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羊梭菌疾病是羊感染梭狀桿菌后,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羊梭菌病是養羊業中常見的疾病,梭菌病的病原廣泛分布在環境中,常見的羊梭菌病有羊猝疽、羊黑疫、羊快疫、羊腸毒血癥和羔羊痢疾等疾病,均會影響羊只的健康發育,給養羊業的發展形成嚴重阻礙,本文從羊梭菌病的流行特點入手,并闡述幾種常見羊梭菌病的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及診斷方法,科學有效地提出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為羊梭菌病的防控提供參考,以促進養羊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羊梭菌病;臨床癥狀;病理變化;診斷方法;防治措施
隨著我國養殖業的發展,特別是養羊業的迅速發展,羊肉的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越來越多的人對羊肉需求增多。但在養羊過程中,羊梭菌病對羊群的生長發育影響極大,甚至會成為養羊業發展的阻礙。羊梭菌病是養羊過程中常見的流行病,由梭菌屬多種梭菌感染羊只引發傳染的疾病,該類疾病在全球各地的養羊主產區廣泛流行,尤其是在規模養殖場,為了提高養殖效率,擴大養殖規模,增多養殖數量,進一步增加了該類疾病在養殖過程中發病的風險。對此要針對幾種羊梭菌病的病原,臨床癥狀,病理變化進行闡述區分,避免在最佳的治療時間,而造成羊群死亡,給養殖戶帶來經濟損失,同時提出科學有效的預防措施,預防疫病的發生及傳播,保證養羊業健康發展。
1常見羊梭菌病病原
1.1魏氏梭菌
魏氏梭菌是羊梭菌病中主要的病原,對于羊梭菌病中常見的羔羊痢疾、羊猝狙、羊腸毒血癥病原都是魏氏梭菌,該菌有莢膜,沒有鞭毛,不能運動的厭氧型桿菌,大小為(1~1.5)μm×(3~5)μm,革蘭氏染色為陽性,在一般培養基中不易形成芽孢,在無糖培養可形成芽孢,芽孢橢圓形,可按照外毒素的類型將該菌分為A、B、C、D、E五型,其中引起羔羊痢疾的是B型魏氏梭菌,可產生α、β、ε三種毒素;引起羊猝狙的是C型可產生α、β兩種毒素;引起羊腸毒血癥的是D型可產生α、ε兩種毒素。
1.2腐敗梭菌
腐敗梭菌也是羊梭菌病的重要致病菌,主要引起羊快疫,該菌是厭氧桿菌,沒有莢膜,有鞭毛,可以運動,大小為(3~10) μm×(0.6~1.0) μm,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長絲狀或長鏈狀,革蘭氏染色陽性,腐敗梭菌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產生芽孢,芽孢呈卵圓形,且耐熱強,在95 ℃ 2~3 h以上才可將其殺滅。
1.3諾維氏梭菌
諾維氏梭菌引起的羊梭菌病是羊黑疫,該菌是厭氧桿菌,長2.5~10 μm,寬0.8~1 μm,沒有莢膜,有鞭毛,可以運動,能形成芽孢,在任何培養基均可生長,革蘭氏染色呈陽性。該菌可分為A、B、C、D四型,A型可產生4種外毒素引起人畜的氣性壞疽,B型可產生5種外毒素可引起羊黑疫,C型不產生外毒素可牛引起骨髓炎,D型可引起牛血尿癥。
2 常見羊梭菌病的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
2.1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的病原是B型魏氏梭菌,主要感染7日齡以內的羔羊,該病感染后會存在1~2d的潛伏期,羔羊感染該病后,在發病初期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低頭拱背,精神不振,食欲減退,喜臥不愿行走,四肢無力,患病羔羊有持續性的腹瀉癥狀,排出惡臭味黃色或帶血稀便,后期羔羊臥地不起,個別患病羔羊出現神經癥狀,在數小時后出現死亡[1]。對患病羔羊進行解剖后,可觀察到主要病變在消化道,小腸黏膜出現充血腫脹,腸內容物呈血色,腸系膜淋巴結表現出充血腫脹,有時伴有出血,在肺部的充血區域有瘀斑出現。
