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牛巴氏桿菌病臨床發病較為普遍,以地方流行為主,根據病牛具體癥狀表現不同分為肺炎型、浮腫型和全身敗血型三種,治療不及時的情況下容易死亡;對健康牛群科學免疫、加強場內綜合消毒和生物安全建設能顯著降低發病率;患牛需使用對巴氏桿菌敏感的抗生素進行抗菌治療,癥狀嚴重者還要配合對癥治療以提高治愈率。
關鍵詞:牛;巴氏桿菌;防控措施
牛巴氏桿菌病由多殺性巴氏桿菌感染所引起,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細菌性疾病。由于巴氏桿菌在繁殖和代謝過程中能產生較為強烈的致病性毒素,病牛感染后通常發病較急,未及時治療的情況下易導致死亡,臨床危害較大[1]。本文就該病的防控為話題和大家作一下詳談。
1 本病簡介
巴氏桿菌是一種革蘭氏染色呈陰性的短小桿菌,組織直接抹片染色的病原體呈現兩極濃染特征,該特征在分離培養后可減弱或消失,最佳培養溫度為35~38 ℃,pH值接近中性時生長速度最快。體外培養對營養的要求較高,環境中的巴氏桿菌在沒有組織或高營養培養基依附的情況下存活時間很短,也容易被不良環境因素所殺滅,如陽光直射、紫外線、高溫、干燥等。獸醫臨床常用的消毒劑都能將其殺滅,如消毒酒精、漂白粉、生石灰、甲醛、過氧乙酸、戊二醛、苯扎溴銨、碘附等。巴氏桿菌病每年都有流行,只是隨著免疫程序的完善,以及各養殖場生物安全防控意識的增強,本病當下僅表現地方散發和地區性小范圍流行。病原主要通過牛之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尤其是飼養密度過大時,本病很容易暴發。呼吸道、血液、消化道、黏膜接觸等是病原侵染的主要途徑。應激對本病的發生有促進作用[2],如犢牛長途運輸距離超過2 000 km時容易發生肺炎型感染,天氣突變的情況下巴氏桿菌常以混合感染的方式出現,使得病畜不得不使用兩種以上的抗菌藥物進行治療。
2 臨床表現
本病根據發病后臨床癥狀的不同大致分為肺炎型、浮腫型和全身敗血型三種。
肺炎型多為呼吸道途徑感染的巴氏桿菌沿氣管下行至肺部而感染,病牛初期咳嗽,氣喘,呼吸頻率上升,但每次都較淺。隨著感染加劇,肺部滲出性增強,滲出液水分被吸收后留下一層纖維蛋白膜,該膜分布在胸膜腔中,整體覆蓋在肺表面,對肺擴張造成影響。疾病后期病牛呼吸困難,機體缺氧,可視黏膜發紺,機體整體代謝水平下降,精神萎靡,喜獨臥一角,鼻孔流出漿液性或黏液性鼻液,后期糞便也會變得稀薄。整個病程為4~7 d,少數病牛可自行耐過,不及時治療情況下會以死亡而告終。
浮腫型以頭頸部浮腫為主,早期不明顯,只是見到下頜、胸前和面頰兩側組織水腫,指壓疼痛。隨著疾病進入中期,浮腫部位開始出現在咽喉部位,并引發氣管腔狹窄,影響氣流進出,病牛呼吸淺而快,用力呼吸,機體缺氧明顯,可視黏膜發紺發紫。探視患牛口腔,能見到深處組織腫脹,對采食和飲水也影響很大。隨著疾病進入后期,頸部雙側、腹側也表現腫脹,整個頭頸部外觀比正常牛顯著增大,巡場時很容易發現,咽喉組織腫脹更加嚴重,甚至能完全堵塞氣管而導致患牛窒息。
全身敗血型是感染的巴氏桿菌隨血流擴散全身,并在繁殖和代謝過程中產生毒素,對血細胞、組織等造成破壞,最終引發全身癥狀的一種類型[3]。本型多發于成長期的犢牛和育肥牛,以新建牛場發病最為典型,容易受環境應激影響而暴發。患牛臨床同樣表現急性發病,以全身癥狀為主,精神極度萎靡,廢食,常獨臥于一角,對外界刺激不敏感,潛伏期在48 h內,整個病程通常1~2 d,未及時治療的情況下最終會死亡。
3 科學預防
本病重在預防,尤其是肺炎型和浮腫型,因發病急,病程短,必須盡早發現和治療才能提高治愈率,但實際生產中很容易因巡場頻率低或管理漏洞導致發現時疾病已經進入高潮期而加大死亡風險,故本病務必將重心放在預防上。
3.1健康牛群接種疫苗
疫苗接種后的2~3周血清中抗體含量能達到有效濃度,即使不慎感染抗體也能第一時間將病原中和,從而避免本病的發生。目前市售疫苗以滅活苗為主,適用于健康牛群的初免及已免牛群的強化免疫。在免疫程序方面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犢牛3月齡時進行首免,間隔6個月后再強化免疫一次。另一種是季節性普免,即在春秋兩季到來前進行全群統一免疫,體重100 kg以下的犢牛每頭接種4 mL,100 kg以上的牛每頭6 mL。當牛群中發現病牛時,為了防止病原擴散,同場其他牛需采取緊急免疫的措施,劑量加倍,以便加速產生抗體。需要提醒的是,為了確保免疫成功,接種的牛群應為健康動物群,病畜需暫緩免疫,疫苗接種前后一周之內不要使用糖皮質激素類、非甾體類解熱鎮痛消炎等藥物,如地塞米松磷酸鈉、對乙酰氨基酚、雙氯芬酸鈉、氨基比林、氟尼辛葡甲胺等,以防對免疫機能形成暫時性抑制而導致免疫效果不佳。
3.2做好綜合消毒管理
