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畜牧業養殖規模逐漸擴大,肉羊養殖已經成為大部分養殖者發家致富的主要途徑,同時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但在廣大農牧地區,很多養殖戶一直堅持傳統的養殖管理方式,使得周邊生態環境受到了影響,同時養殖周期相對較長,生產出來的羊肉品質較為低下,不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舍飼肉羊普遍具有出欄速度較快、成活率高以及繁育成本較低的優勢特征,因此現階段的舍飼肉羊已經在各個重點養殖地區呈現規模化養殖狀態。為更好地滿足當前人們對于羊肉的相應品質需求,養殖技術人員對于舍飼肉羊在全面實施飼喂管理的日常工作中,重點在于準確把握肉羊養殖內在規律性,包括各類羊舍搭建、羊群管理、日常管理等技術內容,以提高舍飼肉羊品質,對于促進養殖經濟收入以及實現健康養殖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舍飼肉羊的飼喂要點和日常養殖管理策略,以期為幫助廣大養殖戶提升養殖效益提供交流借鑒。
關鍵詞:舍飼;肉羊;飼喂;養殖管理
1 舍飼肉羊的高效飼喂技術
1.1哺乳羔羊
哺乳羔羊身體各項系統發育并不完全,免疫力較低,極其容易受到各種疫病的影響,導致羔羊出現死亡的現象,因此需要加強飼養管理力度,制定科學化的管理措施。在出生1~3個月內羔羊需要攝入母乳,雖然母乳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但是會導致母羊出現消耗過多的現象,如果沒有及時供給營養,會讓母羊的產乳量下降,因此需要增加母羊飼料內的蛋白質水平,提升乳汁分泌量,保證乳汁品質[1]。優質乳汁可以強化羔羊的身體免疫力,保證羔羊的穩定生長發育,避免羔羊出現疾病問題。在出生20 d后可以對母羊飼料內的蛋白質進行控制,增加粗飼料比例。在飼養羔羊時可以選擇為其提供精飼料,并在其中增加一定量的黃豆或者黑豆,能夠提升營養水平。如果不會給羔羊的身體造成影響,可以在飼料內增加青飼料,可以控制羔羊飼養成本。在羔羊飼養過程中應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羔羊斷奶之后的過渡階段需要保持原有的飼料配方,當羔羊5個月大時可以對其飼料結構進行調整,增加粗飼料的比例。
1.2育成公羊、母羊
育成公羊、母羊是羊養殖的重要部分,一般指從斷乳到配種前期5~18個月,具有生長速度、增殖較快的特點,因此為保證養殖發育良好,農戶應結合不同階段幼齡羊的實際情況采取快速育肥技術,以促使羊群周轉加快,避免出現患病等不良現象。例如,在育成羊剛建群時,為了保證羊只發育良好,農戶應加強飼養管理,在5~8月齡時,應在每1.0 kg優質干草中混合0.2 kg的精料(包括15%的豆餅,20%的麩皮,45%的玉米,15%的苜蓿草,2%的谷粉和1%的食鹽等),保證羊只生長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和微量元素;在羊只9~18月齡時,農戶可以在優質干草中混合0.25~0.5 kg的秸稈,并且增加精飼料的比例約為0.4 kg。除此之外,為了更好地提高幼齡羊在斷乳、母乳隔離期的免疫力,農戶還應在羊飼料中添加適量的微量元素,以做好羊群的疫病防治工作。
當育成公羊和育成母羊在生長發育期間,雖然沒有達到性成熟,但是會有性傾向和性行為,此時農戶要及時做好看護,保證羊只在完全達到成熟后進行配種,避免過早配種造成的流產、難產等不良情況。同時,農戶在日常飼養過程中還應加強羊群的運動量,約為每天2 h或每天3~4 km,保證羊只的體質和食欲,為羊群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1.3后備公羊、母羊
后備公羊、母羊是舍飼羊重要組成結構,一般指18~30月齡范圍內的羊只,不僅已發育成熟而且已達到配種年齡,此時農戶要加強飼養管理,為配種做好準備。首先,與前一階段相比,后備公羊、母羊的飼料中要添加豐富的精、粗飼料,保證除優質干草和秸稈外羊只對鈣、磷、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攝取,從而做到營養均衡、體質健康。其次,農戶要注意對后備公羊的使用次數,避免其出現高強度、高負荷的配種現象,一般以1∶20比例投放公羊。最后,農戶在后備母羊完全達到體成熟時,要注意飼料的管理,切勿因營養過剩造成過肥、過胖,甚至出現不孕的現象,一般以8分膘為準;后備母羊在頭次妊娠時,農戶要注意觀察其臨產征候,盡可能減少各種應激反應,避免在妊娠中后期發生流產、難產等現象;對于體質較差的后備母羊農戶應加強飼料的管理,包括各種優質干草、秸稈和精飼料的供應,以加強母羊的體質,為幼齡羊提供充足的奶水[2]。
2 舍飼肉羊的日常養殖管理技術
2.1科學選擇肉羊品種
