥材;梔子苦寒,降肝膽火氣,讓濕熱隨尿液排出體外,與茵陳相輔相成;生大黃化濕熱、泄熱祛瘀,讓濕熱隨大便排出體外;蒲公英和茯苓具有清熱利濕以及解毒的功效;生甘草為清熱解毒。藥方中的茵陳雖然為寒性,但是有生發之氣,和生大黃、梔子一起服用具有良好的升清降濁效果。對于濕癥較熱證嚴重的病豬,使用茵陳四苓湯和連樸飲,該方劑包含茵陳、厚樸、黃連、茯苓、清半夏、蒼術、赤芍藥、石菖蒲以及豬苓等中藥材。該藥方以茵陳為主,其性寒,具有清熱化濕、解毒功效,幫助病豬化解濕熱之邪;厚樸和豬苓是主要的輔藥,二者搭配,健脾祛濕,利水,健脾及胃;半夏、黃連等具有和胃降逆、降苦、祛濕、醒腹的功效;蒼術和茯苓具有祛濕健脾的效果,將這些中藥進行綜合使用,能夠起到利水滲濕、健脾和預防濕邪的作用;赤芍藥和黃連性寒涼,起到溫藥降燥的功效,同時進行健脾化濕和淡滲利濕能夠制止病豬體內濕熱之邪產生,達到治標治本的效果。
4)方劑加減。對于熱癥較濕癥嚴重的病豬,且口渴、升溫癥狀明顯,在藥方中加入黃芩、蘆根、知母以及生石膏,強化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功效;病豬嘔吐癥狀加重,加竹茹和黃連,對病豬的嘔吐吞酸癥狀進行調和;病豬腹部脹滿時,加入竹葉和黃芩,作用于胃、小腸經,起到清熱瀉火,除煩,生津,利尿功效;病豬大便比較黏臭時,加入木香和大黃,起到降低上炎之火,清熱瀉火的功效;針對病情恢復減慢的病豬,加入赤芍藥,起到清熱涼血、清瀉肝火的功效。
3.3 臨床參考
豬濕熱黃疸治療需要結合病豬病情發展情況以及病豬的癥候特點而定,根據病豬身體素質、內臟器官損傷程度,由內到外,由淺入深,遵循病情發展規律與自然規律進行藥量加減、藥方調整,治療過程循序漸進,順應養生之道,不對豬的脾胃、肝膽造成損傷,達到根治的效果。在濕熱之邪去除差不多時,以健脾養胃、調節肝膽功能為治療方向與目的,化解豬體內濕熱之邪。豬體內濕熱之邪全部清除后,藥方以健脾養胃、疏肝補腎為主,鞏固治療效果。對于大便不暢的病豬,根據其病情,適量增加生大黃用量,強化攻積導滯、瀉下通便功效,治療大便秘結問題,但不可讓豬長時間腹瀉,避免對腸道功能、脾胃帶來損傷。針對病豬的濕癥、熱癥、都利用赤芍藥這一中草藥進行治療,起到養陰、止痛、涼血、消腫行瘀的功效,緩解病豬皮膚表面發黃的癥狀,如果豬的病情較為嚴重,適當增加赤芍藥劑量。
4 結論
綜上所述,中獸醫治療豬濕熱黃疸具有良好效果,其不僅縮短豬的病程,還調理豬的內臟器官,提高豬的抵抗能力,降低外界濕熱之邪對其身體健康的影響。為進一步發揮中獸醫在疾病預防方面關口前移的作用,當地相關部門需要做好疾病監測、疫苗免疫管理、中獸醫培訓等工作,提高中獸醫藥方劑品質,發揮中獸醫藥的作用,對豬濕熱黃疸疾病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然,郭秀芳.中獸醫治療豬濕熱黃疸的辨證研究[J].中國動物保健,2023,
25(7):33-34.
[2] 唐仲志.中獸醫辨證治療豬濕熱黃疸[J].江西農業,2022(14):49-50.
[3] 田玉琴.中獸醫辨證治療豬濕熱黃疸[J].中獸醫學雜志,2023(6):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