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課堂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及時有效的評價有助于對教學行為和學習行為進行調整和改進?;谏疃冉虒W理論,構建高中物理課堂教學評價模型,并以2019年“粵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 “平拋運動”教學實踐為例,闡釋如何實施深度教學視角下的課堂教學評價模型。
關鍵詞:深度教學;高中物理;課堂教學評價;平拋運動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6148(2024)1-0087-6
深度教學注重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通過讓學生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復雜任務,整合知識,遷移應用,實現對知識的深度學習,有效落實教學目標[1]。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需要教學評價進行檢驗和診斷。深度教學的核心特征是靈活遷移所學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2],因此,深度教學視角下的課堂教學評價強調關注學生在解決“真實情境”問題過程中的各種表現,及時給予學生反饋[3],《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物理教學應著重發揮物理日常學習評價的診斷與發展功能[4]。因此,落實新課改理念需要強化過程性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最終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本文基于深度教學理論,構建深度教學視角下的課堂教學評價模型,并探討其具體應用。
1" " 深度教學視角下高中物理課堂教學評價模型的構建
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制訂評價目標,通過讓學生解決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外顯其思維過程,教師觀察學生行為,評估和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將評價的過程融合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使教學目標順利達成。深度教學視角下的物理課堂教學評價模型由“預設評價目標”“設計評價任務”“實施教學評價”“生成評價結果”四個環節組成(圖1)。
2" " 深度教學視角下高中物理課堂教學評價模型的應用
2.1" " 預設評價目標
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首先應明確核心素養視域下的教學目標,依據教學目標預設評價目標,設計評價任務并選擇評價方式?;谏疃冉虒W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評價的關鍵在于教學目標、評價目標、學習任務三者的一致。
“平拋運動”是典型的曲線運動,也是高考高頻考查物理模型之一[5]?!镀胀ǜ咧形锢碚n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要求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認識平拋運動的規律,會用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拋運動[4]。分析課標、教材、學情,明確本節課的教學邏輯是:認識運動—猜想運動規律—探究運動規律—應用規律—歸納總結。依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邏輯設計對應的評價目標,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2.2" " 設計評價任務
確定評價目標后,需設計相契合的評價任務,以檢測目標是否達成。教師在預設評價目標時,為了更好地判斷學生思維所處的位置以及思維的方向,可適當結合學習進階理論,設計一系列具有梯度的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判斷其所處的思維水平,及時利用有效的反饋組織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節課的評價任務設計如表2所示。
2.3" " 實施教學評價并生成評價結果
課堂教學評價模型的第三個環節是實施教學評價,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討論、成果展示、解題情況等,評估學生學習水平,分析原因并及時給予反饋,這是促進深度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6]。學生在教師的規劃和組織下,對知識積極構建和生成,激發并維持高階思維[7]。
生成評價結果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反饋使教師可以客觀地判斷評價任務的完成情況,更好地選擇教學策略,調整教學進程。同時,課堂上及時的反饋可以讓學生持續地對照自己與目標的差距,監測自己的學習進程與狀態,調整學習計劃。
教學環節1 拋體運動的定義
【學習任務1】 總結圖2中物體運動的特點。
【評價任務1】 征集學生對運動特點的總結,診斷其對曲線運動的掌握及遷移能力(表3)。根據診斷結果,引導學生總結拋體運動的定義。
【評價意圖】 引導學生回顧前面所學的曲線運動概念,通過觀察生活情境總結拋體運動的條件,討論歸納得出拋體運動的定義。通過引導,促進學生思維進階,為接下來學習平拋運動作鋪墊。
教學環節2 平拋運動的定義
【學習任務2】 水平拋出的小鋼珠和紙飛機分別做什么運動?軌跡像什么?有什么特點?