肉羊養殖過程中,羊肉品質高低和肉羊品種有著很大的聯系。品種好的肉羊,所生產出的羊肉在諸多方面有著顯著的優勢,其中包括口感以及產量等。引種需要與環境條件相結合,若環境允許養殖多個品種,亦可選擇多元雜交育肥飼養模式。個體盡量選用幼齡羊(4~6月齡),可快速增重且具有良好的育肥效果;此外,一個養殖場的種公羊如是進行自然交配繁育的,一般使用年限不能超過3年或與另一養殖場的種公羊輪換使用,否則會造成近親繁殖,肉羊品種各種生產性能下降。但應注意的是在交叉輪換使用前一定要做疫病流行病學調查和隔離觀察,防止造成疫病傳播。
2.2優化羊群組成結構
對于羊群的結構進行準確控制與限定,是影響舍飼肉羊生產效益的重要因素。當管理羊群時,需要結合肉羊體型與年齡等來分群,若其生殖能力偏強,應該實施閹割處理,以達到育肥目標。處于一個羊群之中,對于公羊與母羊,建議二者的比例是3∶7,這樣有助于提升養殖效益。明確養羊頭數,按照有關的原則,即出欄頭數不超過成活數,讓母羊占羊群的二分之一上下;然后,根據一年15%的比例,對母羊實行淘汰處理,針對母羊羔,讓其占到羊群的五分之一上下。如此,每個年齡段的母羊,需要占全群的十分之七上下,而公羊需要占到十分之三左右。如此,不但有利于管理羊群,也可以創造可觀的養殖效益。
2.3進行標準化養殖管理
養殖人員應積極學習科學的管理理念和經驗,進行標準化管理,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①根據本地區的氣候、溫度等因素合理調整肉羊養殖密度,保持羊舍的干凈、通風,在夏季高溫季節需要采取降溫措施,為羊提供舒適的生長環境,保持通風和干燥是預防羊群染疫的有效手段;②加強對肉羊生長情況的關注,做好日常情況的檢查和記錄,定期進行除蟲工作,增強羊群體質;③提高飼養流程的規范化水平,在有母羊分娩時做好消毒工作,避免在其體質較弱時感染嚴重疾病,造成不必要損失[3]。
2.4及時進行免疫接種
在動物疫病防治工作中,最高效的方式就是進行規范的疫苗接種,肉羊養殖也是如此。因此,相關人員應當首要考慮疫苗接種,根據當地實際養殖情況制定科學的疫苗接種方案。疫苗接種工作需嚴格按照規定進行,規范疫苗接種行為,在完成接種后,做好后續的觀察和監測工作,如果抗體沒有產生作用或低于預期效果,需要及時調整疫苗接種方案。同時,進行第二次疫苗接種,為了提高防疫效果,可以合理加大疫苗接種劑量,以增加肉羊抵抗力。另外,在疫苗運輸和儲藏環節,需嚴格按照規定進行管理,避免因管理不當導致疫苗失去作用[4]。疫苗接種計劃可以按照傳染病的發病季節來調整,同時加強羊梭菌病、羊痘、羊口蹄疫等疫苗的接種,以羊口蹄疫疫苗來說,應在4~24月齡時注射0.5~1.0 mL,24月齡注射2 mL,使用肌肉注射方式,春季、秋季各注射一次,可以提高對該疫病的預防效果。
2.5人工控制母羊繁殖
在配種季節運用誘導發情技術,通過人為方式提高母羊產羔率,讓母羊空杯變少,第一時間配種受胎,適當縮短繁殖周期。對于乏情的母羊,或者錯過發情,沒有進行配種的,可將醋酸氟孕酮陰道海綿塞進子宮頸口位置兩個星期左右取出,在取出的時候,應當注入適量孕馬血清,在兩三天之后,被處理的母羊大部分發情,就可以進行配種。值得注意的是,在對母羊使用發情藥物時應注意用藥個體情況、配合使用及用藥劑量等,切實提升繁殖效率。如果發現孕羊有流產的先兆,可通過肌肉注射10~30 mg黃體酮輔以皮下注射0.5%硫酸阿托品1~3 mL的方式進行保胎處理。
3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人們物質生活質量的改善,對于肉羊與肉羊制品的實際需求量明顯增加,科學合理的肉羊養殖技術乃大勢所趨。相比于肉羊散養的傳統做法而言,舍飼肉羊的全新養殖模式更加可以確保肉羊養殖的最大化預期經濟利潤得到體現,客觀上促進了肉羊養殖領域全面實現產業化、規模化與集約化轉型目標。在圈舍飼養模式下羊養殖環境出現了變化,需要重視對養殖模式進行合理的控制和調整,才能夠進一步提高羊養殖效益,保證羊群可以在合適的環境內生長。鑒于此,養殖戶要從羊舍搭建與修補、飼料管理、疫病防控以及飼料管理等多個方面入手,為肉羊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5]。在今后的圈舍飼養過程中應當積極推廣新的養殖技術,提高農戶的養殖技術水平,從而強化養殖效益,全面推動肉羊養殖業長遠、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尼珍.舍飼肉羊高效養殖技術[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7, 33(12):1.
[2] 楊彩英.舍飼養羊飼養管理技術探討[J].中國畜禽種業,2020,16(1):96.
[3] 葛芝伶.冬季肉羊養殖技術分析[J].今日畜牧獸醫,2020(10):51+36.
[4] 黃俊生.淺談科學養殖肉羊技術要點[J].中國畜禽種業,2018,13(1):95.
[5] 吳彥彬.舍飼肉羊高效養殖技術[J].現代畜牧科技,2018,3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