2.2羊猝狙
羊猝狙是羊只感染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羊猝狙主要發生在成年的綿羊,其中以1~2歲死亡率最高,部分羊主要癥狀表現出精神不振,臥地不起,掉群,劇烈的痙攣,死亡。該病多發生在低洼、沼澤地區[2],該病多發于冬春季節,會呈地方流行。通過解剖該病的患病羊只,可以看到該病的病變主要在消化道及循環系統,患病羊的胸腹腔及心包出現大量積液,小腸出現嚴重的充血,伴有糜爛,大小不一的潰瘍等。
2.3羊腸毒血癥
羊腸毒血癥是羊只感染D型魏氏梭菌,細菌在羊腸道繁殖并產生毒素所引起的綿羊急性傳染病。該病以發病急,死亡快,主要病變在腎臟,又稱軟腎病。該病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別是在春末夏初和深秋氣候變化大的季節易發生,羊腸毒血癥的潛伏期短,突然發病,急性死亡。患病羊表現離群呆立,臥地不起,磨牙,角弓反張,眼結膜出現蒼白狀,全身肌肉抽搐,伴有腹瀉排出暗黑色或混有黏液、血液的糞便。還有部分患病羊只在死前出現轉圈或步態不穩,四肢劃水狀,昏迷后,衰竭死亡[3]。剖檢患病羊可見患病羊的真胃有尚未消化完全的飼草飼料,在病羊的左心室心內外膜伴有出血點,且肺腑伴有出血和水腫現象,腎臟充血、腫脹,質地變軟觸壓會爛,膽囊出現腫大,變為正常膽囊的1~3倍,大小腸伴有出血腫脹。
2.4 羊快疫
羊快疫是一類由腐敗梭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感染動物多為綿羊,綿羊發生于6~18月齡。該病的主要癥狀包括高燒、抽搐、口角流涎、腹瀉、嘔吐等。發病急、病程短,可通過消化道進行病菌傳播。羊快疫常常在潮濕、溫暖的環境中發生。此外,該病也可以通過傷口感染或直接接觸病羊傳播。山羊也會感染該病但發病率較低,羊快疫常發生在秋冬、初春氣候劇烈變化時候,感染該病后主要表現出患病羊急性死亡,病癥較緩的羊表現為臥地,不愿走動,四肢無力,運動失調,體溫升高到41.5 ℃左右,病情發展到后期,出現衰竭、昏迷后幾小時內出現死亡[4]。患病羊通過解剖后,出現真胃出血性炎癥,有大小不同的出血斑;在胸腹腔、心臟出現大量積液,腸道漿膜下伴有出血。病死羊只未及時進行剖檢會出現腐敗。
2.5羊黑疫
羊黑疫是羊只感染B型諾維氏梭菌引起的綿羊、山羊的急性致死性毒血癥,又稱傳染性壞死性肝炎。該病主要感染1歲以上的羊只,2~4歲的羊多發,主要在低洼、潮濕地區多發,春夏季節多發,常常與肝片吸蟲的感染相關。該病的病程短,患病羊表現出突然死亡,患病羊出現食欲減退,精神不振,呼吸急促,體溫升到41.5 ℃,有的患病羊出現昏迷后會死亡。對患病羊進行剖檢后,可看到病羊皮下有淤血,使羊皮呈暗黑色,解剖后可看到小腸黏膜伴有充血、出血。肝臟有凝固性灰黑色壞死灶,且存在鮮紅色充血帶圍繞,切面呈半月形,在患病羊只的體腔存在大量積液。
3診斷方法
對于羊梭菌病的診斷,首先可根據相應的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進行初步診斷,若要對該病進行確診還要通過相應的實驗室檢測技術進行確診。可以通過細菌病原學檢測,通過細菌的鏡檢觀察細菌的形態,對疾病進行確診,若出現長絲狀或長鏈狀則可確診為羊快疫,若出現粗大桿菌則可確診為羊黑疫病,出現兩端鈍圓,有莢膜,有芽孢的細菌可確診為羔羊痢疾等。同時可以運用細菌的分離培養對病原細菌進行確診,來判斷是何種羊梭菌病。還可以通過分子生物學進行疫病檢測,該方法準確、快速,但對儀器及引物的要求較高。
4治療方案
