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主渠道作用,也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法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全方位增強對學生的思想引導和價值引領。中等職業教育所面向的青少年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將英語課程作為立德樹人的載體,在中等職業學校(以下簡稱“中職”)英語教學中將思政內容與語言知識傳授、語言能力提升結合起來,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教育,對中職學生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因具有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批判思維、合作能力、創造能力和溝通技巧等優勢,在中職英語教學中逐漸受到關注。項目式學習也為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引領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教學路徑。本文將以中職英語中的具體項目實踐為例,深入探討以項目式學習將思政教育融入英語教學的方法,以實現英語教育與德育的有機統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學生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2019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2019)發布《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意見》,指出:“中職學生正處在人生成長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他們的理想信念、價值觀、思想道德狀況,直接關系到我國產業生力軍的素質,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21)印發了《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職業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融合統一。在此背景下,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是發展職業教育的必然要求。
課程思政,即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門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王學儉、石巖,2020)。課程思政是實現價值引領、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有機結合的重要方式,也是職業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各級各類職業院校作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立足行業發展的重要場所,立身之本就在于立德樹人。換言之,除了傳授知識、提高技能,中等職業學校還需教導學生“養德性,育德行,學會做人”(蔡基剛,2021)。
中職英語課程的目標與內容與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具有高度同構性。二者結合有助于落實中職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中職英語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根據《中等職業學校英語課程標準(2020年版)》(以下簡稱《課標》),中職英語的教學目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教育部,2020)。因此,中職英語一方面要求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也承擔著培養學生交際能力和人文素養的任務。作為中職英語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跨文化理解能力目標要求學生能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能了解中外文化及中外企業文化,能進行基本的跨文化交流,能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促進中華優秀文化傳播(教育部,2020)。將思政教育巧妙融入英語教學中,可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加深對文化異同的理解,在對比中正確認識和對待外國文化,提升對不同文化的敏感度、辨別力及批判思維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發展跨文化理解與交流能力。同時,思政教育也能引導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增強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與此同時,中職英語課程內容具有職業性和實用性的特點。《課標》強調教師要重視學生語言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同時還提倡教師應有意識地在教學中融入職業道德與職業精神教育(教育部,2020)。因此,在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必備素養和品格。
自20世紀80年代起,項目式學習在國外教育研究與實踐中逐漸引起關注。盡管學者們(如Moss amp; Van Duzer,1998;Beckett,1999,2006;Markham et al.,2003;Stoller,2006)對項目式學習的定義各有側重,但其核心理念是一致的:項目式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鼓勵通過主動探索和團隊協作解決現實問題,強調體驗與創新,進而實現知識與能力體系的建構或重組。在項目式學習中,學生通過完成各種項目來學習,教師則扮演引導、監督的角色。
項目式學習注重實踐性,強調“做中學”(Bender,2012)。這種方法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語言體驗場景,能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學生不僅能通過項目實踐提升語言能力,還能逐漸將語言轉化為獲取信息的工具,實現語言學習的工具化轉向。因此,項目式學習逐漸成為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模式(張文忠,2010),這也為后文述及的教學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
項目實施遵循著一定的基本步驟,這些步驟構成了項目式學習的核心框架。根據高艷(2010)的概括,項目的基本流程包括:(1)選定項目;(2)制訂計劃;(3)實施項目;(4)總結成果;(5)交流成果;(6)評價項目。
項目式學習提倡的是體驗式教育,旨在通過解決真實存在的問題或探索具有研究價值的事物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激發其內在潛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思政的落腳點同樣是現實世界,聯系現實、觀照現實、用現實來教育學生是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途徑(莫俊華、畢鵬, 2023),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任務、不斷思考、享受學習過程的做法則是隱性思政的重要特點(徐錦芬,2021)。
