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首次提出了英語學習活動觀(以下簡稱“活動觀”)的概念,以保障英語課程目標落地課堂,實現目標、內容和方法的融合統一(教育部,2018)。《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標》)進一步闡釋和說明了活動觀的內涵,即堅持學思結合,引導學生在學習理解類活動中獲取、梳理語言和文化知識,建立知識間的關聯;堅持學用結合,引導學生在應用實踐類活動中內化所學語言和文化知識,加深理解并初步應用;堅持學創結合,引導學生在遷移創新類活動中聯系個人實際,運用所學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判斷(教育部,2022)。
聽說課是初中英語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聽說能力培養對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至關重要。然而,筆者在教學觀察中發現當前初中英語聽說教學仍存在以下問題:教學活動單一、零散且缺少主題引領,教師無法準確把握活動之間的關聯;聽力活動和口語活動之間缺少關聯,聽說培養難以整合;學生在課堂上口語操練機會雖日益增多,但往往只限于機械操練,缺乏真實交際情境,無法有效遷移運用所學來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秉持活動觀的理念,通過層層遞進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聽說課堂中逐步學會識別、理解、推斷、思考、組織和輸出,提高聽說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本文闡述活動觀在初中英語聽說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并結合課例分析探討具體的實踐路徑。
活動觀提倡教學的設計與實施要以主題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活動,引導學生整合性地學習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進而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和策略,圍繞主題表達個人觀點和態度,解決真實問題,達到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教育部,2022)。活動觀提倡教師在開展聽說教學中注重提煉主題意義和研讀語篇,在深入分析語篇和學情的基礎上,基于課程目標和內容載體設定教學目標、教學活動與評價活動,使學生的語言學習過程成為核心素養綜合發展的過程。這確保了教師在教學中能夠以主題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有意識地將語言學習與素養培養相整合,從而達到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英語學習活動觀要求教師在課堂中開展相互關聯、循序漸進的教學活動。其中,學習理解類活動旨在激活學生的已知,關聯學生的知識經驗和學習主題,讓他們明確要解決的問題;應用實踐類活動旨在鼓勵學生內化語言和文化知識,以模仿、描述、闡述、分析、應用等多種形式感知和鞏固語言知識,將知識轉化成能力;遷移創新類活動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推理、評價和創造,從而超越語篇解決新情境下的問題,實現能力向素養的轉化。活動觀重視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實英語課程的育人價值指明了教學路徑。
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主題涵蓋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范疇。《義教課標》三級學業質量標準要求7—9年級學生應能圍繞相關主題群和子主題,根據規定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等內容要求,有效運用聽、說、讀、看、寫等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涉及聽說能力的具體要求包括:能聽懂相關主題的語篇,借助關鍵詞句、圖片等復述語篇內容;能理解多模態語篇的主要內容,獲取關鍵信息(教育部,2022)。為此,教師應圍繞主題、依托不同模態的語篇展開聽說教學。下文以筆者教授的一節八年級聽說課為例,探究在初中英語聽說教學中實踐活動觀的路徑。
本課例所使用的教學材料為人教版《英語》(Go for it!)八年級上冊Unit 4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 Section A(1a—2d),單元主題屬于“人與社會”主題范疇中的“社會服務與人際溝通”主題群,涉及子主題“良好的人際關系與人際交往”。教師在研讀單元語篇后,將單元主題提煉為:能夠公正、客觀地比較和分析事物,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并有推薦事物的能力,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奠定基礎。
本課的教學對象為八年級學生。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語言知識基礎,能較為熟練地在聽力活動中聽取關鍵信息、概括語篇主要內容,但在真實語境中運用所學語言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升。在提煉語篇主題意義時,學生也遇到了困難,需要教師搭好腳手架。
針對本節聽說課,教師根據活動觀的三個層次制訂了學習目標。
在學完本節課后,學生能夠:
(1)通過聽來感知、理解和描述不同電影院的設備(學習理解);
(2)通過聽來獲取有關服裝店和電臺的信息(學習理解);
(3)初步運用形容詞的最高級描述身邊建筑物的特點(應用實踐);
(4)歸納和整理一些場所的特點(應用實踐);
(5)對學校的餐廳進行對比和客觀評價(遷移創新);
(6)結合所學知識和內容合理推薦餐廳(遷移創新)。
教師從What、Why、How三個角度對本單元進行了語篇研讀。