科學的消毒方法能阻止外界野毒的傳入,同時也能使環境中病原的數量保持在最低數值,甚至能徹底凈化。外來車輛必須在場門口進行消毒液噴淋,消毒藥可使用0.1%苯扎溴銨溶液,同時消毒池中放置1%氫氧化鈉溶液對車輪進行消殺。人員進場需走專門的人員通道進行霧化表面消毒,消毒劑可使用刺激性小的0.1%過硫酸氫鉀溶液。每日帶動物消毒一次,消毒時間盡量選擇在夜間牛扎堆休息時進行,降低接觸性傳播風險。養殖用具閑置時可放置在陽光下暴曬,從而起到表面殺菌作用。糞污區四周需長期撒漂白粉或生石灰粉,糞便運輸車使用完畢后先用清水沖洗,之后再用2%氫氧化鈉溶液噴淋。牛統一出欄后地面需徹底清理,之后再統一消毒,以防殘留病原對下批次牛造成感染,消毒方式建議用火焰槍灼燒,也可以噴灑2%氫氧化鈉溶液。無論是接種疫苗還是注射藥物,建議每頭牛單獨使用一個針頭,或做好針頭的消毒工作,以防病原經血液傳播。飼養員、獸醫人員、清糞員的工作服建議每3 d清洗一次,必要時用84消毒液浸泡,做到干凈、整潔、無病原體攜帶。
3.3加強牛場生物安全建設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對養殖場來講猶如保護牛群的一道屏障,能最大程度保護牛群的安全。牛場盡量采取自繁自養的模式,如必須從外引種,則引種前需提前進行疫病檢測,防止引入帶毒牛。堅持每天多巡場,發現病牛及時隔離,并對同群其他牛做好藥物緊急預防。當周邊有本病流行時,應杜絕外來人員和車輛進入場內,直至流行期結束。保持合理的飼養密度,200 kg以下的犢牛群保持8~10 m2/頭,200~500 kg牛保持10~15 m2/頭,500~800 kg牛保持不低于18 m2/頭。我國牛舍多為開放或半開放式,這種牛舍可以保持常年通風,有害氣體濃度低,但無保溫功能,牛群易受外界氣候環境影響,這種氣候應激極易誘發本病,管理者應每天關注天氣變化,做到未雨綢繆。單場存欄超過2 000頭的規模化場必須將場內各功能區分隔開,生產區嚴格管控人流、車流和物流,不同區域的人禁止相互串訪。員工外出時不可到活畜交易市場或其他同行牛場拜訪,歸場后做好全方位消毒再回歸崗位。牛場在運營過程中需制定適合本場運營的可執行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將疫病發生率降至最低。
4 本病的治療
對巴氏桿菌敏感的抗生素是治療本病的首選,如硫酸頭孢喹肟、氟苯尼考、慶大霉素、替米考星等,不同藥物可因規格、劑型和有效成分含量不同,最終給藥劑量、方法和用藥療程存在差異。一般情況下,2.5%硫酸頭孢喹肟注射液按照0.08 mL/kg·bw肌注,氟苯尼考按照30 mg/kg·bw肌注,慶大霉素按照1.5 mg/kg·bw肌內注射,替米考星按照10 mg/kg·bw劑量皮下注射,1次/d,連用2~3 d。通常情況下用藥后的當天體內巴氏桿菌就能被抑制和殺滅,但為了使機體得到徹底凈化,建議連續用藥2~3 d。需要提醒的是,上述藥物盡量不要口服使用,因藥物進入瘤胃后會對胃液中的本身菌群產生影響,容易導致微生態失衡而使病情加重。
抗菌治療的同時,為了縮短病程和減輕患牛的痛苦,建議配合對癥治療,尤其是嚴重患牛,每頭牛按照體重大小肌注5~10 mL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體溫升高者可使用氨基比林注射液退熱。飲水中按照0.1%比例加入益生菌制劑進行全天飲水,菌體類型宜選擇枯草芽孢桿菌、釀酒酵母菌、雙歧桿菌、丁酸梭菌和糞腸球菌,這幾種菌對平衡瘤胃微生態有較好的調理作用,可快速幫助恢復采食。咽喉腫大明顯影響呼吸的患牛建議通過針刺方式及時排出腫脹部位的毒水,以防患牛發生窒息。病牛治療期間一定安置在一個隔離且環境相對安靜的地方,一方面可避免傳染其他牛,另一方面能減少環境應激,有助于疾病康復。
5 討論
巴氏桿菌感染后在體內繁殖速度很快,導致本病臨床多以急癥的方式出現,故治療務必要及時,用藥越早,病牛最終的治愈率就越高。集約化程度較高的養殖公司建議配備專門的檢疫實驗室進行病原學檢查,因該病早期表現和支原體、肺炎球菌的感染癥狀有些類似,很容易出現混淆而導致誤診,病原學檢查便于發現可疑牛時能得到及時診斷和治療,從而減少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 王藝紅.牛巴氏桿菌病的防治[J]. 獸醫導刊,2021(7):31-32.
[2] 侯小林,吳桐忠,李偉,等.肉牛長途運輸誘發應激綜合征的診治[J].中國動物檢疫,2020,37(8):93-99.
[3] 尹峰,程延彬.牛出血性敗血癥的診斷與防治[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
2017,33(1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