項目式學習以學習者為中心,構建包括教師、學生和涉及該項活動的所有人員的學習共同體(劉景福、鐘志賢,2002)。共同體成員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目標,需分工合作、資源共享。這類社會互動可讓學生學會進行平等對話和交流、更好地與他人相處,提高他們的溝通、談判、協作等職業技能(Kloppenborg amp; Baucus, 2004;Bell, 2010),促進他們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高艷,2010)。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至關重要。
項目式學習注重在教學中讓學生協同做事,關注人自身的發展,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理念。這與立德樹人具有高度的內在一致性(劉正光、岳曼曼,2020)。
當前,中職英語與課程思政結合的教學實踐已有研究(如樂大杰,2020;關曉,2021;王雪梅,2022等),項目式學習在中職英語中的應用也有探討(如馮秀嬌,2017;王國興,2022等)。然而,項目式學習與外語課程思政結合的研究仍較稀缺,僅易超等(2022)少數研究闡述了項目式學習與課程思政在外語教學中的融合應用。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項目式學習在中職英語課程思政中的應用,并嘗試構建具體的教學模式。
在中職英語教學中,如何巧妙將課程思政內容融入活動設計與實施至關重要。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思考如何確保學生既能掌握英語知識,又能接受適當的思政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職英語教材《英語基礎模塊1》第三單元以購物(Shopping)為主題,其中的文化理解部分要求學生在外國主要購物網站上創建中國地方特產銷售網頁。本小節將以該部分為例闡釋如何以項目式學習將思政教育融入英語教學。
基于教材內容及學生未來的職業方向,教師可引導學生以“中國地方特產的國際推廣”為主題展開討論。該主題既緊扣課程內容,又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和實用價值,可以引導學生認識中外購物文化的差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在此基礎上,教師選定學習項目,即“在外國的主要購物網站上設計中國特產的銷售網頁”。學生將深入了解中國地方特產,增強對中華物質文明的理解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
此外,銷售網頁設計項目鼓勵學生恰當運用所學英語知識,學習設計基礎知識和電子商務平臺應用技能,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和創新意識。同時,該項目還引導學生關注國家政策及行業發展需求,認識電子商務在鄉村振興和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全球合作思維、商業敏感度和社會責任感。
制訂項目計劃是思政教育融入英語教學的重要環節。在此階段,教師需指導學生明確項目的研究方向和目標,還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項目所蘊含的社會價值和人文意義。
首先,學生要建立分工明確的責任制度。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要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還要與教師和小組內部的其他成員保持密切的溝通與協作,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該過程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其次,學生要選擇項目中的推廣產品。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所選中國特產的文化價值,調研產業背景,從而了解我國地方傳統文化與地方產業經濟。
最后,學生還要深入考察跨境電商平臺,了解中外文化和民眾消費習慣的異同,收集銷售網頁設計風格等方面的信息,從而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提高跨文化溝通能力,拓寬國際視野。
這一階段是項目學習的主體環節,不僅是學生獲得知識內容、鍛煉語言技能的重要階段,也是思政元素深入拓展的關鍵時期。教師要引導學生意識到,本次項目實踐不僅是為了學習知識和提升技能,更是一次助力鄉村振興、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商業實踐。
依據小組分工,學生有針對性地收集三類核心資料:(1)中國特產精髓,涵蓋產品獨特性、歷史脈絡、文化及經濟價值等;(2)針對目標市場與消費者的調研,洞察其內在需求、文化背景及購買習慣等關鍵信息;(3)跨境電商平臺信息,包括其文化特色、法律框架、政策導向等。隨后,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
在跨文化交流層面,調研跨境電商平臺、目標市場及消費者有助于學生了解外國法律法規及中外文化差異,提升學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以適應全球化趨勢。在價值觀塑造方面,收集中國特產資料能深化學生對中國物產和文化的認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傳承意識;同時,關注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培養了學生的市場意識和用戶導向思維。
完成各自任務后,小組內部將進行作品展示。這一環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成果、交流經驗和互相學習的機會,也是培養學生自信心、自豪感和團隊協作精神的重要環節。
展示作品時,學生需詳細闡述各自的研究思路、技術實現、遇到的挑戰及應對策略等。小組內部進行成果分析,總結優點與不足。通過討論與反思,學生能更準確地識別成果中存在的問題,為未來的學習和實踐提供借鑒。教師也需要對學生的作品給予具體、中肯的點評,既要肯定學生的優點和成果,也要指出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內部成果的交流展示不僅彰顯了學生的創造能力,更培育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外,這一過程也強調了團隊協作與交流的重要性,讓學生學會傾聽,能尊重他人的意見和建議。
總結經驗后,學生可進一步完善網頁設計、改善相關英語表達、明晰市場需求和商業競爭對銷售策略的影響等,加深對各類知識的理解。
各小組完成網頁設計后,各團隊間分享、交流設計網頁的理念與心得,并在全班進行成果匯報。這一環節除了展示學生們在項目學習中的技能水平,更在交流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自信心和創意思維,拓寬了他們的視野。
匯報成果不僅是學生展示設計理念的過程,更是克服緊張情緒、提高表達能力的過程。教師和其他學生的積極反饋將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學生還可從彼此的分享中汲取靈感、拓寬視野,進一步修改完善自己小組的網頁;對不同外國網站設計風格的探討也能加深學生對跨文化背景的理解。
此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關注電子商務在鄉村振興和提振農村經濟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通過探討電子商務如何助力農產品銷售,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所學專業知識與社會發展的緊密聯系,進一步增強其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確立恰當的評價標準是進行項目評價的前提。在制定評價標準時,教師既要審視英語表達的準確度和網頁設計的創新性、實用性、審美性,還要考察思政元素的融入程度。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中國文化融入度,學生在設計中是否考慮了中國文化因素,是否實現了中國文化與創新設計的結合;其次是跨文化交際意識,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是否展現了對不同文化的尊重與理解;再次,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也是評價的重要方面,旨在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
