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規模養殖場生物安全體系建設是實現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伴隨著畜牧養殖業規模的持續擴大,各類畜禽疫病的發生和影響也在持續增加,這不僅會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也會給我國的經濟效益的增長帶來一定阻礙。造成疫病發生的原因,主要是養殖場內外的一些生物致病因素,例如病原微生物、寄生蟲等,導致養殖場出現大范圍、大規模的暴發疫病,這給畜牧業的健康發展和食品安全造成了一定影響。想要對疫情的發展和擴散進行有效的防控,就必須要對疫情進行跟蹤,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套完整、科學、規范的技術性防護體系。從而推動我國畜禽養殖業的規模化發展,為我國畜牧業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規模養殖場;生物安全體系;建設
生物安全體系指的是為了將外界的致病病源阻擋在畜禽養殖場之外,避免侵入動物體,確保動物體的健康和安全,而需要采取的一系列的綜合防控措施,如果能夠有效構建生物安全系統,并對其進行嚴格的隔離、消毒和防疫,那么就能夠將場區中的病原微生物進行凈化或消滅,從而將群體感染外源性疫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從根源上減少和藥物和疫苗的使用來實現對疫病的防控,這是一種既能夠保證動物群體健康,又能夠獲得最大的生產性能措施,而且還是一種最為經濟、最為高效的方法。
1 影響規模養殖場生物安全體系建設因素
隨著市場的發展,人們對畜禽食品的品質和數量要求逐漸提高,規模化養殖場對畜禽的飼養已經出現了一種精細、嚴格的狀態。這些因素導致了畜禽對惡劣環境的抵抗力與免疫力下降,致使畜禽疫病的發生與流行,給家畜的生產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因此,構建一個適合于畜牧業大型養殖場的生物安全體系,就是要通過科學合理的技術方法,來減少疫病出現的可能性,從而保障畜禽的群體健康,為養殖場的生產、經濟效益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在建立生物安全體系的過程中,主要影響因素表現為:在養殖管理方面,技術不夠科學、合理,防疫監測體系不夠健全,檢疫監管不到位,政策缺乏一定的導向作用。目前,我國畜牧生產中存在著許多不科學和不合理的問題[1]。為了提高畜牧業的產量和品質,提高畜牧業的市場需求量,需要給畜牧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發展環境,提高畜牧業的免疫力,并對其進行保護。除此之外,還要對感染源進行控制,使畜禽盡可能地遠離病原體的攻擊和侵害,從而達到構建生物安全體系的目的,有效提供養殖場的經濟效益。
2 建設和選址
生物安全系統的建設與布局屬于主要建筑依據。場區的位置必須滿足《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所要求的衛生條件。依據地形和風向,由高至低,將生產區、生活區、隔離區劃分為三個分區,并在各分區及場區入口設有消毒設施,為進出的人和車輛提供消毒服務。并設有凈道與污道,凈道供人、畜、料等運輸,污道則供污水、糞便與病死禽畜等運輸。在養殖場的設計中,豬舍間距大于10 m,牛舍間距大于5 m。每個舍四周都鋪上水泥路面,既方便飼料、畜產品的運輸,又便于清潔和消毒。場區必須全部加固,這樣才不會有雜草、蟲子的滋生,也可以減少病菌感染。根據飼養的數量和種類,在舍的墻壁上設置通風孔,并設置鐵絲網,以避免禽鳥、老鼠等進入豬舍,使其傳染疾病[2]。
3 規模養殖場生物安全體系建設措施
3.1優化管理制度
養殖環境對家畜的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影響,集約化養殖場具有規模大、畜禽數量多而且空間小的特點,感染疾病的幾率更大。為此,必須提高生態環境狀況,科學選址,合理布局。在選址過程中,要將養殖場建設在國家許可和規定的功能區,距離鐵路、城市規劃區、畜產品加工、化工廠等都要有1 km以上的距離,距離學校、公路和居民區要有500 m以上的距離。要求有充足的水源、無污染、干燥、排水良好,通風系統健全。在養殖場外圍筑起柵欄,將養殖場內的管理與養殖劃分為生產區、辦公區、生活區、糞便集中處理區、動物疾病隔離與銷毀區等,各區域彼此分隔,各有分工,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物安全系統,并能得到有效的執行[3]。
對飼料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能夠直接影響到畜禽的健康生長與安全生產。畜禽養殖場在選擇和采購飼料時,必須使用無污染、無病原體侵染的原材料,并選用新鮮、清潔、健康的飼料。在此基礎上,通過對飼料組分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控,可快速提高家畜的生長發育和生產性能。
3.2疫病防控