What:本單元Section A 1a—2d中,包含1b和2a兩個聽力語篇,其中1b介紹了電影院的特點,2a分別介紹了服裝店和電臺的特點;同時,該板塊還包括1c、2c、2d三個口語練習活動。在上述語篇中,2a的聽力語篇和2d的對話語篇都是以訪談的形式對比事物優缺點并進行推薦。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在課前激活已知,形成學習期待,產生探索未知的興趣。同時,考慮到語篇中有關電臺的內容與學生當前的生活實際較遠,他們可能會感到陌生,教師可以適當將教學重心聚焦在學生相對更熟悉的電影院話題上,以使學生能調動他們的已有知識和經驗來進行對比和評價。
How:本課的兩個聽力語篇均為對公共場所特點的介紹,相應的對話練習旨在讓學生基于聽的信息,以口頭輸出的形式來學習編寫對話和練習對話。教師可歸納和拓展有關公共場所特征的表達方式,設計調查活動,讓學生調查身邊公共場所的使用情況,并做出適當點評,以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Why:《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主題意義是人們借助文本所傳遞的對某一事物所持的思想、文化、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反映主題語境的某個側面(趙東亮,2021)。教材聽說活動旨在引導學生學會從多個維度描述和對比事物,從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因此,教師在設計本課教學活動時要圍繞單元主題,注意活動間的遞進和關聯,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學會對比和評價,最終提煉出主題意義。
在深入研讀語篇的基礎上,教師依據活動觀設計了聽說教學活動。以下選取部分教學片段來具體闡述活動設計思路。
(1)學習理解類活動
在導入環節,教師基于學生比較熟悉的一家當地電影院進行設問,引入課堂主題:“Why is the New World Cinema the most popular in our city?”問題旨在引導學生分析該電影院受歡迎的原因,激發學生與話題有關的已知,引出本課有關“比較”的主題,初步明確本課的學習目標。同時,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關聯的話題也有助于創設真實情境,使他們認識到所學的語言知識和自己的生活緊密相關,有助于激發學習興趣。接著,教師引導學生依次完成教材中的活動。在聽力活動中,教師會設置聽前活動,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有目的地獲取相關信息,更好地理解語篇內容,有利于綜合培養學生聽和看的能力。例如,在聽2a的聽力語篇之前,教師設計了一個“看”的活動,讓學生先觀察圖片,熟悉聽力材料中的人物,預測即將聽到的對話場景,然后再播放聽力音頻。同時,教師在設計學習理解類活動時,應以核心素養立意的教學目標為引領,統籌活動設計和學習效果評價設計,確保“教—學—評”協同推進,使教學評價的活動貫穿于整個課堂。
(2)應用實踐類活動
口語表達是聽說活動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師應在聽說教學中給學生提供更多開口練習的機會。針對教材中1c和2c的口語練習部分,教師設計了多種口語練習活動,幫助學生嘗試運用聽力文本的信息和語言進行表達。例如,針對教材1c部分的口語練習活動,教師通過問題“Which cinema is closest to your home?”引發學生思考,并鼓勵學生參考聽力原文,通過使用所學語言并模仿語音語調來完成對話任務。針對教材2a部分的聽力練習,教師首先通過問題“Does the boy like the clothes store Blue Moon?”,讓學生在聽中留意觀察,抓關鍵信息并獲取說話者意圖。學生在實踐中充分理解語篇所傳遞的內涵,感知主題意義。在學生聽完2a語篇后,教師還可以通過問題“Which of these clothes stores will you go for buying your own clothes? Why?”,請學生關聯自身、基于語篇并利用所學語言知識來表達個人觀點,從而為運用語言、拓展思維創造機會。在實施應用實踐類活動時,教師要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師生評價、生生互評或學生自評等。
(3)遷移創新類活動
在本環節,教師基于教材設計了一個關于學校食堂的采訪活動。學生分成小組,相互調研對學校三個食堂的評價,梳理收集到的評價信息并以表格的形式加以呈現。教師提供了語言支架,如采訪提問的句式“There are three dining halls in our school.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 ”。小組調研完成后,教師用問題“There will be a new classmate. Which dining hall will you recommend to her / him?”,請各小組繼續討論,分析調研結果,選出本組推薦的食堂,并完成口頭匯報。最后,教師再通過問題“Why do you recommend the dining hall?”來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進一步探究主題意義。在遷移創新類活動中,教師要實時觀察和記錄學生的表現,并及時給出評價和反饋,利用評價結果為以后的教學改進提供參考。
初中英語聽說教學是落實英語學習活動觀的主陣地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切入點。因此,教師在開展聽說教學時,應按照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三個維度來設計有深度、有梯度、螺旋式的教學活動。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開展聽說教學能夠使學生收獲知識、遷移能力,從而真正體現以學為主的教學理念。為此,教師應積極思考、深耕課堂、科學研判,讓英語學習活動觀在英語聽說課堂真實落地。
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 202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趙東亮. 2021.教材文本主題意義解讀的常見問題、原則和路徑[J].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5): 55—60
施春芳 云南省保山教育教學研究所初中英語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