【評價任務2】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鼓勵學習小組其他成員補充,評估學生能否合理構建平拋運動模型,提升學生模型建構能力和科學論證能力(表4)。
【評價意圖】" 教師點撥,引導學生持續構建平拋運動模型。對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具體表現進行評價,調控教學的速度與深度,發揮日常學習評價的診斷與發展功能,培養學生分析和模型建構的能力。
教學環節3 探究平拋運動
【學習任務3】 如何研究平拋運動?
【評價任務3】 診斷并引導學生理清思路(表5),得出平拋運動的分解方向,并作出猜想——水平分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豎直分運動是自由落體運動,培養其理論推理能力。
【評價意圖】 以進階問題引導學生逐層深入學習,教師充分觀察和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根據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使學生能根據牛頓運動定律提出科學猜想并設計實驗探究方案。
教學環節4 實驗探究“平拋運動”
【學習任務4】 教師演示平拋運動演示儀,學生觀察實驗現象、驗證猜想,并分組進行定量實驗,進一步驗證平拋運動分運動的性質與規律。
【評價任務4】 診斷并引導學生制訂方案,分組實驗,描點繪制平拋運動軌跡并研究分析,驗證運動規律,實現從理論推理到實驗驗證的認識進階水平(表6)。
【評價意圖】 學生參與評價,既是受評者,也是評價者,既評價自己,也評價他人。
教學環節5 應用平拋運動規律并總結
【學習任務5】 學生完成課堂習題,并對本節課進行總結。
問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什么知識?學到了哪些物理研究方法?能解決哪些生產生活實際問題?還有什么困惑?還想探究什么知識?
【評價任務5】 診斷學生對平拋運動的定義、物理方法、應用等的認識與理解,通過評價促進學生自我反思。
【評價意圖】 通過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研究方法進行歸納總結。
2.4" " 課后評價任務設計
課堂教學活動結束后,學生對本節課整體進行評價、反思能有效促進知識的內化,實現自我調節,同時也使教師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素養達成情況,方便教師反思課前制訂的教學目標和評價目標是否合理,針對性地設計課后作業及優化后面的教學。本節課的課后反思性評價如表7所示。
3" " 教學效果與反思
本文結合“平拋運動”教學實踐,對深度教學視角下的課堂教學評價模型及其應用進行探討,以教學目標和學情為依據制訂清晰明確的評價目標,創設“真實情境”的評價任務;以評價任務為教學主軸,開展教學中實踐與評價活動,觀察學生在解決情境任務中的學習表現,合理運用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評估學生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和整合知識,培育和發展了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達成預設目標,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合理搭配不同評價方式,持續評價學生整個學習過程,并且讓學生也參與評價活動之中,確保課堂教學評價多樣性、全程性和全面性的同時,也保證了評價的多元性,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讓“教”與“育”的效果得到最優化,最大程度發展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娟娟,陳旭遠,范會敏,等. 深度教學的課堂話語特征——基于“架構-發展-評價”結構的審視[J]. 基礎教育,2021,18(6):84-95.
[2]郭元祥. 論深度教學:源起、基礎與理念[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7(3):1-11.
[3]郭元祥. 知識的性質、結構與深度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9,29(11):17-23.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5-59.
[5]呂朝陽. 情境·綜合·創新——例談2022年高考對“拋體運動”的考查[J].理科考試研究,2022(19):32-37.
[6]周文葉,陳銘洲.指向深度學習的表現性評價——訪斯坦福大學評價、學習與公平中心主任Ray Pecheone教授[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7):3-9.
[7]郭元祥.“深度教學”:指向學科育人的教學改革實驗[J].中小學管理,2021(5):18-21.
(欄目編輯" " 李富強)
收稿日期:2023-08-07
基金項目:廣州市海珠區2023年度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深度教學的高中物理課堂評價研究——以‘類拋體運動’模型研究為例”(2023D013)。
作者簡介:洪哲新(1991-),男,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物理學科教學。
*通信作者:李紅偉(1970-),男,正高級教師,廣東省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研究方向為中學物理學科教學。