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中圖分類號:G807.4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03.000
基金項目:海南省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Hnjg2021-87)。
備注:基金項目:海南省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Hnjg2021-87)
作者簡介:王博文,男,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民族體育、學校教育。
作者簡介:王博文(1980—),男,碩士研究生,副高級-副教授; 研究方向為民族體育、學校體育。
普通作者:1
摘要:中國式現代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通過對中國式現代化內涵的研究,深入探討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價值定位,提出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價值包括能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堅實基礎,能為促進文明新樣態下人的全面發展貢獻力量,能為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轉變思想觀念,能為融通“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構筑基本認同。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高校" 民族傳統體育" 價值
自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明“我們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以來,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又系統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內涵及特征,并明確提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眾多內容之一,同時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具有一定的價值。
1" 中國式現代化中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內涵解讀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四個實質內涵的界定,為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提供了關鍵依據和遵循原則。故此,要想對中國式現代化中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價值進行準確定位,就必須緊密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這四個實質內涵進行。(詳見圖1)
圖1 中國式現代化中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內涵
2" 中國式現代化中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價值定位
2.1 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堅實基礎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為本質的要求,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1]。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使人民獲得幸福的美好生活。而“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2],因此想要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讓每個人都擁有成就夢想、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力,就要全面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健康相關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進行思考、謀劃和推動。強健的體魄是實現幸福生活夢想的前提,身心健康更是廣大人民群眾不懈的追求和幸福與否的重要標志[3]。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學生健康不僅關系著自身能否把握時代發展機遇,懷揣夢想,奮力前行,最終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關系著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是否能薪火相傳、后繼有人。
體育是提高健康水平最為重要的途徑之一,是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點內容。承擔著人民健康、生活美好重要職責的體育,應始終堅持以人為中心,滿足人們不斷發展的體育需要[4]。體育和美好生活意蘊相通、目標相同,體育直接的顯性結果就是提升身心健康水平,進而促進人們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其他各種活動中[5]。“少年強、青年強則中國強”,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需要大量具備較高素質的優秀人才。使學生“野蠻其體魄”,是新時代對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提出的新要求。只有擁有健康,才能從容不迫地追求美好生活,才能毫不懼怕地實現夢想。大學生是中華民族的明天和希望,高校是大學生健康教育的主陣地和關鍵主體。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應契合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依據學校體育的總體目標,落實“健康第一”理念,充分調動學校體育的現有力量,發揮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潛在職能,通過多種途徑,促使學校體育環境和學生行為向著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方向轉變。只有如此,才能促使大學生在高校民族傳統體育中體驗快樂、健康自我、鍛造品格,才能為黨和國家培養出更多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充滿活力的合格接班人。
2.2 為促進文明新樣態下人的全面發展貢獻力量
“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6]。物質和精神雙重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兩者缺一都不是社會主義。因此,要在不斷夯實物質條件的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加強對理想信念的教育,真正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出將人的發展與文明的現代化相互融合的“文明新樣態”,人既是文明得以發展的“主體”,又是文明進行變革的“主題”,人的實踐創造了人類文明,文明又通過人的發展得以演進[7]。“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8],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文明的本質目標和內涵追求。在中國式現代化中,人是最具創造力的因素,文明的創造離不開人的實踐智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重要保障。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既是黨的二十大提出的要求,也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和最高目標。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之一,只有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才能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進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體育,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體育處于不可替代的位置,只有將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相互交織作用,才能最終完成學校教育的使命[9]。從馬克思的觀點出發,人是自然、精神和社會存在的統一,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可以為青少年在這三個維度的全面發展提供保障。在自然存在層面,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著重提升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在精神存在層面,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能夠培養青少年的意志品質;在社會存在層面高校民族傳統體育重視增強青少年的社會適應能力[10]。因此要重新全面審視高校民族傳統的價值,不但要承認其對身體、智力和審美的作用,更要關注體育精神的德育價值。體育精神,尤其是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是學生價值觀培育的鮮活素材,其中蘊含的祖國至上、團結友愛、艱苦奮斗等意涵,是培養大學生集體榮譽感、團隊意識、拼搏精神等意志品質的重要元素,也是激發青少年愛國心和正能量的有效工具。
2.3 為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轉變思想觀念