項目評價過程中,教師將根據上述標準對項目成果進行全面評估,同時鼓勵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以建設性的眼光審視彼此的成果,提出意見和建議。這種評價方式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還能引導學生在反思中不斷成長和進步。
本文以中職英語設計銷售網頁為例,探討了項目式學習在英語教學中融合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項目式學習既可幫助學生掌握實際工作中所需的英語知識和技能,還能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交流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總之,在中職英語教學中,項目式學習有助于發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在傳授學生英語知識能力的同時,將英語應用能力培養和價值觀塑造融為一體。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可進一步探索在項目學習中融入課程思政,更好地助力中職學生的德育教育和職業發展。
參考文獻
Beckett, G. H. 1999. Project-based instruction in a Canadian secondary school’s ESL classes: Goals and evaluations [D].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Beckett, G. H. 2006. Project-based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M].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Bell, S. 2010. Project-based lear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Skills for the future [J]. The Clearing House: 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rategies, Issues and Ideas, 83(2): 39—43
Bender, W. N. 2012. Project-based learning: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M].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Kloppenborg, T. J. amp; Baucus, M. S. 2004. Project management in local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Engaging students in problem based learning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28(5): 610—629
Markham, T., Larmer, J. amp; Ravitz, J. 2003. Project-based learning handbook: A guide to standards focused project-based learning for middle and high school teachers[M]. Novato, CA: Buck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Moss, D. C. amp; Van Duzer, C. 1998. Project-based learning for adult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enter for ESL Literacy Education.
Stoller, F. 2006. Establishing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contexts [A]. In G. H. Beckett amp; P. C. Miller (eds.). Project-based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 Greenwich, Connecticu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19—40
蔡基剛. 2021. 課程思政與立德樹人內涵探索——以大學英語課程為例[J]. 外語研究, (3): 52—57+112
馮秀嬌. 2017. 項目學習法在中職旅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 (3): 261—262
高艷. 2010. 項目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外語界, (6): 42—48+56
關曉. 2021. 中職英語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 現代職業教育, (21): 24—25
教育部. 2020. 中等職業學校英語課程標準(2020年版) [S].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樂大杰. 2020. 中職英語教學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5): 30—32
劉景福, 鐘志賢. 2002. 基于項目的學習(PBL)模式研究[J]. 外國教育研究, (11): 18—22
劉正光, 岳曼曼. 2020. 轉變理念、重構內容,落實外語課程思政[J].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5): 21—29
莫俊華, 畢鵬. 2023. 英語專業課程思政的TLR教學模式探究——以《綜合英語》課程為例[J].外語研究, (2): 62—66
王國興. 2021. 項目教學法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 現代職業教育," (25): 110—111
王學儉, 石巖. 2020. 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 50—58
王雪梅. 2022. “三全育人”理念下中職英語教學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 現代職業教育, (8): 133—135
徐錦芬. 2021. 論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踐與研究[J]. 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4): 303—308
易超, 湯嘉美, 全永根. 2022. 項目教學法在外語課程思政中的應用[J]. 韓國語教學與研究, (2): 62—69
張文忠. 2010. 國外依托項目的二語/外語教學研究三十年[J]. 中國外語, (2): 68—74
李穎敏 廣東省江門市第一職業高級中學英語教師,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