對于羊梭菌病的治療,針對癥狀急,癥狀明顯的選擇西醫治療,可以較快地起到作用,而對于臨床癥狀不明顯,可以選擇中醫治療,可起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4.1西醫治療
羊梭菌病的治療要根據不同疫病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對羔羊痢疾若發現羔羊出現癥狀時,可選擇肌內注射普魯卡因青霉素注射液,用量為每只羊0.67~1 mL,1次/d,連用2~3 d,保證會有緩解。對體溫升高的患病羔羊,可用安乃近3 mL混合普魯卡因青霉素注射液1 mL進行肌內注射,對腹瀉嚴重的羔羊靜脈注射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100 mL進行補液。若羔羊劇烈腹痛,可選擇0.1%硫酸阿托品0.5 mg/kg·bw,皮下注射。而對于羊快疫和羊腸毒血癥這類發病快、病程短的疫病,一般來不及治療,對此要加強疫病的預防,若癥狀明顯的可以使用對梭菌敏感的抗生素治療,若使用青霉素、頭孢類抗生素和解熱藥混合注射,可緩解患病羊的癥狀,降低病死率。若病羊有嚴重腹瀉,還可以靜脈注射葡萄糖溶液、復合氨基酸和電解多維等補充體液,減輕病癥。
4.2中醫治療
對羊梭菌病常用的中藥制劑是烏梅散,用烏梅(去核)、炒黃連、郁金、甘草、豬苓、黃芩各10 g,將各成分研磨后加水400 mL煎煮,煮至150 mL,灌服,30 mL/次,1次/d,連續2~3 d。其次可用承氣湯加減,用甘草、枳實、厚樸、大黃、酒黃芩、青皮、焦山楂各6 g,研磨后加水400 mL煎煮至150 mL,灌服,30 mL/次,1次/d,連用2~3 d。均可對減輕由羊梭菌病引起的病癥。
5預防措施
5.1加強飼養管理
加強飼養管理,保證飼養環境良好舒適,良好的通風及溫濕度,科學配比飼草料,病癥羊群有充足的營養物質,避免發霉變質飼草料地飼喂,每天進行羊群的及時監管,確保及時及早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
5.2強化生物安全
強化生物安全,減少羊梭菌病的發病風險,加強對養殖場的消毒滅原,定期對圈舍進行打掃清潔,減少病菌滋生,加強人員疫病防控的知識及防控措施培訓,加強養殖場的無害化處理措施,減少疫病發生傳播及蔓延的風險。
5.3科學疫苗免疫
對羊梭菌病的防控,要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而科學的疫苗免疫就是預防該病的關鍵,要針對養殖場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疫苗,可使用羊快疫、猝狙、羔羊痢疾、腸毒血癥三聯四防滅活疫苗、四聯干粉滅活疫苗等疫苗對羊梭菌病進行預防,減少疫病帶來的風險及損失。
6小結
羊梭菌病是養羊業發展的阻礙,要充分認識羊梭菌病的幾種疾病,并針對不同疾病給出相應的診斷方法、治療方案及預防措施,確保養羊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晴.羊梭菌病的流行病學特點及綜合防控措施[J].中國動物保健,2021,23(1):31.
[2] 黃應樂.羊梭菌病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及防治措施[J].中國畜禽種業,2022,18(12):162-165.
[3] 吳亮.羊腸毒血癥的發病特點及綜合防治[J].中國動物保健,2023,25(1):37-38.
[4] 陳功哲.羊梭菌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及防治措施[J].畜禽業,2022,33(8):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