1)引種控制。在對養殖場進行引種之前,應該對其進行多方面的調查和研究,并與本地的養殖特征相結合,挑選出具有高生產性能、抗應激和抗病能力較強的品種,之后再從不存在垂直傳播疾病的種源場引入后代。在引種過程中,應該挑選出具有個體強壯、體況勻稱、體內母源抗體較高的個體,這樣才能確保引入高質量的畜禽,為將來對疾病進行防治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在引種完成以后,可以選擇全進全出的養殖方式,因為這種方式不僅管理簡單、操作便捷,還可以在同一時間內,制定出同樣的養殖管理方案,而且還能夠確保同一批家禽的抗體水平較為統一,能夠更好地抵御外來病菌的入侵。應制定出一套科學、合理的預防、控制和規范化養殖的方案[4]。
2)環境控制。為了減少畜禽與外部環境的接觸,降低病原體傳染機率,養殖場可以采取封閉的管理方式,并對整個養殖場進行現代化的管理。如果條件允許,粗飼料可以利用地窖進行貯藏,也可以直接進行飼喂,飲水可由水線系統將潔凈的飲用水輸送至飲水口,供畜禽直接飲用。目前大多數的養牛場或養豬場都是以人工飼養為主,使用的是料槽飼喂,或者是水槽給水。在這種情況下,要經常對料槽中的廢棄飼料進行清理,避免牲畜在食用被污染的飼料或者過夜飼料時,會被細菌所感染,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要定時補充清潔的飲用水,對水槽表面的生物膜進行清潔和消毒,不然會對飲用水造成污染,從而導致畜禽患上腸道疾病。在飼養過程中,要維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在夏天,要搭建遮陽棚,防止太陽直接照射,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打開通風系統,用人工通風的方式來將牲畜的身體溫度降下來。冬天做好保暖,鋪上柔軟的墊料,使室內保持溫暖。以此來為畜禽的健康生長提供重要環境條件,增強畜禽對疾病的抵抗力。
3)病原體控制。這一種方法是最為復雜,也是最為關鍵的一種,它要求養殖人員對養殖場內部做好隔離和消毒工作,以阻斷病原體的傳播路徑,并將環境中的病原體殺死。與此同時,還要增強動物自身的免疫力,從而增強自身對疾病的抵抗力,實現對健康的維護。養殖場要在選址和設計上,對所有的病原體進行嚴格的隔離,并在養殖場里設置隔離區,使新引入的動物經過嚴格的隔離,確保不會傳染病毒,才能放入大群中。然后要建立起一套嚴謹的消毒流程,在大門處設立車輛噴灑消毒和消毒池等裝置,確保出入車輛都要進行充分的消毒,選擇的消毒劑是泡沫型的,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沒有消毒到位的地方,便于消毒管理。對動物進行運輸的運輸工具,必須進行兩次全面消毒。員工進正門前還需沐浴換裝,然后才能進場。有些在正門處設有噴灑滅菌水及足底滅菌墊,一切外來者一律在正門處會客室內待客,不準入場區[5]。
在養殖圈舍入口處放置一個消毒盆,只有飼養員才能使用,每日早晨定期進行消毒液的清洗,可以選擇2%~3%的氫氧化鈉,既便宜又有效。每星期要定期對舍內的家禽進行1次消毒,可以用1%的百毒殺消毒液,特別是在牲畜轉出或淘汰后,更要進行全面的清洗和消毒,在進行消毒時要將通風設備關閉,不然會對消毒的結果產生較大影響。不過在疫苗接種的前兩天最好不要對舍內進行消毒。工作時所用器具也要經常清潔、滅菌,并要保證器具的干凈、整齊。每個星期都會對場地及路面進行一次徹底的清潔及消毒。在動物轉移或被清除后,必須進行全面的滅菌,若有動物感染,則每日一次滅菌。根據當地疫情、飼養品種、疫苗等因素,由獸醫技術人員來制訂出一套科學、合理的疫苗方案,并進行定期的抗體檢測,這樣既可以對接種時間進行準確的調節,也可以對外部疾病的流行狀況進行實時的了解,做好預警工作。選擇優質、合格的疫苗,采用正確的保存方式,由專業技術人員對每只動物進行免疫接種,從而保證了免疫效果和畜禽的健康。
4 結語
總體而言,建立規范化養殖基地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涉及養殖生產全流程,也是涉及范圍較為廣泛的一項系統工程。要取得較好的預防效果,必須從場地選擇、建筑設計、人員、物品、病原體等多個層面進行綜合防控。當前,隨著規模養殖的持續發展,養殖密度也在逐漸提高,加之外部疫病帶來的巨大壓力,各個養殖場都開始更加注重生物安全在其生產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構建健全的生物安全制度為基礎,從而實現穩定、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高長春.規模化蛋雞養殖場生物安全體系建設[J].養殖與飼料,2023,22(2):55-59.
[2] 唐俊.規模養殖場防控非洲豬瘟的生物安全體系建設[J].當代畜禽養殖業,2019(4):45,44.
[3] 羅宏明.淺談畜禽規模養殖場生物安全體系建設[J].中國動物保健,2022,24(12):68-69.
[4] 秦智勇.淺談規模養殖場非洲豬瘟防控生物安全體系建設[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9(2):4-5.
[5] 朱永富.規模養殖場生物安全體系的建設與完善[J].四川畜牧獸醫,2019,46(5):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