二十大報告關于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對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有明確論述。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綠色轉型、推動綠色發展,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選擇。“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1]”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是生態文明的真諦,”“要增強全民節約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過度消費,深入開展“光盤”等糧食節約行動”。推進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既是對中華民族勤儉節約傳統美德的繼承,也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質內涵的現實寫照[11]。作為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學校體育,是青少年生活方式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應著力從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角度出發,對青少年進行價值引導和行為引領,促使其養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2022年底,教育部印發的《綠色低碳發展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實施方案》,要求將“綠色低碳生活理念與綠色低碳發展規范在大中小學普及傳播,綠色低碳理念進入大中小學教育體系”。并提出應充分發揮出教育系統在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及文化傳承等方面的作用與功能,切實培養出適應綠色低碳社會、引領綠色低碳發展的新一代青少年,到2030年,要實現學生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和習慣的養成。大學生是中國式現代化未來的主人翁,青少年時期是人格發展和生活方式養成最為重要的階段。體育是五育之一,也屬于多層次綠色低碳理念育人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對青少年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同樣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體育不但會改變青少年的行為習慣,而且可以對青少年的思維意識進行影響,使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12]。特別是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能夠令青少年感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體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更能通過身體實踐,讓青少年發掘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奧義,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靈魂[13]。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順其自然思想都會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度產生作用,促使大學生在轉變思想觀念,勤儉節約、理性消費、愛護自然、親近自然,最終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2.4 為融通“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構筑基本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指示:“中國夢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實現夢想。”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發展的主題,沒有和平就沒有持之以恒的發展,沒有發展也就失去了維護和平的根基。想實現和平發展,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前提是要有整個人類社會都能接受、奉行和維護的基礎,即“全人類共同價值”。“全人類共同價值”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理論創新,是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理論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述“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內涵,并將其具體概括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與西方所崇尚的“普世價值”相比,“全人類共同價值”主張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承認不同國家、地域、民族的人們所具有的差異,堅持開放性與包容性,以最為博大的胸懷理解不同歷史、文化和國情所生成的價值體系,追求在不同價值觀念中尋找共同點,以彰顯在人類和平發展過程中的平等性與公正性[14]。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人的價值觀轉變提供了環境依托和方向定位。價值觀是基于人的思維感官而對事物和行為進行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同時反映著人的價值態度和價值取向。青少年時期是人發展的關鍵階段,學校是青少年價值觀培養的重要場所。青少年在學校接受的體育教學、參與的體育實踐及所擁有的體育環境都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民族傳統體育中提倡的公平競爭、重在參與等原則和觀點,屬于人類社會的共識,契合“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要求。民族傳統體育競賽的公平競爭是以權力一致和機會均等作為準則與基礎,提倡在相同的條件下參與活動,追求撇開偶然因素的影響,通過創建公平、公正的活動方式,引導人們參與體育活動,加強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包容。重在參與強調參與才能獲得體育效果,參與才能獲得健康,其重點宣揚無論個體存在何種差異,參與活動的結果是否達成預期,都應積極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學校體育對青少年價值觀具有的積極影響,尤其是高校民族傳統體育中對公平、正義內涵的信奉與追求,能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對青少年“共同價值觀”進行塑造,進而為融通“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構筑基本認同。
3" 結語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這四個實質內涵,是所有體育工作的航標。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堅實基礎,為促進文明新樣態下人的全面發展貢獻力量,為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轉變思想觀念,為融通“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構筑基本認同是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應實現的價值,同時更是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交出的現實答卷。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2]白劍峰,王君平等.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N].《人民日報》,2020-08-08(001).
[3]陳叢刊.全面建設現代化體育強國的邏輯進路、內涵特征與實踐方略[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3,40(01):1-9.
[4]郭維剛.體育對構建新時代美好生活新樣態的價值[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1,38(03):315-321.
[5]宋玉芳,邱麗.美好生活:新時代體育的意義與生活轉向[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9,35(06):38-42.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3.
[7]王然,徐苗苗.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之于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當代價值[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8):6-8+22.
[8]習近平.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68.
[9]胡進.體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17):59-60.
[10]劉敏,劉一萱,樊哲昀.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青少年體育教育的價值依歸——基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分析[J].體育與科學,2019,40(03):1-6.
[11]金觀平.加快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N].經濟日報,2022-09-19(001).
[12]陳燁.體育運動對青少年學生生活方式的影響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4(09):146-148.
[13]鐘秉樞,李楠.體育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的重要價值、基本理念與具體路徑[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2,34(01):1-7.
[14]楊曉慧.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基于價值觀教育的視角[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31(01):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